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天津市和平区2017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调查(一模)考试试卷
(一)
《水浒》以“白”写林冲:白甲白袍,白缨白马,引军白旗,旗上绣着白虎,象征他纯正的心性和作为。专讲林冲故事的第七到第十一回,也都以天地皆白的大雪为背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曾被选入中学课本,每个老师都会告诉学生,这段文字里,形容下雪的“紧”字,“卷”字,“猛”字,是如何生动传神:“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著碎琼乱玉,迤逦背著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著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从酒店出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陆谦火烧草料场,林冲手刃仇人,往东而走,“那雪越下得猛。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得草料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著。”
写风雪之大,行路是“迤逦背风而行”。乡村的小酒店,看不见店堂,只看见一个草帚儿挑出篱笆之外。柴进庄园的草屋,以及水泊边上的酒店,都是被雪压着。还有“却早纷纷扬扬”中的“早”字,虽然习见,语气拗劲。
林冲部分,愤惋中诗意盎然,那诗意却是杜甫一样的沉郁顿挫。南北宋之交的大诗人陈与义在南奔途中写道:“草草檀公策,茫茫老杜诗。”杜甫的诗在国破家亡之际更显示出其深沉和有力。忧愤时世的知识分子,读到林冲故事,大概是同样的感受吧。所以李开先写了《宝剑记》,徐渭也借弥衡等人的事迹写了《四声猿》。
林冲夜奔,本在严冬,李开先却故意把时序写成深秋,“四野难分路,千山不见痕”的银色乾坤,变成了凄风苦雨的野店荒郊。围绕着林冲,用雨代替了雪。他的用意,是把林冲纳入自古以来文人悲秋的传统,纳入宋玉《九辨》和老杜《秋兴》的经典意境。秋天固然更具诗情画意,但以酒喻情,这酒绵厚有余,烈劲不足。《水浒》在写雪夜上山时引用了完颜亮的《念奴娇》,用这首咏雪词配合林冲,可谓得其所哉:“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完颜亮此章,烘托出一位几乎是末路的水浒英雄的气概。
弥漫宇宙、覆没万物的雪,是一个人的胸襟,是浇胸中块垒的酒,而酒后激发出的豪情,又像大雪一样混茫无际。高潮戏之后,林冲投奔到柴进的庄子,故事节奏慢慢平缓下来,然而见证了一切的雪,并没有消停,似乎拿定了主意跟随林冲,聚光灯一样不弃不离,给他一个氛围,这氛围从激越逐渐转为姜夔式的抒情:“且说林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著满天大雪。林冲踏著雪只顾走,看看天色冷得紧切,渐渐晚了,远远望见枕溪靠湖一个酒店,被雪漫漫地压著。林冲奔入那酒店里来,揭开芦帘,拂身入去,倒侧身看时,都是座头,拣一处坐下,倚了衮刀,解放包里,抬了毡笠,把腰刀也挂了。”“被雪漫漫地压著”,形容得多么好!姜夔的“千树压,西湖寒碧”,就是这个“压”字。
雪有颜色和形态,雪后的山河,旧貌全失,如妆后的佳人,忘了岁月,也忘了哀愁,尽管梦很快就将醒来。
我在幻想里读《水浒》,在宁静中读唐宋人的诗词,这两个世界都不是属于我的世界,正因为这样,它们带来的快乐是无限的。
节选自《天涯风雪林教头》张宗子
(二)
林冲怎么就“走”上梁山了呢?两样东西出现了,一个是风,一个是雪。
我们先来说雪。从逻辑上说,雪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正因为有雪,林冲才会烤火,林冲才会生火,林冲在离开房间之前才会仔细地处理火。施耐庵在这个地方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这样细致的描写给我们证明了两件事:A,林冲早就接受了他的噩运,他是一个好犯人,一直在积极地、配合地改造他自己;B,这同时也证明了另一件事情,草料场的大火和林冲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想陷害林冲,严格地说,不是陷害他,是一定要他死。第二,正因为有雪,雪把房子压塌了,林冲才无处藏身,林冲才能离开草料场。某种意义上说,雪在刁难林冲,雪也在挽救林冲,没有雪,林冲的故事将戛然而止。这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再来谈风。风的作用要更大一些。第一,如果没有风,草料场的大火也许就有救,只要大火被扑灭了,林冲也许就还有生路。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第二,如果没有风,林冲在山神庙里关门的动作就不一样了。对林冲来说,如何关门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先来看小说里头是如何描写林冲关门的:入得庙门,(林冲)再把门掩上,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冲其实已经将门掩上了,但是,不行,风太大了,关不严实。怎么办?正好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林冲的力气又大,几乎都不用思索,林冲就把那块大石头搬过来了,靠在了门后。不要小看了这一“靠”,这一靠,小说精彩了,一块大石头突然将小说引向了高潮。为什么?因为陆虞候、富安是不可以和林冲见面的,如果见了,陆虞候他们就不会说那样的话,林冲就不可能了解到真相。换句话说,小说顿时就会失去它的张力,更会失去它的爆发力。是什么阻挡他们见面的呢?毫无疑问,是门。门为什么打不开呢?门后有一块大石头。门后面为什么要有一块大石头呢?因为有风。你看看,其实是风把陆虞候与林冲隔离开来了。
现在,这块大石头不再是石头,它是麦克风,它向林冲现场直播了陆虞候和富安的惊天阴谋。这块大石头不只是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阻挡开来了,同时,这块大石头也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联系起来了。它让林冲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处境,他其实是死无葬身之地的。
我想说,在这里,雪和风都不是自然的,更不是偶然的。
即将证明这个观点的不是我,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他叫李小二,也就是在东京偷了东西被林冲搭救的那个小京漂。因为开酒馆,小京漂在他的小酒馆里看见了两个鬼鬼祟祟的“尴尬人”,因为“尴尬”,李小二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报告了林冲,林冲一听就知道那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就是陆虞候,为此,林冲还特地到街上去买了一把尖刀,街前街后找了三五日。
问题出在第六日,施耐庵明确地告诉我们,是第六日。第六日,林冲的工作突然被调动了,他被上级部门由牢城营内调到了草料场。林冲刚刚抵达草料场,作者施耐庵几乎是急不可耐地交代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气象,作者写道:“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下了一天大雪来。”在小说里头,我们把这样的文字叫做环境描写。现在我反过来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了,作者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来一段环境描写?对,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联系到上下文,我们知道了一件事,在过去的六天里头,被李小二发现的那两个“尴尬人”其实一直都藏在暗处,他们在做一件大事,那就是等待。等什么?等风和雪。他们不傻,大风不来,他们是不会放火的,没有大风,草料场就不会被烧光,他们就不能将林冲置于死地。你说说,两个心怀鬼胎、周密策划、等了六天才等来的大风雪是自然的么?是偶然的么?当然不是。风来了,雪来了,林冲的工作被调动了,一切都是按计划走的,一切都是必然。
别林斯基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节选自《“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毕宇飞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