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给划线字注音。

(2)、请以“父亲”为主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的三件事。

(3)、第②段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4)、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人脑计算机
         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建造一种“人脑计算机”,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
         人脑计算机将完全模拟人类思雏。专家们希望其能够模拟整个人类大脑,并结合迄今揭示关于大脑神秘运行方式的所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复制到计算机中,表达出单个细胞和分子等级的信息。这项研究将利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所有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每年大约有6万份科学论文。
        这一研究项目是由瑞士的亨利·马克莱姆教授负责,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来自欧洲,其中包括英国剑桥市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科学家们希望在12年内能完成人脑计算机的制造。马克莱姆说:“大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含着数十亿个连通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科学家很难真实理解它的工作方式。但是模拟大脑工作却比较容易,从而可使科学家能够操控和测试大脑的任何特征。”
         在过去15年里,马克莱姆带领的研究小组煞费苦心地研究和操控大脑皮质柱的计算机模拟,这是哺乳动物大脑组织最小的积木结构之一。他们还使用计算机来模拟老鼠的大脑部分,桓是人类大脑与此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大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类似于台式计算机,每秒进行着数十亿次“运算”。
         发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驱动人脑计算机则是研究冬员当前重大挑战之一。与马克莱姆教授一起工作的理查德·沃克说:“人类大脑消耗了少量能量,却能够持续运行9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当前我们无法维持迄今已建造最大的计算机系统的长期运行,因此如果我们发现人类大脑是如何运行的,这将带来巨大的进步发展。”
       人脑计算机将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建造,它能够环绕在一个半圆“座舱”呈现数千张3D图像,从而使科学家能够真实地“飞越”不同大脑区域,并观测大脑区域之间是如何进行沟通的。
       忧郁症、精神病和阿茨海默症等老年疾病所导致的大脑紊乱,影响着数以万计的人们的正常生活。如果人脑计算机研制成功,它将对于理解致命性神经学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具有革命性帮助,甚至能够揭晓人类大脑是如何思考和作出决定的。马克莱姆教授说:“如果这项技术得以成功,它将帮助大脑损伤的患者。这是人类的三大挑战之一,我们需要理解地球、太空和我们的大脑。我们需要理解促进人类进化发展的神秘源泉。”
       人脑计算机系统建成后,它将用于测试新型药物,可显著缩短人类临床应用许可的时间,并为应用于更多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铺平道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嫦娥三号”领跑人类探月新阶段

黄志澄

    中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发射成功。12月15日夜,“嫦娥三号”探测器在精准发射、奔月飞行、绕月探测、月面软着陆、着陆器就位探测、玉兔月球车漫步虹湾、互拍成像后,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人类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的探测器,将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掌握月面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至今,全球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不算“嫦娥三号”),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洲航天局和印度各1次。以上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为51%。在这一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8年至1976年间,由美苏太空竞赛引发的首次探月高潮。当时苏联和美国,发射了上百个月球探测器。在这期间,苏联研制和发射了“月球”“宇宙”和“探测器”三个系列的月球探测器,并经历多次失败。如1965年至1969年,苏联多次发射“宇宙”系列月球探测器,任务是进行月球采样,但全部失败。同一期间,美国共执行了6项月球探测计划,特别是1968年至1972年发射的“阿波罗”8号至17号载人登月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到访这个星球。

    第二阶段为1976年至1994年对探月的冷静思考阶段。在此阶段只有日本进行过一次探月活动。其原因是随着冷战形势的缓和,加之苏联解体,太空竞赛有所缓解;美国和其他准备探月的国家,总结以前探月活动的耗资大、科学目标不明确、难于持续发展等教训,提出了探月的新战略,从而将对探月的认识提升到理性阶段。

    第三阶段为从1994年起至今的第二次探月高潮阶段。人类再次认识到探月在政治、社会、科技和资源开发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通过对“阿波罗”登月航天员取回的样品进行研究发现,月球表面有大量地球上少有的氦-3,它可能是一种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所以月球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青睐。美国于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发现了月球两极存在水冰,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人类新的探月热情。在这个阶段,除了美国和俄罗斯外,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等,都相继加入了探月的行列。

    “嫦娥三号”将“玉兔”号月球车送上月球,是美国取消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后的首次重大探月活动,意义非凡。由于美国改变了太空探索的重点,俄罗斯新的月球探测器尚未发射,2013年12月15日夜,我国“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任务——“嫦娥”成功落月,“玉兔”信步虹湾,中华千载梦圆。

    我国在人类探月新阶段中,稳居了领跑位置。这意味着中国探月之路,风险和荣誉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⑤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⑥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⑦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⑧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⑨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⑩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⑪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⑫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⑬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⑭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①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②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香带在了身上。

    ③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④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⑤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

    ⑥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

    ⑦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⑧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有删改)

活动四:忆往昔岁月叹生命流逝

无关岁月

蒋勋

①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其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我们把时间划分成日、月、年,是从自然借来某一种现象,以地球、月球、太阳或季节的循环来假设时间的段落:时间,也便俨然似乎有了起点和终点,有了行进和栖止,有了盛旺和凋零,可以供人感怀伤逝了。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岁月的关口,明知道这关口什么也守不住,却因为这虚设的关口,仿佛也可以驻足流连片刻,可以掩了门关,任他外面急景凋年,我自与岁月无关啊!

③今日的过年是与我童年相差很大了。

④在父母的观念中,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1950年许,我们到台湾,不仅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也同时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习俗;我孩童时代的过年,便显得异常热闹忙碌。

⑤母亲对北方过年的讲究十分坚持。一进腊月,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便用炒过的花椒盐细细抹过,浸泡了酱油,用红绳穿挂了,一一吊晒在墙头竹竿上。用土坛封存发酵的豆腐乳、泡菜、糯米酒酿,一缸一瓮静静置于屋檐角落。

⑥我时时要走近去,把耳朵俯贴在坛面上,仿佛可以听到那平静厚实的稳重大缸下酝酿着美丽动人的声音。

⑦母亲也和邻居本地妇人们学做了发粿和闽式米糕。

⑧碾磨糯米的石磨现在是不常见到了。

那从石磨下汩汩流出的白色米浆,水分被戳弄挤压以后凝结的白色的米糕,放在大蒸笼里,底下加上彻夜不熄的炽旺的大火,那香甜的气味,混杂着炭火的烟气便日夜弥漫在我们的巷弄。

⑩放假无事的孩童,在各处忙碌的大人脚边钻蹿着,驱之不去,连那因为蒸年糕而时常引发的火警、消防车当当赶来的急迫和匆促,也变成心中不可解说的紧张与兴奋。

⑪早年台湾普遍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过年的确是一种兴奋的刺激,给贫困单调的生活平添了一个高潮。

⑫在忙碌与兴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可解的禁忌。孩子们一再被提醒着不准说不吉祥的话。禁忌到了连同音字或一切可能的联想也被禁止着。单方面的禁止孩子,便不生什么实际的效果,母亲就干脆用红纸写了几张“童言无忌”,四处张贴在我们所到之处。

⑬母亲也十分忌讳在腊月间打破器物,如果不慎失手打碎了盘碗,必要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

⑭这些小时候不十分懂,大了以后有一点厌烦的琐碎的行为,现今回想起来是有不同滋味的。

⑮远离故土的父母亲,在异地暂时安顿好简陋的居处,稍稍歇息了久经战乱的恐惧不安,稍稍减低了一点离散、饥饿、流亡的阴影。他们对过年的慎重,他们许多看来迷信的禁忌,他们对食物刻意丰盛的储备,今天看来,似乎都隐含着不可言说的辛酸与悲哀吧。

⑯我孩童时的过年,便对我有着这样深重的意义,而特别不能忘怀的自然是过年的高潮——除夕之夜了。

⑰除夕当天,母亲要蒸好几百个馒头。数量多到这样,过年以后一两个月,我们便重复吃着一再蒸过的除夕的馒头。而据母亲说,我们离开故乡的时候,便是家乡的邻里们汇聚了上百个馒头与白煮鸡蛋,送我们一家上路的。

⑱馒头蒸好,打开笼盖的一刻,母亲特别紧张,她的慎重的表情也往往使顽皮的我们安静下来,仿佛知道这一刻寄托着她的感谢、怀念,她对幸福圆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祝愿。

⑲我当时的工作便是拿一根筷子,蘸了调好的红颜色,在每一个又胖又圆冒着热气的馒头正中央点一个鲜丽的红点。

⑳在母亲忙着准备年夜饭的时候,父亲便裁了红纸,研了墨,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上面写一行小字:“历代本门祖宗神位”。

父亲把这字条高高贴在白墙上,下面用新买的脚踏缝衣机做桌案,铺了红布,置放了几盘果点,两台蜡烛,用旧香烟罐装了米,上面覆了红纸,端端正正插了三炷香。

㉒香烟缭绕,我们都曾经依序跪在小竹凳上,向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宗族的祖先神祠叩了头。

㉓在人们的心中,如果还存在着对生命的慎重,对天地的感谢,对万物的敬爱与珍惜,便一定存在着这香烟缭绕的桌案吧。虽然简陋到不能再简陋,在我的记忆中,却如同华贵庄严的神庥俎豆,有我对生命的慎重,有我对此身所有一切的敬与爱,使我此后永远懂得珍惜,也懂得感谢。

㉔我喜欢除夕。年事增长,再到除夕,仿佛又回到了那领压岁钱的欢欣。我至今仍喜欢“压岁钱”这三个字,那样粗鄙直接,却说尽了对岁月的惶恐、珍重,和一点点的撒赖与贿赂。

㉕而这些,封存在簇新的红纸袋中,递传到孩童子侄们的手上,那抽象无情的时间也仿佛有了可以寄托的身份,有许多期许,有许多期望。

(选自《无关岁月》)

阅读疑惑:文章标题是“无关岁月”,但文章处处写“岁月”,该如何解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