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都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略有删减)

(1)、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

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①→②→堤坝像瓦灰色堡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③→④→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
(3)、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拔掉那颗蛀牙

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⑪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⑫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⑬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⑭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⑮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⑪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俗话说:“小寒、大寒,吃过腊八饭过年还有二十二天半……”。尽管距离春节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春的脚步正一天天向我们缓缓走来,空气中的年味也一天天地浓醇起来,忙碌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品味着迎接新年的快乐。

    ②声声爆竹辞旧岁,点点梅花迎新春。离春节愈近,年味也就愈浓……

    ③这种味道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是难以用言语形容和表述。它弥漫在寒冬腊月的空气里,散发在城乡每个角落里,只要你一推开房门,年味就会扑面而来。用你的鼻子轻轻嗅嗅,用你的眼睛仔细看看,用你的耳朵细细听听,这年味就会注入你的肌体,让你也拥有这种味道。

    ④年味,弥漫在街巷飘散在村屯。随着新春佳节的临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吉祥的装饰、精美的虎年挂饰、镶边的虎年对联、带有卡通老虎图案的精美窗花……,无处不见,营造出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夜幕下,林立的高楼大厦上耀眼霓虹灯,点燃了人们心中久违的激情。在农村,辛勤劳作一年的村民朋友早已歇下脚来,蹲坐在自家小院自办年货。杀猪、做豆腐、蒸粘豆包……当炊烟在家家户户阵阵升起时,村屯里便飘出一阵浓浓香味。

    ⑤年味,弥漫在商场超市。浓浓年味,浓浓情。品种繁多的年货堆积如山,琳琅满目,步履匆匆人们穿梭于各大商场超市,精心为家人挑选着喜爱的物品。从他们敞开胸怀的微笑中,我看到了年味,年味也无声息地感染着人们的心情,快乐幸福的字样写满脸上,藏进了心田。

    ⑥年味,弥漫在车站港口。怀揣着思乡喜悦的学子、农民工,满载着收获,满载着喜悦,满载着期望等候在车站港口,相互问候着。翘首期盼故乡情的人们便拿起手机,向父母家人报平安。急切的心情恨不得自己能插上一双翅膀,瞬间飞往自己的故乡,投入亲人的怀抱。

    ⑦年味,弥漫在祝福中。那一封封写满温馨的乡思家书,那一张张精美饱含祝福的贺年卡,那一条条写满情谊的手机短信,那一桌桌盛满醇香的亲情家宴,无不写满了浓浓的年味。

    ⑧年味,是寒冬里的一把热火;年味,是亲人久别的一次相聚;年味,是爹和娘的一声呼唤;年味,是老母亲的一手好菜。

    ⑨这色香的年味啊,从远古的风俗中走来,从大地飞歌中走来,从幸福的生活中走来,从欣喜的笑容中走来,成为中华民族一道永恒的风景……,飘散在每一个人的心间,让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浓浓的年味之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空尤美,望之肝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游游,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串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中自谓也。太中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明,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朗,风霜高活。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捉携。往来而不绝者,君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中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航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中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中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野,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两禽鸟知山林之乐,两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中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