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我的叔叔于勒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小题。

阴影与阳光

    14岁的中学生小佳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了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hú疑地问了他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动,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都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佳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mò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更是倒霉了。现在他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

    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后,刚准备跨上自行车时,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滚下来一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一一捡回装进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了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呜呜……”小佳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能回来吗?傻瓜!以后一定要接受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佳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佳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了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精神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好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小佳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了丈夫,一旁的小佳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你知道的,我是去那家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照片,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这时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在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就走。骑了大约20米,忽听背后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原来我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毛票给了他,他是来追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想看,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拍儿子的头。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佳的爸爸是在取了照片后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原载《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小佳前天碰上了什么倒霉事?他为什么会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3)、小佳今天为什么“眼泪越流越多”?
(4)、妈妈叫小佳接受怎样的教训?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爸爸为什么虚构10元与100元的故事?你认为这样做是不是欺骗小佳?为什么?
举一反三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  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阅读《母亲让我快乐魔术》一文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让我快乐魔术

刘谦

      ①12岁时,我在台湾拿了一个魔术奖。母亲特意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奖赏我。我双手在她面前比划着,得意地说:“妈,您现在还烦不烦了呀?”

      ②我说这话是有“来头”的。

      ③我刚开始练魔术,纯粹是出于孩子好奇的天性。这种天性每个孩子都有,不过有的被家长“扼杀”了。我父母都是普通职员,在这一点上倒比较开通,虽没有鼓励,但也不是绝对禁止。这次拿了奖后,母亲跟我严肃地谈了一次话:“谦儿,你觉得你近来靠魔术可以养活自己吗?我摇头说:“不能!”母亲脸上露出微笑,又说:“谦儿,这话不必说得那么绝对。世上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学得、做得比人家好,就能养活自己。妈想告诉你的是:要想知道和解开这个世界的奥秘,光靠魔术是不行的。”母亲的意思,我明白:光靠雕虫小技是养不活自己的,得掌握这个世界的奥秘,掌握了整个世界的奥秘,便犹如掌握了打开魔术大门的钥匙。于是,我开始拼学业,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学习语言、艺术。西方一位哲人说过,通向世界奥秘的途径只有两条:科学和艺术。在这一点上,我妈也不亚于大哲人呢,只不过她的道理带有母爱的至高情怀。

      ④我毕业于东吴大学日语专业,还学过唱歌。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斗转星移,母亲已有了白发,也激发了我的男儿心。好在这时科学、语言的底子也打下了,我认为可以靠魔术来养活自己了,甚至立下雄心壮志:要成为一位具有创造性的世界级魔术大师。

      ⑤一开始,赚钱是很少的。在舞台上,我一脸严肃,带给观众的除了惊奇,其实少有笑声。渐渐地,精神和心境都处于一种疲惫状态。

      ⑥一天晚上,参加完一台表演后回到家,母亲已做了红薯等着我。嗨,现代都市生活。早远离了粗茶淡饭。但是,想起小时吃红薯带来的快乐,那还是齿颊生香。母亲说:朱元璋在当了皇帝后,想再尝一遍他当乞丐时吃的煨红薯,可是发现味道大不如前。为什么呢?做乞丐时饥肠辘辘,红薯大概就是人世间最好吃的东西了;可当了皇帝后,想吃什么山珍海味没有?但这时味觉已经大变,最缺少的反而是那种简单的快乐了。

      ⑦母亲:“谦儿,看你的魔术,观众都很紧张。但他们走进剧场,肯定不是为了寻紧张来的,主要还是来寻找快乐的。可你没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妈妈希望你在舞台上表现出轻松、快乐的一面。”母亲还说,“笑是两人间最短的距离。如果你除了惊奇之外,还能给观众带来快乐和笑声,你才是真正成功的!”

      ⑧我恍然大悟!疲惫,竟来自于不快乐。怎么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出快乐的一面?这就是我后来在舞台上经过不断摸索和锤炼形成的超强幽默和自然的微笑,它使我的语言充满魅力,也别具一格。在奇迹没有揭开时,其实我已经给观众制造了数不清的快乐和笑声。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母亲的这番提醒和告诫,其实包含着一种浓浓的深情。

      ⑨我在日本做手喷火表演时,因为那里空气潮湿,导致道具燃烧不彻底,手被烧伤。而在长沙做《死亡逃脱术》时,我要在炸弹爆炸前逃出铁链,由于出现意外,出来时脖子被铁链钩着,差点丢掉性命……这样的危险不知经过多少次,所以母亲怕看电视转播,她常说:“别人看你表演要付钱,我看你表演你要给我钱,因为这对我是一件苦差事……”正因为这一点,母亲才更希望看到我在舞台上的笑容和幽默,这样才能减轻她的担心和煎熬。

      ⑩我的口头禅是:“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舞台上的话。生活中,我更希望自己常说的是:“哪怕没有奇迹,你也要快乐和笑口常开!”因为母亲希望我如此。

阅读张晓风《不知有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有花

张晓风

       ①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⑤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