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征服
       三年前一个有红嘴鸥的季节,我坐在昆明市城西翠湖边一间不起眼的茶室里,听“酒友”大张——一位业余登山爱好者,讲述一段攀登哈巴雪山的故事。茶室里很静,只有我们两个人,灯光凝固成昏黄状态,冬雨被凄厉的夜风驱赶着一阵阵扑向木格窗子,发出“刷刷”的响声……
       大张大大地灌了一口冰冷的啤酒,接着说:“到了5100米的时候,只剩下队长、向导和我三个人了,其余的人由于中途突然下雨,气候恶劣,都已撤回4800米的大本营。向导是当地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他曾劝我们全体撤回,说这种天气根本不能登顶,但队长不愿放弃,他为这次登山已精心准备了半年。我也想试试,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向导在前,队长居中,我在最后,相距5-10米的距离。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一个岔口处。这时细雨已经变成了风雪,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我们蜷缩在一道雪坡下面,三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我头痛欲裂,胸腔里仿佛塞了一团棉花,呼吸极其困难。我看了表是上午11时,四周却是一片迷蒙,能见度不足10米,耳边只有风声在呜呜地吼叫,像是在倾诉着什么,又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我知道5396米的峰项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它就躲在风雪的背后,云层下面,但它肯定看得见我们……想到这里,心中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我看了看队长,风雪帽和墨镜遮住了他的脸颊,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他直视远方,显得很镇静,也很坚定。我用肘碰了碰他,大声问他,‘怎么办?’他仿佛没听见,依然直视着那个迷茫的世界。我又碰了他一下,说:‘撤吧。’他说:‘等等吧,也许还有希望。再说现在怎么撤?’
       “这话没错,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撤退的可能,我们只能在这里固守。但我们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仍怀着一丝侥幸心理,盼望着天气能够好转。雪山上的气候就是这样,就像这场风雪会突然降临,阳光自然也会突然间就照耀大地。
       “但直到下午2时,风雪仍没有停止的迹象。常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今天没有登顶的希望了,因为时间不够了,我们必须选择撤退,这还要天公作美,雪山上是无法过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到了威胁生命的程度。队长的情绪也渐渐变得焦躁起来。但是他依然死死地盯着峰顶的方向。
       “一直默不作声的向导在整理装备,我明白他是在为下山做准备,我们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大本营。
       “风雪渐渐小了下来,我和向导开始撤退,但队长却坐在那里不动。我喊:‘走吧,时间来不及了。’但他宛若没有听见,没有理我。我几步奔到他面前,揪住他喊道:‘你不要命了?’他也激动起来,一把将我摔倒在雪地里,嘶哑着嗓子说:‘我不走,我必须上去。’他指着云层里的峰项。‘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征服。而它也已经跟我玩了一天了,此刻它肯定正躲在那里笑话我呢,我不能就这么输给它。’‘你这是在玩命。’我喘着粗气说。他却说:‘不,这是较量。我要跟它比比,谁是这里的主人,我一定要征服它。’
       “这时,一直看着我们争吵的向导突然说话了,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庄重,他问:‘征服?征服哈巴雪山吗?它是我们心中的神山,你要征服它,是不是也想征服我们这些世世代代崇拜它的人?别说你现在还没有登上去,就是你此刻真的站在峰顶,就征服它了吗?相反,你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他多少年前就在这里,默默地孕育了这片土地,而你却居然要跟它争谁是这里的主人?’
       “我和队长一下子惊呆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朴实而木讷的小伙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向导这时幽幽地说道:‘朋友,跪下吧,乞求它的宽恕,祈求它保佑我们平安下山。’说罢,双膝跪倒,朝着峰顶双臂展开,身子深深地伏了下去,我们俩不由自主地也跟着他跪了下去。
       “这时,奇迹出现了。峰顶顿时风起云涌,一缕阳光从乌云间剑一般的刺了下来,紧紧地钉住我们。不一会儿,云层散去,一座晶莹剔透的雪峰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它纯洁、孤傲、挺拔……像一位宽容的母亲,慈祥地看着我们。
       “当然,这也许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但是这时,我分明看见,向导早已泣不成声,只是仍然虔诚地不断磕头;队长的脸庞被风雪帽子遮住了,但墨镜下滚出两行热泪……”
       故事讲到这里,大张喉头一阵哽咽,紧紧地闭上眼睛。半晌,他才又喝了那冰冷的啤酒,说:“回到昆明以后,我暗自发誓,以后登山,决不再登雪山。对于哈巴雪山,我更将毕生地敬重它,因为它教给我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也许我还会去,但不是登山,而是朝拜。”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2)、队长不愿意放弃攀顶的理由是什么?

(3)、向导的这番话表达了他对雪山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4)、本文有一处云开日出的描写,作一下赏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望

包利民

①大客车飞快地行驶在险峻的盘山路上,我坐在第一排,从这个角度看出去,就像巨大的窗口在不停地吞噬着路面。客车里的人们昏昏欲睡,一片沉默。

②随着山势的增高,路况也越来越不好,看着每一个转弯处前方空荡荡的山谷,无形的恐惧把我的心提得很高。脑海里不停地想着,如果出事我该怎样去应对,越想越是绝望,似乎在每一种情况下,我都只能听天由命。

③我努力稳定下心神,又暗骂自己胡思乱想。其实,我有些乌鸦嘴,坏事说得很准,甚至有些不好的念头,刚在头脑里成形就会得到验证。比如坐船的人忌讳说“船翻了”那一类话,可是即使不说,他们当中又有哪个人心里没或多或少地想过呢?梦想难成真,乱想往往会瞬间变成现实。

④大客车在一阵剧烈的抖动后猛然停住,把很多人的梦都颠碎了,东倒西歪醒来的人们先是迷茫,再是惊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司机的大嗓门儿穿透嘈杂的声浪,他说:“车为了躲避一块落石,被迫停在悬崖边上,随时都有坠崖的可能。”我向窗外看了一眼,确实离悬崖边极近,却似乎没有司机说的那么严重。司机又说:“车一时发动不起来,由于坡度较大,角度不好,车可能会慢慢地滑下悬崖。”

⑤人们的吵嚷声又起,淹没了司机的话,有人喊着快开车门,有人已经站起身,还有人对着手机大声说话,更有男人的骂声、女人的尖叫声、小孩子的啼哭声,一时之间万声入耳,仿佛世界末日一般。恰好一缕阳光从远处的山隙间奔跑过来,透窗而入,把一些人脸上的惊恐描摹得极为生动。坐在我身后的那三个年轻人吵得最凶,司机杵在车头声嘶力竭,却没人听他说。

⑥忽然一声断喝横空出世:“都闭嘴!”这一声极为响亮和有震慑力,盖住了男人们的骂声,掐断了女人们的尖叫声,止住了孩子们的啼哭声。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挺身而出,果敢刚毅的脸上透着威严和坚定,他稳稳地站在那儿,混乱的世界也随之安静了下来。

⑦他很简洁有力地说:“现在都听我的!司机同志请打开车门,小孩、老人和女人按顺序先下车,不许拥挤,其他人最后下!我曾经是军人,是真刀真枪和武装匪徒交过火的,谁敢不守规矩,别怪我对他不客气!”说着,他的目光如刀子一般划过我身后的三个年轻人,刚才吵得最凶的他们正拿着手机录视频。

⑧有个雷厉风行的人指挥,果然秩序井然,大家很快便都顺利下了车。这时司机也把车重新启动开到了路中间,人们发出一片欢呼声。这时候,一直拿手机录视频的三个年轻人中的一个站出来说:“感谢大家!我们是某电视台的记者,这次‘事故’其实是我们在司机的协助下,做的一次关于人性的测试。是想看看在危急情况下,人们的各种反应所暴露出来的人性问题。说实话,起初我们是挺失望的,直到这位大哥站出来。我们很感谢也很欣慰,说明只要有一个人能保持理智,那么人性……”

⑨他话没说完,那个五十多岁的男人一个箭步蹿上来,一脚把他踹倒在地,大声说:“你们就是吃饱了撑的,有那工夫干点儿对大家有利的正经事儿,别整天琢磨这些哗众取宠的东西!车上有生病的老人,有不懂事的小孩,你们这样做有想过他们受惊吓会有什么后果吗?测试人性,你们想过你们有人性吗?”

⑩倒地的人无言以对,另外两个年轻人怒目而视,似乎想冲上来,可五十多岁的男人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想测试人性吗?你们信不信,现在大家都挺生气的,只要我鼓动鼓动,大家就敢把你们几个扔到山沟里去!对,还有你——”这时那个司机也下了车,站在旁边,“你身为一个司机,有为乘客着想过吗?这种事也能测试?要是真掉下去怎么办?你的职业道德呢?你的人性呢?要是我说,我现在测试一下你们的人性,你们四个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说吧,到底是谁出的主意?我们只追究主犯!”

⑪这几句话一说,大家果然非常愤怒,开始指责起这四个人来。一些男人渐渐地向前靠拢,而他们四个却是互相看着,一脸惊慌……

⑫这场闹剧最后在老军人的劝说下不了了之。他说他只想给那些总想着弄点儿噱头博人眼球的人一些教训。我知道,他很失望,很愤怒。我坐在车上,却再无心去看窗外的种种,而其他人也睡不着了,客车里依旧沉默着,就连空气也都凝滞了。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走在故乡春风里

①回到故乡闽中,正是春天。乡音与乡情,像两只看不见的手,一早就招引我出门,让我伴着归来的燕子,在乡间欢快地穿行。

②迎面吹来清晨的风,抚摸着我的脸颊,几丝温润,几丝凉爽。“回来了?”“回来了!”“早呀!”“早啊!”让我高兴的是,一些老人还认得我,他们那熟悉的口音,我听起来感到分外亲切。行走中我发现,村里的鸡鸭似乎比以前更多了。村头不知谁家的两头花斑奶牛,一前一后,正欢欣地朝着翠草芊芊的山坡走去。花圃、果棚、菜地,常常可见摩拳擦掌的人们,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细看,村里村外、墙偶石缝,绿意盎然的枝条正在春风中摇曳。

③于是,我放慢了脚步,走着,看着,感受着春来时乡间的生命律动。身旁,掠过的是忽闪的阳光,照亮了熟稔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着的崭新楼房。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敞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

④出了小巷,眼前是村里的一条“新街”。其实,老人们都知道,它原是一段官道,由石块、石条铺成。一般来说,官道都是从村落外边擦过,而故乡的先辈们,却不管不顾地把这条约一公里长的官道“揽入怀中”。据说,当年他们考虑,只要把家族的根扎在这段官道两边,就算是共同拥有了一条抬脚可至的“主干道”。官道伸向村外的道口,则建起一座土木结构的凉亭。天气炎热时,每天轮流由一户农人在亭中施茶,供过路的客人、挑夫饮用。渐渐的,故乡成为官道上一个显眼的“节点”。于是,有人开起小客栈、小酒店;随后,杂货店、豆腐店、农具店也逐渐多了起来,展现了乡亲们亦农亦商的辛劳与智慧。如今,官道早已拓宽,两旁楼房高低错落。统楼旁建起的农贸市场里,人声喧闹,商贩摩肩,蔬果充盈,鸡鸭满笼,织成一幅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画卷。

⑤走出农贺市场,踏上杨柳依依的河岸,脚下就是麦苗吐穗、油菜结籽的田野了。这些年来,为了治理这条河流的污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有趣的是,昨夜与一位童年时的伙伴喝茶闲聊,获悉村里推选他协助河长负责河沟的监测,有人称他为“沟长”。向来乐于助人的他笑着说:“别看我官小,但责任不小,因为沟长不但管水,也管岸,甚至管岸边的花草、桥边的古塔哩。”如今,漫步河堤,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一一在眼前掠过,想起这条河的过往,真让人有一种时空转换之感。

⑥当然,入眼舒朗的还有渠水淙淙的田野,它让我想起青少年时期在田间学农事的日子。是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熟悉的乡亲们,记得他们有过愁苦也有过欢乐的脸庞。

⑦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创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面对这明媚的春色,我真想把自己变成一枚书签,夹进故乡生机勃勃的书页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