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上海市川中南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阅读下列诗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甲]

观沧海

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师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选自《论语·为政》)

(1)、[甲]诗作者曹操是(朝代)末年的人: [乙]文的出处《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
(2)、解释诗文中加点点词。

①东碣石

②不逾

(3)、[乙]文主要是孔子自述不断提高的过程,以此告诉弟子要有学而不倦的精神:[甲]诗作者写下这首诗时,已过了“知天命”之年,诗人笔下的大海具有的特点,从中感受到诗人渴望的雄心伟志和豪迈气概。
举一反三
 “爱端午”小组对“赛龙舟”这项民俗活动很感兴趣,他们收集了下列资料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完成任务。

【甲】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豃 ,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卢肇状元及第而归,在江宁观看竞渡后触景生情而作。②发机:这里指龙船比赛开始时发出的指示号令。③鼙(pí)鼓: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鼓。④豃(hàn):吼叫,叫喊。

【乙】金山竞渡

(明)张岱

    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已巳竞渡于秦淮,辛未竞渡于无锡,壬午竞渡于瓜州,于金山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秦淮有灯船无龙船,龙船无瓜州比,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征挝鼓,取其节;稍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㪜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泗涡,则百蚴捷捽 , 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⑨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②己巳:崇祯二年。下文的“辛未”“壬午”分别指崇祯四年、崇祯十五年。③旌幢(chuāng):泛指旗帜。④钲(zhēng):古乐器。挝(zhuā):击,打。⑤锷(è):原指剑刃,这里指兵器锋利的意思,⑥敁㪜 (diān duō):这里形容人倒挂的样子。⑦百蚴(jié) 捷捽(zuó):形容竞渡者身手敏捷。⑧蟠委:盘旋环绕。⑨艓(dié):小船。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 麦田浅鬣寸许。凡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 ,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①偕:一同。②脱笼之鹄: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③冰皮:冰层。④乍:刚刚,开始。⑤匣:镜匣。⑥娟然:美好的样子。⑦如倩女之韻(huì)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⑧披风:在风中散开。⑨麦田浅鬣寸许:麦苗高一寸左右。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⑩曝沙之鸟: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⑪毛羽鳞鬣:泛指一切动物。⑫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⑬堕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罪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