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根据数的排列规律在横线上上填上合适的数,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你的理由。

2,4,6,9,12,15,19,23,27,31,……

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荷兰的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记录“朋友圈”了,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

    ②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其目的是搭建人脉。如一位名叫迈克尔·梵·德·密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书。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比如爱情)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③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消磨时间,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打入上流社会。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朋友圈”则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

    ④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照片”是被画出来——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

    ⑤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古人旅游途中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走进宋代名迹《千里江山图》

①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青绿”一出场,从社交媒体到微信朋友圈,都迅速被刷屏。而“舞绘”的渊源来自宋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

②《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它是宋代至长的画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我国山水画美学巅峰之作,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不仅是“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是地地道道的国宝级画卷,一曲锦绣山河的颂唱。

③《千里江山图》还是北宋版的“航拍中国”,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

④全画景物丰富,布置严整有序。依据构图的变化,可以将画面大致分为6个部分,几个部分之间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相衔接。每一帧随意截取都是极美的,连碧绿澄澈的水波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⑤在艺术上,《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⑥首先是其空前的长度,且长得完整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⑦作为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千里江山图》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既言“千里江山”,画面自然必须开阔,整幅画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像一首交响乐。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长短不一、疏密有致。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渺,也有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

⑧其次是其青绿艺术的运用,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

⑨《千里江山图》赋予了青绿山水一种清秀的贵气。

⑩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皇帝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成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⑪《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巅峰,溥光曾经评价其“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观秋果,山茱萸红了!

①“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山茱萸》这首诗中描写了山茱萸这种植物。

②山茱萸,为山茱萸科的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早春先花后叶、金色的花朵璀璨夺目。霜降前后,它的果实如红玛瑙一般挂满枝头,绯红欲滴。因山茱萸花、采都极具观赏价值,所以经常被广泛的应用于园林绿化。

③除了观赏价值,山茱萸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的入药部位是去核的果肉、叫做“山萸肉”,俗名“枣皮”。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山茱萸干燥成熟后的果肉入药,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大汗虚脱等。

④如果说,王维的《山茱萸》的诗句还有些陌生的话,那么他的另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广为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使得茱萸更加出名,至于这首诗里的茱萸,到底指的是山茱萸还是另外一种芸香科叫做吴茱萸的植物至今仍有争论。记录一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形态,会让这种植物的特点更丰满,也让四季的故事更生动而神奇,故在此记录了山茱萸的春华秋实。

⑤经专家考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茱萸”可能更倾向于是吴茱萸这种植物,因为吴茱萸有特殊气味,古时重阳登高,人们佩戴具有强烈气味的吴茱萸用来辟恶气御初寒。山茱萸,吴茱萸,同为茱萸,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分布,不同的寓意和用途。

⑥吴茱萸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北方没有野生的吴茱萸,在北方,常见的是山茱萸。

⑦3月下旬,山茱萸盛开。它先开花后出叶,盛花时节一片金黄、成为早春绚烂一景。每一个伞形花序下部有4枚卵形带紫色的总苞片、4枚黄色的花瓣向外反卷、整个花序非常精致。偶有去年遗留下的干果还倔强地挂在枝头,与金黄的花朵诉说着上一年的春风秋雨。

⑧山里人家成片种植的山茱萸,花开时节将大山染成金黄。花落结果后,采实在夏日的阳光和雨水中长大。初秋,山茱萸的果实由青绿渐渐发黄,变红、成热的季节即将到来。

霜降前后,山茱萸一树树的红玛瑙养眼诱人,忙碌的采摘开始了。山茱萸的色彩变化丰富,春黄赏花,夏绿遮荫,秋红观果,偶尔还会见到它的叶色变红,观花、观采、观叶,层次分明,观赏性也是俱佳的。

⑩山茱萸是秦岭地区的特产药材之一,在陕西洋县秦岭山脉地区、可见当地村民采摘处理山茱萸,然后加工处理成干燥的山萸肉售卖的过程。秦岭山区的村落里,村民的房前屋后长满了山茱萸。人们会根据每颗树成熟程度的不同在秋季分批采收。采收的时候,先在树下铺满篷布,然后用机器振动或者竹棍敲打的方法使果实落下。收集篷布上的掉落物,筛选去掉叶子等杂物,留下红彤彤的山茱萸采。采收下来的果实沉甸甸,个大,饱满、红艳欲滴,装在背篓里面将收获的喜悦一同背回家。

⑪每户人家基本都有个简易的烘房,山茱萸果背回家后会先平铺在竹编的晒网上面,然后放进烘房、在旁边烧火将茱萸果烘至半干的状态、这样便于山茱萸采脱核。烘至半干的山茱萸果会在某个清,嘈杂的轰鸣声中,被用机器进行了脱壳,山茱萸果在机器里被挤压,果核就这样被分离了出来。

⑫山茱萸的核骨质,狭椭圆形,浅褐色,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脱核后留下大红色的山茱萸果肉,正宗中国红呀!甚是红艳。将茱萸肉摊平至晒网上,在秋季的暖阳下晒干,晒干后就处理完成,得到药材“山萸肉”了!当地人又称其为“枣皮”“红枣皮”等。随后,干燥后的山萸肉就可以储存起来等着药商来收购了!一年一度的山茱萸“秋收”完成!

⑬当劳动成果换成红票票的时候、红彤彤的山茱萸也映红了劳动人民的笑脸。看呢,又是一个挂满红果果的秋天!

(摘自《中国植物志》公众号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