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观秋果,山茱萸红了!

①“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山茱萸》这首诗中描写了山茱萸这种植物。

②山茱萸,为山茱萸科的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早春先花后叶、金色的花朵璀璨夺目。霜降前后,它的果实如红玛瑙一般挂满枝头,绯红欲滴。因山茱萸花、采都极具观赏价值,所以经常被广泛的应用于园林绿化。

③除了观赏价值,山茱萸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的入药部位是去核的果肉、叫做“山萸肉”,俗名“枣皮”。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山茱萸干燥成熟后的果肉入药,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大汗虚脱等。

④如果说,王维的《山茱萸》的诗句还有些陌生的话,那么他的另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广为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使得茱萸更加出名,至于这首诗里的茱萸,到底指的是山茱萸还是另外一种芸香科叫做吴茱萸的植物至今仍有争论。记录一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形态,会让这种植物的特点更丰满,也让四季的故事更生动而神奇,故在此记录了山茱萸的春华秋实。

⑤经专家考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茱萸”可能更倾向于是吴茱萸这种植物,因为吴茱萸有特殊气味,古时重阳登高,人们佩戴具有强烈气味的吴茱萸用来辟恶气御初寒。山茱萸,吴茱萸,同为茱萸,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分布,不同的寓意和用途。

⑥吴茱萸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北方没有野生的吴茱萸,在北方,常见的是山茱萸。

⑦3月下旬,山茱萸盛开。它先开花后出叶,盛花时节一片金黄、成为早春绚烂一景。每一个伞形花序下部有4枚卵形带紫色的总苞片、4枚黄色的花瓣向外反卷、整个花序非常精致。偶有去年遗留下的干果还倔强地挂在枝头,与金黄的花朵诉说着上一年的春风秋雨。

⑧山里人家成片种植的山茱萸,花开时节将大山染成金黄。花落结果后,采实在夏日的阳光和雨水中长大。初秋,山茱萸的果实由青绿渐渐发黄,变红、成热的季节即将到来。

霜降前后,山茱萸一树树的红玛瑙养眼诱人,忙碌的采摘开始了。山茱萸的色彩变化丰富,春黄赏花,夏绿遮荫,秋红观果,偶尔还会见到它的叶色变红,观花、观采、观叶,层次分明,观赏性也是俱佳的。

⑩山茱萸是秦岭地区的特产药材之一,在陕西洋县秦岭山脉地区、可见当地村民采摘处理山茱萸,然后加工处理成干燥的山萸肉售卖的过程。秦岭山区的村落里,村民的房前屋后长满了山茱萸。人们会根据每颗树成熟程度的不同在秋季分批采收。采收的时候,先在树下铺满篷布,然后用机器振动或者竹棍敲打的方法使果实落下。收集篷布上的掉落物,筛选去掉叶子等杂物,留下红彤彤的山茱萸采。采收下来的果实沉甸甸,个大,饱满、红艳欲滴,装在背篓里面将收获的喜悦一同背回家。

⑪每户人家基本都有个简易的烘房,山茱萸果背回家后会先平铺在竹编的晒网上面,然后放进烘房、在旁边烧火将茱萸果烘至半干的状态、这样便于山茱萸采脱核。烘至半干的山茱萸果会在某个清,嘈杂的轰鸣声中,被用机器进行了脱壳,山茱萸果在机器里被挤压,果核就这样被分离了出来。

⑫山茱萸的核骨质,狭椭圆形,浅褐色,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脱核后留下大红色的山茱萸果肉,正宗中国红呀!甚是红艳。将茱萸肉摊平至晒网上,在秋季的暖阳下晒干,晒干后就处理完成,得到药材“山萸肉”了!当地人又称其为“枣皮”“红枣皮”等。随后,干燥后的山萸肉就可以储存起来等着药商来收购了!一年一度的山茱萸“秋收”完成!

⑬当劳动成果换成红票票的时候、红彤彤的山茱萸也映红了劳动人民的笑脸。看呢,又是一个挂满红果果的秋天!

(摘自《中国植物志》公众号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对山茱萸高度、产地、花朵和果实颜色的说明严谨科学,又不乏生动形象。 B、选文说明山茱萸不同季节的形态特点时采用了逻辑顺序,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容易明白。 C、“山萸肉”的药物的制作过程为晒果、烘干、脱壳、晒萸肉、步骤繁琐细致。 D、作者在文章中既说明了山茱萸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征,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通过山茱萸勤劳致富的赞美之情。
(2)、文章开篇引用王维的诗句有何妙处?
(3)、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霜降前后,山茱萸一树树的红玛瑙养眼诱人,忙碌的采摘开始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生气的成本有多高
                                                                                                 林海峰
       ①人人都知道生气不好,可事到临头每个人都会不加控制地大生其气。原因何在?还是对生气认识不到位。事实是,你的每一次心情变化,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②神经为了应对产生的心理变化,会调动身体的全部资源,进入应激状态。由于神经系统连接着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所以,一旦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就像一个国家启动战争程序一样,所有相关系统都会投入战斗,正常的生产将停止,所有资源都用来备战。
       ③于是,原来用于生长、修复的内分泌,被改变为用于应激状态的内分泌,其结果就是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会因为应激需要而受到抑制;循环能力会因为应激而下降;消化功能会因为应激而减弱。机体为了应激,不得不强化心脏的跳动以支持“战争”所需的供养,这就为心脏病的发生累积了条件。为了应激,机体不得不提高血压来保证循环需要,从而引发高血压。血糖也不得不升高,机体还要将肝糖迅速转化为血糖,将组织中的蛋白质也转化为糖,以支持能量的应激供应,这就当然地引起糖尿病!
       ④可悲酌是,这场战争是假想出来的!并不是像兔子遇到老虎,猴子遇到蟒蛇那样,必须应激以保护生命!而是由于你自己大脑的思维模式,引起的神经紧张,牵动了机体的系统变更!
       ⑤别以为你有可以生气的理由,就可以理直气壮的生气;别以为你有值得怀疑的证据,就可以让自己疑神疑鬼;别以为情绪紧张所导致的压力,只是一时的心情不好。对不起,你的身体不知道你在小题大做,你的神经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想象出来的可怕、紧张”。你的神经忠诚于你的想法,只要你往坏处想,神经就即刻为你准备!那是自然界生存的法则——迅速备战,才有机会逃离危险。
        ⑥美国的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种后大白鼠就死了。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⑦在导致疾病的五大因素中,营养失衡、毒素积累、损耗过度、自然衰老这四个因素加起来的损害,都没有不良情绪积累所带来的严重。因为,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⑧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坏心情,触动压力导火索的?原来,仔细研究发现,能够触动神经紧张的因素,来自这样几个方面:陷入了不愿意面对的境遇;碰上了让人失望的事情;预期的意愿没有达到。
       ⑨如何避免不良情绪,如何创造好心情?这是养生之道中最关键的部分。道家为此选择闭关;佛家进入深山老林,严格宣布“八戒”;儒家设法约束举止;武术家更是想尽办法让自己入静。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摆脱人为的思想压力所引起的生理病变,费尽脑汁!
        ⑩淡定从容、泰然自若、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这些成语,道出了心智修养的核心,也道出了解决不良情绪伤害的途径。
        ⑩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你真正生气,因为生命一定远比那些事情重要;没有什么人值得你生气,因为你无需因为他们而伤害自己。不要出卖你的心情去制造压力,不要出卖你的心情去累积负面的情绪!照顾好自己,首先要照顾好你的心情。
                                                                                                                                                                                                 (摘自《济南时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饮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温度越严格。人体体温在37。C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C~43。C,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①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C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C~37.2。C,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C~40。C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C~60。C。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C左右。②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C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钝,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文本一】

①本报北京11月8日电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②此次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先后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进一步检验了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021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

材料二

①“飞天”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事实上,中国人飞天梦由来已久。如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就承载了我们的先祖对飞天梦想的执着与热爱。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刘邦的大将韩信发明了风筝,风筝能借助空气上升,并且能翱翔在天空中,可以说飞机的发明,一部分的启发就来自它。后来,通过张衡、郭守敬、祖冲之等人对天文的不断观察和推算,为我国现在航天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②人类飞天的梦想虽然美好,但难度极大。太空环境复杂,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恶劣环境因素让航天员时刻面临巨大风险。航天员出舱活动,面临的是300-450公里轨道高度的空间环境,这里既有以90分钟为周期的±120摄氏度左右的冷热交变,还有空间碎片和空间辐射。为了保证航天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能够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舱外作业,舱外服要为航天员提供安全有效的环境防护、密闭空间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相当于一个“人形飞船”。既要抵御外太空的恶劣环境,又要保证航天员能够灵活进行舱外作业,对舱外服的材料和工艺要求之高,超乎想象。

③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任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在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针对空间站任务出舱活动需求,第二代“飞天”舱外服在过去研制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改进,改变了结构设计、提高了服装使用寿命及人服能力,具有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等特点。不断增强的舱外航天服研制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坚实的奋进步伐写下生动注脚。

④比黄金还贵重的第二代“飞天战袍”,可谓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保障,工艺上复杂且精密、制作研发更是精益求精。据了解,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制造航天服都离不开一针一线的手工作业。仅做一副舱内航天服的上肢限制层,就需要130多个小时,做一副舱外航天服的下肢限制层,需要260多个小时,而装配一套舱外航天服,需要近4个月。在缝制过程中,尺寸公差不能超过1毫米,一粒浮尘都有可能酿成大祸,极其考验研制人员的技术和耐心。正是得益于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研发队伍,我国舱外服才能不断实现突破升级,守护航天员生命安全、护航迈向太空的征途。

(根据《舱外航天服护航太空漫步》等资料改写,2021年12月01日)

材料三

①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被称作“感觉良好”乘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顺利结束“太空出差”,回到阔别半年之久的地球,为中国航天迄今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②航天员们能够在浩瀚太空“感觉良好”,源自航天人的创新自信、航天技术的创新突破。身穿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风险极高又极为炫酷的太空出舱活动中伸展“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的从容姿态;数倍于5G网速的太空宽带,支持航天员在400公里高度分享壮丽的宇宙美景,在“天宫课堂”流利开讲;原先靠航天员乘坐飞船“随身”携带物资,如今已有天舟货运飞船专程送来“太空快递”……自主创新所造就的航天科技进步,持续提升着中国人进出空间的能力,也助推着飞天梦想不断扬帆远航。

(中国军网《神舟十三号归来:更从容拥抱浩瀚太空》,2022年4月18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