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手机确定你的位置

       ①当今时代,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种新兴无线业务的出现,如彩铃、彩信和手机上网等等。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

       ②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军事上,这项技术可以用以锁定敌对目标的位置,例如,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用导弹击毙正在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就使用了这项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警方在处理绑架案件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确定使用手机的绑匪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例如,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那么,怎么用手机来定位呢?

       ③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最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这是一种利用卫星系统实现移动目标三维定位的技术。而地面无线定位则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相位、入射角度等参数实现移动目标的定位,手机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④手机定位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各种不同的定位业务对定位精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都知道,手机处在外地漫游状态时,其通话费的计算就另有标准,那么这种定位所需的技术就比较简单。移动通信网有很多基站,每个基站覆盖一定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手机与基站发生通信联系,从而确定其大致位置。

       ⑤在手机的无线定位系统中,为了避免对移动终端增加额外开销,多采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由多个基站同时接收和检测手机发出的信号,根据测量到的参数由计算机对其进行定位估计。为了获得这些参数,就需要在基站中安装监测设备,在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而估计出手机的大致位置。手机信号的参数有传播时间、信号场强、入射角度等。

       ⑥从手机发出的信号达到基站,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那么,如果通过多个基站进行这种测量,就可以计算出手机的位置。这种技术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很高,后来,人们研究出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时间差来确定手机位置。

       ⑦手机距离基站越远,所接收的信号强度越低。这样,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数据,以及一些相关的参数,就可以估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三个以上的测量值就可以估算手机的位置。这就是根据信号场强来定位的原理。由于在城市的复杂环境中,无线电波的传播非常复杂,所以,这种技术在定位精度上有局限性。

       ⑧手机发出的信号是一系列电磁波,电磁波到达基站有一定的入射角度,测量入射角度,就会得到一条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方向线,手机的位置就可以由这条方向线得到。当然了,至少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为了测量电磁波的入射角度,接收机的天线需要改进,必须配备方向性强的天线阵列。

       ⑨以上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手机定位技术。如果定位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在混合定位技术中,手机也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人们服务。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利用基站密集的优势,利用卫星技术和基站信号混合的方式定位,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⑩虽然目前的手机定位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技术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于人们。

(1)、本文按照什么说明顺序说明了怎样的中心内容?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⑧介绍了哪几种手机定位技术?

(4)、第⑧段中划线的词“至少”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社戏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 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要值多少钱

①天气预报所指的气温是指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上所观测的气温,以℃表示。

    ②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盛衰、经商成败息息相关。

    ③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④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惊人!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在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⑤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上升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可种植三茬作物,相当于每一茬作物有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会出现增产或减产10%的情况。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⑥经济学家发现,酷夏可激发人们的消费热。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则35℃以上的高温天数就会飙升,空调、电风扇、纸扇、冷饮、啤酒等销售量就会成倍增多,商家个个无不拍手称快。

    ⑦德国刑侦专家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混凝土浇灌工程,务必严格按照每天气温来安排,夏天不能超过28℃,冬天不能低于零下5℃,否则,会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百年大计可能毁于一旦。

    ⑨气温变化1℃与人的死亡有关。如上海市在炎热日(≥34℃以上),夜间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死亡增加10人。广州市炎热日最高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2.3人;炎热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1.5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题目。

竹影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家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何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A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笋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笋。走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上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笋,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洪。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洪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忆起童年在洪水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B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

【注释】籊籊(tì):长而细的竹竿。

阅读下面几段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峨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2018年12月12日16点39分,嫦峨四号探测器结束地月转移段飞行,按计划顺利完成近月制动,并成功进入环月椭圆轨道。

    2018年12月12日16时45分,嫦峨四号探测器到达月球附近,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进入了环月轨道。

    2018年12月30日8时55分,嫦峨四号探测器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顺利进入预定的着陆准备轨道。

    2019年1月3日10点26分.嫦峨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软着陆。这是全人类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

材料二:

    今天(15日),嫦峨四号上搭载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发布了最新试验照片,照片显示试验搭载的棉花种子已经长出了嫩芽,这也标志着嫦峨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此次在月球上进行的生物科普试验选择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作为样本,将它们的种子和虫卵带到月球上进行培育。最新传回的图片显示,棉花的嫩芽长势良好,这是在经历月球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严峻环境考验后,在月球上长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实现了人类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实验。据了解,此次科普试验的生物物种筛选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由于载荷大小有限,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因此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同时,还要能够适应月球表面的极端条件,要求动植物能耐高温、耐冻,并且能抗辐射和抗干扰。后续,这株成功培育出的植物嫩芽还将继续生长,有望成为月球上的第一片绿叶。

材料三:

    1983年,《多伦多星报》邀请阿西莫夫回答了一个问题:2019年的世界会是怎样?

    ……

    “我们会进入太空生活。”阿西莫夫如此声称。

    大体上他是对的:人类在太空中建造国际空间站已经有18年了。

    但对于未来社会的空间技术进展,阿西英夫有点太乐观了。他预言说,到了2019年,人类能够“大规模登月”进行采矿工作,建造工厂以利用宇宙中的特殊资源,并建设天文台,甚至太阳能发电站,并将能量通过微波传输回地球。

    阿西莫夫还认为,我们有望在月球上建造人类定居点。

    “到了2019年,人类第一个太空聚居地将出现在设计蓝图上,或许已经投入了实际的建设,”他写道,“它可以容纳成千上万的人,此后也会有更多这样的定居地被建造起来。在这些定居地里,人类可以建造各种各样的小社会,为人类文明创造更多的可能。”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确实计划在未来十年将更多宇航员送往月球,但对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在月球上建造一个永久的定居地都需要花上更长的时间。

【注】艾萨克·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具盛名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他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

(摘自互联网,根据央视新闻、中国作家网等改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和我妈

李一诺

    ①我妈38岁那年,和我爸离了婚,带着12岁的我,成了单亲妈妈。我回顾自己的成长,那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②我爸和我妈都是好人,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他俩就不幸福。离婚时,我妈征求我的意见,让我自己选跟爸爸还是跟妈妈,我那时候其实和她并不是很亲,但我还是选择跟了她。

    ③我妈其实是个“女强人”。40岁不到在3000多人的化工厂做总工程师,副厂长,也是那里第一个女总工程师。我记忆里,她几乎天天加班,到家也经常看书写东西,工作事业对她好像永远比家庭重要。

    ④但是对我,她从来不强势。我小时候不愿意吃药,她就装得很可怜很夸张地哭:“哎呀,孩子不吃药我愁死了,怎么办啊?”(A)我就很大义凛然地一口把药吃了。现在想想,也算“游戏力”的成功实践了。后来我有零用钱,要自己买路边摊上的衣服,她说:“你喜欢就买。”我买了以后发现衣服是质量果然很差,之后我就不买了。从记事起,我自己的事都是自己做决定,从剪什么样的头发,穿什么衣服,穿多少衣服,吃什么,吃多少,更别说以后的上学,工作的各种选择。现在自己当了妈,觉得做到这些其实不容易。

    ⑤我妈爱说的一句话,是“都已经这样了,想办法呗”。这对我其实有很大的影响,就是遇到问题时,第一个反应是想办法。她婚姻失败,但“已经这样了”,愁眉苦脸也没用。不如“该干嘛干嘛”。我记忆里那段时间,她从来没真的低落,或者至少没让我看到。现在想想,我妈妈这种对待失败的态度,也是我后来心理变得“强大”的很重要的一块基石。

    ⑥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次化工厂出事故大爆炸,听我妈同事说,所有人都往外跑,唯有我妈朝着爆炸现场往里跑。我后来问我妈:“你不怕死么?”我妈说:“那时候就一个想法我是搞技术的,出了这么大事故,我不去谁去?”有决断,敢担当,这是我妈对我很大的影响。

    ⑦我上清华那会儿,我妈搬来北京,偶尔周末从南城来看我。(B)为了省钱,她都是骑自行车来,得骑一个多小时。那时候,我和很多刚进清华的学生一样,压力巨大,每天早出晚归,还是觉得学习时间不够用。我妈看着我愁眉苦脸的样子,想了想,说了一句我现在都记得的话:“哎,去它的吧!生活多美好,走,咱俩出去玩玩,放松放松。”我们骑车往外走的时候,路边有卖猕猴桃的。猕猴桃那时候属于稀罕东西,我还记得,得10元钱一斤。我一直省得很,一顿饭花两三块钱而已。我妈二话没说,掏出钱买了四五个,我们俩像小孩子一样坐在路边,剥皮吃掉。然后骑车去天坛,一路上我就像自由的小鸟,那些压抑在说说笑笑里都烟消云散了。

    ⑧现在回想,那个周末,10元钱一斤的猕猴桃、遥远的天坛、小个子的妈妈骑着有点够不到脚蹬的自行车的那一幕,是我清华时光的一个大亮点和转折点。妈妈没有替我在学习上想办法,而是带我出去撒撒野,现在想想是多大的智慧。

    ⑨写这文章的时候,妈妈在美国帮我带孩子。她每天上午去上英语课,有了进步像孩子一样高兴。我早上开车送她,看着她背着书包穿过马路,走向教室身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⑩所以用这篇文章献给我的妈妈,感谢你的智慧、勇气和真性情!

    ⑪我的名字叫李一诺,是我16岁那年,我自己起的。妈妈离婚,我选择了跟妈妈姓。若是没有当年离婚的妈妈,就没有今天的李一诺了。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羊吃草

西西

在吐鲁番,我看见羊吃草。以前,我并没有仔细地看过羊吃草,也不晓得它们吃的是怎么样的草。我见过马吃草、牛吃草、驴子吃草。它们总是低下头来,伸长了脖子,把嘴嗅到地面的草上,一面咬住草茎,一面撒撒地撕裂草梗,或者拔菜也似的把草连根拔起。牛、马和驴大概要一口气拔很多草,才闭上嘴巴,磨碾一阵牙齿,慢慢咀嚼,然后吞下肚子,让胃去消化和反刍。我看见牛和马吃的草,都是普通草地上的青草——那种短矮的、匍伏在地面上攀爬的青草。有时候,我也看见驴子停在一辆木头车边吃车上堆着的草,那是人们割下来的像葱条一般细长的草。

我们在吐鲁番参观了坎儿井地下水和防风林。在防风林的附近,有一座特别的沙丘,是一座馒头也似的黑色山阜,在阳光底下闪着沉默的光,仿佛一座乌金矿。沙丘上有许多人把半截身子埋在沙底下,露出剩下的身躯和头颅,以及他们民族色彩的鲜艳衣饰,这些人,都到沙丘来医治关节炎。

我并没有跑上沙丘,因为我看见一个男孩赶着一群羊来了。男孩穿着藏青的汗背心、炭黑的长布裤、灰尘仆仆的白运动鞋,头上戴了一顶纯白的维吾尔族小圆帽。他赶着数约二三十只羊,其中有黑山羊,也有白绵羊,羊们在沙地上散开,各自低头吃草。沙丘上面没有草,沙丘底下的四周,仍是一片灰泥色的细沙,仿佛戈壁滩到了这里,碎得如粉了。但在这片沙地上,却长满了丛生的矮草,展散了延蔓的枝条。羊看见了草,纷纷风卷残云似地舐啮起来。我想引一头小羊走来这边,于是蹲下来,伸手去拔取草叶。

我哪里是在拔草呢,我那时的感觉是,我采拔的大概是荆棘,因为我一把抓到手里的竟是满掌的芒刺,好像握着一堆铁蒺藜。我迅速缩回手,手指都火辣辣地像中了蜜蜂的针,无数的针。我看看面前这纤细瘦削的蔓草,难道它们是箭猪和刺猬?

我一直以为,羊和牛、马或驴子一样,吃的都是贴近地面生长的那种软嫩的短草,这时才知道,吃的竟是像玫瑰花茎那般多刺的植物。我看见它们愉快地吃着,像部锋利的剪草机,沙沙沙,草都吃进嘴巴去了,多么丰富的一顿下午茶。我还看见羊只在草丛中走来走去,仿佛它们四周的植物不是尖锐的芒刺,而是如絮的棉花。它们真使我惊异呢。它们有一张怎么样的嘴,是钢铁的唇舌、上下颚和口腔?为什么可以吞啮针似的草茎而不受伤?肥胖的绵羊,满身是浓厚的卷曲羊毛,走在草丛中也许能够无视草叶的利刺,可是山羊只有短而薄的披毛,但它们在丛草间穿插,同样仿佛经过的是一片秧田。羊们真令我惊异呢。

南山牧场是真正的“乌鲁木齐”,因为乌鲁木齐的意思就是美丽的牧场。我们站在公路上,面对漫山遍野苍绿的松树,深深地呼吸。这草原一片芬芳,充满泥土和花朵的甜味,我还以为自己忽然到了阿尔卑斯山。但远方积雪的峰峦是天山,融化了的冰块,汇成河道在我们面前的山坡下流过,许多人都奔跑到水边去了。过了很久,他们才一一回来,但都雪雪呼痛,说是有一种草,把他们刺得跳起来。他们之中不乏穿着坚厚的牛仔裤的人,但在草丛中跑过,仿佛有千千万万的芒针插在腿脚上。

草原上除了地毡也似的青草外,到处都是小花,有的白,有的紫,有的怯怯地嫣红,夹杂在各种高高低低的植物之中,我们看见一种尺来高的植物,没有花,叶子细小狭短,茎枝上布满星形放射走向的小针叶,于是有人喊起来:是这种草了,是这种草了。连那么厚的牛仔裤也能透过,叫我们惊跳起来。我仔细看看那草,并不认识这种草的名字,以前也没有见过,但我记得,这草就是沙丘底下羊们觅食的点心。一位陪我们到处逛的田老师说:这些草,羊最喜欢了。

在乌鲁木齐,我也看见了羊吃草。那时候,我们坐在天池上的游艇里,两岸是层层叠叠的山和松树,在向阳的山坡上,遍山隐隐地点缀着一点一点的白花,并且弯弯曲曲的,在山坡上呈现一个“之”字形。偶然,白花缓缓地移动起来,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山坡上的白点子不是花朵,而是放牧的羊群。带头的羊走在前面,横越过山腰,随后的羊都跟着那道白色的虚线朝更高的山顶攀登。羊们居然能够爬上那么高的山,仿佛它们不是羊,是鹰。

对于天山的风景,我们感到失望,天池是一座水库,但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令我们沮丧:到处是故意摔破的玻璃瓶,花衬衫的游民提着声浪袭人的收音机。或者,关于天山,我们其实又认识多少呢?我们不过到达天池旁边的一个小角落,看见的也只是供游客驻足一阵的名胜,我们可曾攀过雪线,自己去寻找天山冰洁的雪莲?

为了寻求更丰盛的草原,羊们攀到了山的极高处,当我们抬头仰望,山坡上的动物,竟是我们心目中柔弱的羊吗?天池的水寒澈入骨,天池的风凉冷如冰,带备衣衫来的人纷纷披上了风衣或毛线衣。山坡上的羊没有加衣,在这充满荆棘的世界上,它们不必穿戴甲胄,不必练就一身铜皮铁骨,但见它们摇摇摆摆、晃晃荡荡,以一个个软绵绵的身躯,在芒剌间悠然步行,安然度过。

一九八一年十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