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1)、对选文中的“强壮”和“高大”,你如何理解?
(2)、“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照顾母亲的意愿,这表现了“我”怎样的品质?
(3)、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选自《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段落

③——④

⑤——⑥

⑦——⑨

⑩——⑫

⑬——⑯

概括内容

母亲带我到田野

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

A

母亲呼喊、寻找

我,我终于回应

B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你发电了吗?

李长滨

人类每天都要进行很多活动,运动产生的能量往往会无声无息地消散在宇宙中。在研究人员和创血者眼中,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他们不遗余力地寻找各种方式获取这些能源。为什么不用身体本身的能量为随身携带的小型电子设备充电呢?

(运动萌萌哒:健身发电两不误)

巴西是足球王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人们踢球的身影。足球这项运动不分贫富与贵贱,只要你有兴趣都可以投入其中。但是有些外部条件影响了足球运动的发展,里约热内卢有很多贫民窟,很多喜爱足球的孩子就在那里长大,因为贫困无法支付电费,只能趁着月光踢球。一个赞助商给这块球场地面上增加了200多个能量收集瓷砖,在上面来回跑动时,每一次脚步落在瓷砖上都可以产生微弱电流,所有的电量加起来,可以让孩子们踢完两场比赛,从而彻底解决了热爱足球的孩子模黑踢球的问题。球王贝利参加了当天的仪式,并想起当初的自己,热泪盈眶。

赞助商已经把这种瓷砖安装在多所学校、法国的一个地铁站、澳大利亚的一个购物中心和伦敦的希斯罗机场,用于为LED照明系统和手机供电。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会被安装在更多的地方,在不知不觉中你在用运动来发电,点亮更多的夜空,想想都美好。

(没有白流的汗:它可以发电啦)

跑步,坚持,我今天一定要完成5公里的跑步。有时,一个人的烦恼是长成了胖子,作为一个胖子的烦恼就是跑步减肥,作为一个跑步减肥的胖子来说汗流浃背是个烦人的事儿。每天白白留了很多汗,体重却一点没有减少,天啊,我该怎么办,难道我的汗水就白流了吗?现在好了,你的汗水可以用来发电,你可以想象一下,一边尽情跑步锻炼身体,一边利用汗水给手机充电,这样的画面实在太美。

美国研究者研发了一种新型传感器,它贴在人的身上,就像是一枚纹身贴纸,可以监测运动中的乳酸分泌情况,并同时将汗液转化成能量。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代谢的产物乳酸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传感器中含有一种酶,可以从乳酸分子中获取电子并产生弱电流,再通过生物电池将电流储存起来。有趣的是,那些频繁锻炼的人产生的电流最小,而不经常锻炼的人反而产生的电量更多。据悉,这是因为那些较少锻炼的人更容易疲惫,因此产生更多乳酸。

虽然一枚小小纹身传感器收集到的微弱电能不能跟手机充电所需的电能相比,但如果多个传感器叠加,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位成年男子贴着“纹身”骑单车,运动中所流下的汗水可以供一块电子手表运行。所以没有白流的汗,让我们把汗水转化为电量,做个环保时尚派吧。

(没电请你喊一喊:声音可以发电啦)

“老兄,请你一定要借我手机一用!一个超级订单马上就要搞定了,谁知道手机没电了,上帝啊,你‘创造’了智能手机,为什么就搞不定大容量电池呢?”

“你已经out了,我的手机可以自动充电,我从来不用担心手机没电的问题。”

成功的商务人士常常会遇到一种烦恼和尴尬,一个接一个的电话不停歇,不知不觉手机没电了,没电的手机耽误生意怎么办?别急,英国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款能够使用声音充电的逆天手机,你敢相信吗?

手机表面包含氧化锌的化学结构,这层结构能够使液态氧化锌演变成微小的纳米棒,这些敏感的纳米棒对声波的压力做出反应,将声波转换成电流,从而为手机充电。简单说来,每打一分钟电话,就是给手机充一分钟电,手机完全可以脱离插座,实现“人工充电”,从此你再也不用担心手机没电了,重重的手机充电宝也能扔了。

今天,你发电了吗?

(选自《科学大众》2016年第六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南乡子(四川道中作)

曹伯启

    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石栈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两握不曾干 , 俯瞰飞流过石滩。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孤馆青灯夜更寒。

【注释】①阑:尽。意兴阑珊,兴致全无。 ②石栈:山壁上凿出的栈道。 ③“两握”句:两手紧张时掌中多汗。④孤馆:指简陋的驿站或客店。

蜀道难(节选)

李 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 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注释)①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②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③砯(pīng)崖:水冲击石壁。

(李白《蜀道难》集评)

唐·殷璠: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多纵逸。至如《蜀

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河岳英灵集》卷上)

    明·朱谏: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而关键之密也。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李诗选注》卷二)

清·钱良择:篇中三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三叹也。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创格也。

(《唐音审体》卷一)

 阅读回答问题。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钮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

——还是失败。

再试……

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令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八里路。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

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但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摘我懒惰,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干活。我还宣称: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他勤快得多。

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