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九年级语文10月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与芦苇相遇

    与芦苇多次相遇,我总感受到一种无法遏止的精神大美。芦苇是生命的一部分。

    与芦苇再次相遇,是5月在新疆阿尔泰山腹地的鸭泽湖。鸭泽湖里的芦苇,在纯净的阳光中快速拨节,生长出一片明润的嫩绿,在高天大地之间展露出悦目的生命表情。清明的晨光中,飘逸的晨雾里,这片清静无忧的芦苇,不仅呈现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象,也使人觉得它们就是山水间那一往情深的“伊人”了。

    芦苇实在是平凡的禾草植物,它们既可以扎根在沼泽、滩涂、湿地,又能够丛生于野塘、湖泊、河沟,无论水色清浊,不管水味酸咸,都可以平静适应而蓬勃向上。

    与芦苇初次相遇,是三年前一个春天,洪泽湖畔。清嫩的芦苇摇曳在晨风里,摇醒了苇丛中水鸟的梦。从睡梦中醒来的水鸟们,用欢快的呼叫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那些生性活泼、喜欢扎堆的水鸟依傍着苇丛,静静仰望天空的流云,露出一副满怀心事的憨态。那些茂盛的芦苇,白天是水鸟们表演的幕布和道具,夜晚就成了它们的纱帐与梦床。到了恋爱、成家或生儿育女的时候,芦苇丛便是它们的浪漫花园、温馨婚房或舒适的产房。无数水鸟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就在芦苇的庇护和见证下,一代代地延续着。

    在漫长的岁月里,芦苇营造出一片片生命的家园。

    陪着湿地专家来到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与芦苇第三次相遇。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每当游人散去,喧闹过后,丹顶鹤便会在黄昏之际,尽兴地在安谧的家园戏耍欢歌,享受着一天里最安逸、最温情的时光。在它们的生命深处,芦苇不仅仅是嬉戏的乐园、安宁的梦乡,更是生存的依靠。

    生长在草海岸边的一些芦苇,竟然可以长到五六米高,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劲。这些芦苇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释放出难以遏制的活力,也在高原冷峭的风里,抖擞着一身的豪气,不断舒展着坚韧、持久的生命旗帜。

    在很多地方,因为有了芦苇的存在,让人们收获到如同他乡遇故知一般的踏实和喜悦。西北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居延海,同样自然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大概因为有了它们,这个大漠深处才有了一个安顿心灵的所在。

    与芦苇最近一次相遇,是在一个傍晚,来到颐和园,走到昆明湖东南角,落日时分,西边的太阳正向绵延的群山滑落,夕阳落在湖面上,一湖碧水变得像一片融金,随着微风的不停吹拂,闪耀出无数金针般明灭变幻的光线。突然瞥见靠近湖岸的一丛丛芦苇,还有一束束蓬松的芦花。置身于古典建筑之间、原本就充满了沧桑感的它们,在被夕阳勾勒出形态有致的轮廓的同时,又被湖面泛动的光影所晕染,悄然营造出一片温暖而质朴的意境。这些芦苇,在这个布局精巧、匠心独具的人文空间里,无声无息地散发着超脱尘俗、宁静自甘的气息,为这座古老的园林带来了旷逸、淡远的韵致,释放出笔墨难尽的意味。芦苇,不经意间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有芦苇生长的地方,总会洋溢着暖意和温情。芦苇是我们生命的形象代言人。

(1)、与芦苇多次相遇,作者感受到它哪些精神大美?联系全文,请分条简要概述。
(2)、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

①清嫩的芦苇摇曳在晨风里,摇醒了苇丛中水鸟的梦。

②在被夕阳勾勒出形态有致的轮廓的同时,又被湖面泛动的光影所晕染 , 悄然营造出一片温暖而质朴的意境。

(3)、第2段从哪两方面描写鸭泽湖的芦苇?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芦苇是我们生命的形象代言人”。请联系社会现象,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呆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了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社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肯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来敲门

厉彦林

    ①沉睡一冬,季节忘记带钥匙,敲起春天的门环。门刚被推开一条缝儿,春天就踮着脚尖,顽皮活泼地踏进门槛。金黄的连翘花早早开口:“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②2018年春节前立春,“春脖子长”,北方大地缺雪少雨,冬天早已失去威风。最早敲春天门的是风,轻轻地,悄悄地,春天淡粉浅黛,袅袅婷婷走来,叩动人心弦。开门一看,春光已经行走在村庄田野上。春风从袖筒、裤腿里钻进来,柔柔地触摸着我们。人们开始祭春、咬春、鞭春、踏春、忙春、颂春。脸膛红扑扑的孩童奔跑着、雀跃着,农人犁耙和良种下地,在家的主人唤鸡狗、赶鹅鸭,好一幅质朴温馨的中国乡村风景画。

    ③大地上的植物开始苏醒,山冈原野到处闪动着春天顽皮的身影。杏树、桃树、梨树听到温暖的敲门声,忙着吐露新嫩与鲜美的花蕾。“春到人间万物鲜”。荠菜醒来,萌发簇簇新绿,被村姑村妇灵巧的手,一棵棵采摘进竹提篮。荠菜、马兰、山蕨、水芹、苦菜、香椿、马齿苋等各种野菜,为餐桌增添鲜嫩与清香。最开心的当数孩子,折一截柳枝,轻轻拧动,抽出雪白的茎,用剥下来的嫩皮做成筒状的柳笛,吹响阔别一冬的恣肆,声音悠扬。街头巷尾弥漫着春草和小米粥缕缕的清香。

    ④动物伴随春天的脚步活泼起来。温暖的阳光下,蜂蝶抖动翅膀溅飞淡淡的草香花香;大红公鸡站在麦秸垛上引颈高唱;黄鹂鸟站在树杈上欢鸣;黑白相间的燕子,一会儿衔着春泥,拖儿携女栖落在老屋木梁上的燕窝,一会儿又在街巷和村边麦田上自由地飞翔。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那河畔的鸭群,第一只先抖起翅膀,贴着水面腾飞,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湖面上划出层层涟漪。

    ⑤松软的大地滚过悠远而沉闷的春雷声,土地温煦而松软。春风吹在脸颊上,痒痒的,舒服极了。抬头看看天空,雾霾已经不见影踪,飘逸的白云点缀着蓝天。深深吸一口早春的空气,顿感周身充满青春活力。春雨后的沂蒙大地一片繁忙,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唱出渴望丰收的满腔热情和厚重底气。结伴劳作的人眯缝着眼,看晨雾冉冉飘向空中,侧耳聆听冰消雪融的声音,分明听懂了大地急促的心跳。

    ⑥咚、咚、咚……乡村回响着春天持续的敲门声,新时代的鼓点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春天的敲门声中,英俊挺拔的白杨树举起绿叶片“哗哗”鼓掌,簇簇花朵张开嘴巴齐声喝彩,温暖的阳光洒下来,松软的大地萌发着彩色的笑容与希望。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  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关于“推迟上学”的主题阅读

    (新闻摘要)

2018年2月12日,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省范围内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以确保小学生每天有10小时充分的睡眠时间、充裕的早餐时间、从容的上学时间。该政策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早上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30。

    据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2月27日止向各设区市教育局初步统计汇总,目前,全省已有67个县(市、区)拟在2018年试点或推行小学推迟上学,其中有62个县(市、区)春季学期将陆续在部分小学先行试点。

    (媒体声音)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普遍性的睡眠不足引起社会担忧。权威数据显示,2005年——2017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未成年人睡眠不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严重影响体质智商和生长发育。下一代睡不好,意味着未来国民的国际竞争力大受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测数据连年下滑,与日韩同龄人相比劣势明显,这与普遍性的睡不好有很大关系。

    小学“推迟上学”,表面上看是让孩子们多睡会,其实是一项关键性的减负实措。小学教育固然追求孩子们多学知识,可比长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身体健康。“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呼吁了很多年,可学校到校时间不推后,就只能早起早到,政府层面强制性的小学“推迟上学”,一个很小的调整,很可能赢得一代小学生的“睡饱睡足”,可谓功德无量之举。

    “推迟上学”释放出的减负理念,相比实措更值珍视。少年儿童的天性是玩,全社会有义务给少年儿童创造一个“吃好、 睡好、玩好、适宜学习”的生态环境。如今社会竞争激烈,成人社会的竞争推及基础教育领域,“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被不少家长视为圭臬,升学压力层层下压,小升初竞争激烈程度甚至不逊高考,孩子们的睡眠玩耍时间,让位给学习刷题,“减负”沦为看起来很美的理念,具体实施遇到各种阻力。政府层面的减负强制措施必不可少,但更关键的是“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成为社会共识,形成合力呵护一个宽松愉悦有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舒适环境。

    小学“推迟上学”既要“看起来很美”,又要实施起来有保障。“推迟上学”,一是希望小学生们不要太早起床,二是确保他们每天睡眠不少于10个小时。孩子们不能因为推迟上学而“推迟上床睡觉”,这需要家长严加督促,千万不能把多出来的睡觉时间消耗在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手游上。而笔者最担心的还是,现在孩子们的兴趣班学业辅导班很多,不能把学校让出的休息时间给辅导班占领,如果孩子们晚上忙于各种作业直到深夜,“推迟上学”一样没达到减负目的。

    希望“小学推迟上学”,能继续凝聚全社会“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共识。要建立“为小学生减负是民生”的理念,统筹各种资源力量让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慢下来,通过供给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遏制基础教育领域的恶性竞争,让全体中小学生共享国家发展进步的红利。

    减负从“推迟上学”开始,浙江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也期待政府和社会统筹更多资源缓解“放学早、接送难”难题,拿出更多减负实策,家长们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子女成长成才理念,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各方热议)

宁波市某副校长:磨刀不误砍柴工。睡眠时间保证了,学生上课时的精气神也就出来了,效率就高了,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某小学语文老师: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不能速成,而是要给学生喘气、发展的空间。某小学六年级家长:推迟半小时上学,是一场守护孩子睡眠时间的“及时雨”。这是小举措,却蕴藏着大智慧。

@萍子:推迟学生的上学时间,应该考虑家长的上班时间,大多数家长上班时间比学生上学时间早。我们这种双职工家庭真是愁死了。

@能成铁:增加不了睡眠时间,只会增加熊孩子玩游戏时间。

@白驹过隙:学生睡觉时间是作业时间决定的,解决睡眠不足的问题应该是少布置作业。

    (实情调查)

政策下达后,记者就落实情况采访了有关人员,现摘录如下:

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虽然可以推迟上学,但是因为临近毕业,孩子的作业还是很多的,没办法,现在竞争那么激烈,我们也不希望孩子落后,孩子自己学习也很刻苦,所以依旧达不到睡眠九小时的要求,真是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会吃不消。

某小学生家长:推迟上学真是好举措,以前吃早饭都是匆匆忙忙,现在可以给孩子做一顿营养早餐,让他精精神神去上学。

某小学生家长:虽然推迟上学是好事,但是我们上班路途很远,孩子晚送了,上班就赶不及了,孩子才读一年级,爷爷奶奶都不与我们住一起,我们只得再请人照顾,增加了家庭负担,叫别人照顾也有些不放心。

某小学老师:孩子们推迟上学,但我们还是很早就上班了,因为有些孩子会早到。现在早到的现象好像越来越多了,把孩子关在校门外有些不安全,有些学校不准孩子八点进校,以致有些孩子在外游荡,甚至几个同学一起在某个小店抄作业。但是家长们确实也有些难处。

某小学校长:教育厅出台这个举措,很是及时,虽然短时间内会有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困难和问题都是暂时的,一定会得以解决。

某初中学生:为什么“推迟上学”只是针对小学生呢,我也希望能够推迟上学,我们也还在长身体,但是每天要上很多节课,有时作业做到九点多甚至十点,早_上7点半之前就要到校,我太累了,就想多睡一会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