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信阳市第九中学2017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都有顺风耳

       ①这几年,我和姐姐相继在城里买了房。73岁的母亲仍住在老家。为了能经常和母亲团聚,每到周末,我都会和姐姐一起,回老家看看她。

       ②假日里,我和姐姐又一起回到老家。我们在门前菜园一边种菜,一边闲聊。我说:“这几年,我的颈椎疼得厉害,很不好受。”姐姐说:“年纪轻轻,怎会颈椎疼啊?”我笑着说:“可能是经常对着电脑写作的缘故。”

       ③我和姐姐说话的声音不大,却不料被正在井边洗菜的母亲偷听到了。母亲一边朝我们走来,一边问我:“怎么了,颈椎疼得厉害?”见母亲过来,我们立即停止了说话。姐姐连忙小声说:“妈虽然年纪大了,可她耳朵却特别好使,她在偷听咱们说话呢!”

       ④正说着,母亲已来到我们的身边,她用粗糙的手,摸了摸我的颈椎,说:“是啊,年纪轻轻,怎么就有颈椎病了呢。以后要多运动运动,不要总坐在电脑前写呀写,挣那么多钱干吗?”

       ⑤在母亲眼里,我写作是为了钱,却不知我写作的快乐,一篇好的文章出炉,那种精神上的享受,母亲是不知道的。

       ⑥再一个假日,我和姐姐又回到老家,只见母亲从卧室里拿出一台颈椎治疗仪,对我说:“我去镇上医院问了医生,医生说,颈椎病疼得厉害,会引起头晕,此类病手术会有风险,医生建议还是给你买一台治疗仪。”

       ⑦母亲还没有说完,我竞生出了万般感触。原来,上次在老家,母亲偷听我和姐姐的谈话,并悄悄把我颈椎病的事记在心头,还特地花了好几百元,为我买了一台颈椎治疗仪。

       ⑧母亲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好几次。去年暑假,母亲从农村来到我家。吃完晚饭,我和妻子谈到城里买的蔬菜既不新鲜,而且还有残留农药。我们在客厅说话,母亲在卧室里看电视。没想到,母亲回家后,把门前的菜园扩大了一倍。品种也从以前的青菜、萝卜、韭菜,扩大到扁豆、丝瓜、青椒等二十多个品种。现在,只要我们回家,或是村里有人进城,母亲都会准备好一大堆新鲜蔬菜,托人捎来,或自己送来,真是让邻居羡慕不已。

       ⑨母亲的耳朵喜欢关注儿女们的谈话,只要母亲在我们附近,我说话的内容,总逃不过她的耳朵。其实,这是天下母亲对儿女们爱的本能。

       ⑩前几年,父亲因病去世了。年迈的母亲可能因为悲伤过度,耳朵越来越不好使了,有时我们和她说话,不得不抬高音量,可是奇怪的是,每次虽然我和姐姐说话的声音很小,但是她却听得一清二楚,让我很是纳闷。

       ⑪也许,母亲的爱,已全部集中到了她的耳朵上,她很在意儿女们的一言一行,因为我相信,只有爱,才可以让母亲的听力如此灵敏,只要她在我们身旁,哪怕我们有一丝动静,也逃不过她的耳朵。

(1)、本文写了“我”与母亲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类捕鸟,灾难其后

林森

       ①湖南省新化县槎溪镇鸟坳村位于千年鸟道的罗霄山脉,是候鸟南飞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这里已成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断点。难以计数的候鸟丧命于此。有当地村民表示,有一天打下来的鸟就足有1吨。这条迁徙路线上,大多是小型鸟,每只只有100克左右,1吨差不多就是10,000只野生鸟。

       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残忍和数字!殊不知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

       ③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1只大山雀在繁殖季节每天喂小鸟100余次,平均每窝按3只小鸟喂食,再加上大鸟自己的捕食,一天能消灭害虫400﹣500条,一窝大山雀在喂养幼鸟期间就可消灭害虫10000 余条。在欧洲1000只紫翅椋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而1吨蝗虫一天的食物量与2500人一天的食物量相当。猫头鹰和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类动物,1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1年所吃掉的老鼠等于保护了一两万斤粮食。以此观之,每年鸟儿吃掉害虫保护的粮食足以供给地球上的人们吃好几个月。

       ④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它们与其他动、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与其伴生的 90 种昆虫消失,35种植物消失,2至3种鱼类消失。在鸟类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依存关系,即许多植物的种子是靠鸟类来播散的。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重要播散者,而且,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更容易萌生和成长。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鸟类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与渡渡鸟一样,大颅榄树也是毛里求斯的一种珍贵特产。但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最后彻底消失了。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颅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没有了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的首先孕育和催化,大颅榄树就再也不会生儿育女和繁衍后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某种鸟类的灭绝与植物乃至人类的生存的关系。

       ⑥海鸟眼睛的盐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据此人们就能把地球上占总水量 97%的海水进行淡化。未来飞机的设计可以模仿蜂鸟实现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及掉头等特性。还有一些鸟类能飞越几千米的高空而保持脑血管供血畅通,不会缺氧,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供氧不足的高原环境中正常生活和延长生命的重要线索。

       ⑦鸟类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气,进食相当于其体重的食物。在呼吸和进食的同时,鸟类具有较强的富集有害物质的功能,空气和食物如果被污染,通过收集和分析鸟类胃内容物的方法,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

       ⑧鸟类被直接利用那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医药、役用和观赏等生活之需等,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几乎已经离不开鸟类。

       ⑨现在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约4000种是候鸟。在这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灭绝,占所有鸟类的约 ,此外,还有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

       ⑩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挥霍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不断破坏,人类身边的自然世界正在恶化和消失。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破坏环境和大量捕杀鸟类,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类将要忍饥挨饿。而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也消失,甚至殃及鱼类。例如,每两种鸟类灭绝,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消亡。失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将变得越来越拮据。更严重的是,如果大量植物随着鸟儿的消失而灭绝,人类生存就会陷入万劫不复危机。

       ⑪人类不是不可以利用鸟类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地保护鸟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正如人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一样,人与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同样也是一个共生体,如果人类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人类也就在为自己铺就永续生存之道。保护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天里种植自己

王清铭

    ①三岁的时候,他在一个小煤窑打工的父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②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③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硬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从此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里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④他问母亲:“爸爸被种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

    ⑤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睛,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强装笑颜说:“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⑥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地步走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唯一看见的是父亲坟头的小树在风中舞蹈,舞姿是那样凄凉。

    ⑦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浇水呢?”

⑧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⑨祸不单行,他十三岁的时候,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被一场车祸夺去生命,他成了孤儿。埋葬母亲的那天,下起了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母亲被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⑩十三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村民们就东凑一把米,西来一捆柴,给他送去,他的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母就对孩子黑着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⑪十三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二十三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老师,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里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不识字的女子,只因为这个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的一只母鸡卖了给他凑学费。

    ⑫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候,他会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自己孤独无助的心灵。假如父母被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恩情,这份恩情是他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⑬三十三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他的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里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⑭四十三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曾经工作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⑮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也沉默了许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现在是把自己种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阴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春的童话

——居京琐记

从维熙

    ①我真不知道它有多么充沛的精力,在午夜三更时刻,冬天的蝈蝈在我的书房里,一口气吟唱了几百声。那是春节午夜守岁时发生的,当北京的大钟报告狗年来临,鞭炮响成一片的时候,书斋里传出它吟唱新春的昂扬而欢快的歌声。

    ②说来像是一个童话:初夏时我曾养过两只蝈蝈,到了冬至后的11月18日,两只蝈蝈像是有“虽非同时生,但愿同时死”的情约那般,一块静卧于蝈蝈笼子中,结束了它们的生命特征,像人走进天国之前身体都要衰老一样,先是哑然失声,后又掉了双腿,最后才蜷曲着身子在蝈蝈笼子中安息了。不知为了什么,在那几天我曾有失去两个小小稚友的感觉。之所以如此,我觉得这两个来自乡野的小小歌手,不仅激发我返老还童般的乡恋之思,还给了我写作的灵感。俄罗斯文学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过大意如下的话:童年是作家的精神摇篮,它将像影子一样追随作家的一生。因而我写作时,心态常有回到家乡故园之感。

    ③特别有意思的是,两只蝈蝈鸣秋之时,正逢我的孩子一家,从美国回来探亲之时,这两只小小歌手,给从大洋彼岸回国省亲的孩子们,带来过无限的新奇和惊喜。我的两个孙儿围着蝈蝈笼子观望了很久,然后好奇地询问我:“爷爷,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会叫得这么清脆?”我反问他俩:“难道美国没有这种虫儿?它叫蝈蝈。”他俩回答不知道,反正他俩在美国十多年了,没有在田野里看见过这种会唱歌的蝈蝈。我看他俩爱不释手,便把两个蝈蝈笼子搬到了他俩睡觉的房间,在一片秋歌声中,我对两个孙儿讲述我经历过的童年:无边无际的青纱帐,醉红了脸的高粱,杂草丛生的绿河滩……两个孙儿是从娃儿时代跟随父母去了美国的,他们对中国的黑土地知之甚少,因而它们的歌声,不仅是我们老少两代人的享受,还成了我们祖孙之间沟通文化历史的媒介。在一段时间内,两个娃儿成了蝈蝈的饲养员,把胡萝卜、南瓜、黄瓜、菜心……塞进细竹篾编成的笼子。记得,在临别北京飞回美国去之前,还特意向两只蝈蝈告别,说什么要不是美国海关不让昆虫入境,一定把它们的歌声带回美利坚。两只蝈蝈对我们家庭的影响如此之大,因而在它们死后,为安葬它们,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既没有把它们扔进垃圾箱,也没有将其掷进窗外的草丛,而是将它们用花纸包好,埋进了书斋的橡皮树下,算是对两个乡野歌手的祭祀吧!

    ④第二个童话,是由第一个童话引发出来的。我们居民楼上有一个喜欢饲养花鸟鱼虫的老者,他曾听到过我家里传出过蝈蝈鸣叫之声,在寒冬降临北国京城之际,给我送来两只穿越冬季的名贵的蝈蝈。对比夏秋的蝈蝈来说,它们的体态虽然娇小一些,但鸣叫之声却不比夏秋的蝈蝈逊色。特别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们都有躲避严寒的温暖之巢——那是用葫芦精制而成的,先把整个的葫芦锯掉其头,再在葫芦上部加上盖;上盖要用钻头钻七个通气的圆孔,当葫芦被磨成一个工艺品之后,便让蝈蝈住进这避寒的窝里来了。老者让我十分感动,他不仅送来冬日的蝈蝈,连同精制的两个蝈蝈葫芦,也一块送给了我。为了还情,我拿出几十元钱,塞给这位芳邻。哪知他反而对我瞪起了眼睛:

    ⑤“你认为这点钱就够了?你有空到潘家园虫鸟市场上去看看……”

    ⑥我知道冬天的虫鸟,价格十分昂贵,便又掏出一张五十元现钞,强塞进他的手里说:“真是谢谢您老了,有空我一定去那里转转。”

    ⑦他有点急了,把钱拍回到我的手心说:“你太小瞧你的邻里了,我可不是虫鸟贩子,我送给你的目的,是想增加一点你的书斋雅趣,好能多给我们写出点讲真话的文章来!”

    ⑧我还想说什么,老者扭过身去,走进了电梯间。这一刻,我才明白了芳邻送我冬天蝈蝈的用意,全然在于增加我书斋内的乡野情致。中国古语中有“食之木瓜,谢之桃李”之礼仪,为了答谢老者之情,我把一盆杜鹃树送给了赠我蝈蝈的芳邻。——从此,这两个冬天的歌手。便在我的书斋里与我为伍了。今年的北国冬季,大风吼叫,寒气逼人,我把它们放在暖气旁边,生怕严寒夺去它们的生命;当骄阳钻出云层时,我不忘把那两个宝葫芦,移位到阳光之下,让它们分享阳光的温暖。我得到的回报则是,在我击电脑键盘时,除了让我的心态重返到童年之外,它们的高昂的歌声,常常让我想起古代史书中“田横五百士”的悲壮故事,因而当我感受到精神疲惫时,它的歌声能让我忘却疲劳继续奋进。让我最为惬意的时刻,是在窗外飘雪的日子,当天地与楼宇一片银白时,那蝈蝈的歌声,仿佛在演绎着一个雪国的梦境:窗外白羽翩翩,书斋里它歌声绵长,让人感到活在一个洁白无瑕的天地之中,实在是另一种精神享受。

    ⑨其中,让我最为动情的,是节日期间孩子们从大洋彼岸打来拜年电话的时候,蝈蝈鸣春之声穿插于鞭炮的轰鸣之间,我告诉孙儿:“今年北京允许放鞭炮了,你听见了吗?”

    ⑩他说:“我听见了,还有一种声音是什么?”

    ⑪我说:“你猜猜。”

    ⑫“爷爷,我听出来了。”孙儿说,“好像……是……蝈蝈在叫。”

    ⑬我说:“今天你听到的,不是你们夏天在北京时听到的蝈蝈的歌声了,那是冬天的蝈蝈在唱歌!”

    ⑭“中国冬天还有蝈蝈?”

    ⑮“有。”

    ⑯爷爷,让我好好听上几声。”

    ⑰我把电话听筒,移到蝈蝈穴居的葫芦旁边,让孙儿尽情倾听来自中国北京的鸣春之声,孙子高声笑了起来“真好听,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⑱我告诉他,这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新春童话。它孕育于中国的民俗文化,它的母体虽然在乡野,但经过老北京人精心培育,让它们在冬季成活,并让它们在冬季放开歌喉……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不会老

韦华明

①要是我母亲还健在,明天她就该过75岁生日了,我会带着礼物和蛋糕去看她。我的孩子们会问:“我们要在没有WiFi的外祖母家待多久?”我会说:“不要问了,用你们的手机流量。”

②我十几岁的时候,妈妈经常把我叫到客厅,帮她用录像设备录电视剧,我凭什么认为她不会接受今天的科技呢?她也许会用我们送给她的平板电脑上网搜食谱,然后分享给我;她也可能是社交网站上那些晒孙子、孙女照片的老奶奶当中的一个。但其实我对75岁的母亲一无所知,43岁之后的她活在我的幻想中。

③写这篇文章时,我已经50岁了,比去世时的母亲还大7岁。我在悄然老去,眼睛周围的细纹越来越多,腰部无意间多了一两圈赘肉,现在我的裤子比母亲当年穿的大了两码,我的头发正在以闪电般的速度变白。

④母亲最后一次见我时,我正一把一把地吃着橙色的薄荷糖。现在,我正从一个药盒里取出降压药,一天两次。我盯着镜子里的这些变化,在大多数日子里我觉得有点儿迷茫。我在寻找基因线索来解释我的衰老,依靠的是我对母亲42岁的健康身体的记忆,那时罕见的肾上腺癌症并未从我身边夺走她。

⑤我仔细研究了她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很快乐,那个葡萄柚大小的肿块还没有生根。她看上去是那么时髦和前卫,现在的我看起来像她邋遢的姐姐。她常常涂着口红,而我如今的嘴唇干燥起皮,过去两年一直藏在一次性医用口罩后面。她系着标志性的海军蓝和红色丝巾,而我的脖子上什么也没有,我用在一元店买的纸扇扇了一天,也未能冷却她从未经历过的可怕的潮热。

⑥对于照片中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女人来说,时间已经永远静止,她本该永远比我大。

⑦我羡慕我的朋友们,他们能把自己的疼痛归咎于母亲的遗传——老年斑、腕管综合征……他们能在他们活着的母亲身上看到我永远看不到的东西,而我人生的指南针不见了。我观察母亲生前的朋友,研究他们的特征,想象着母亲此时的样子。

⑧自从过完44岁生日,我就觉得自己与母亲曾经拥有的相似之处荡然无存。每当我洗碗或切菜的时候,我总是幻想看到母亲的手。我怀念听到“你长得像你母亲”这种话的时候,我在变老,而她没有。她就像一艘离港太远的船,渐渐消失在我的生命里,这让我很难过。

但有时她也会回到我身边。那是一个星期二的晚上,她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疲惫的脚搁在茶几上,我听到从她的牙齿间传出葵花子壳裂开的“噼啪”声。她看着电视“咯咯”地笑着,我和妹妹们也一起笑着。我还记得一些让她感到很快乐的事情,比如我下厨准备意大利晚餐以招待她的朋友。

⑩她不去健身房,身材也保持得那么好。我闭上眼睛,就能闻到她在咖啡里搅拌两茶匙糖的味道。我每天早上都看着她用咖啡泡柠檬脆饼。她找到了自己的小乐趣,并沉溺其中。无论地走到哪里,她的微笑和热情都令人感到亲切。这些回忆让我感到很快乐,陪伴着我度过没有她的日子。母亲没能告诉我如何变老,但我很感激她告诉我如何活得更好。

⑪所以,即使不送生日蛋糕,明天我也会带一束花到她的墓前。我会告诉她我的最新情况,比如我一直在尝试的抗衰老精华,我头皮上像杂草一样长出的灰白发根,并告诉她,她是如何在染发上省下一大笔钱的。每到她生日的时候,我对这个年轻女人苦乐参半的怀念就尤为强烈,只要我活着,她就一直陪伴我。

⑫不管多少年过去,我的母亲都永远不会老。

(摘自《讽刺与幽默》2022年11月11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