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家书”主题阅读

【《傅雷家书·1954年1月30日》节选】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我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总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有大错。

【被遗忘的传统家书】

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曾有记者在500名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的图表:

大学生与家人联系方式统计表

大学生对传统家书的看法

【家书何以“抵万金”】

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了2000余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张丁(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之所以抢救家书,是因为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家书是第一手资料,写的时候不是为发表,它是不会说谎的。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以后,现在又被打捞上来,可以用来补充和证实历史。

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传统家书将何去何从】

2019年3月20日北京青年报:北京宏志中学举办了“十八而志不负韶华”的高三成人礼,为高三年级224名同学带来属于他们独特的18岁纪念。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封家书”的环节,学生和家长互相交换提前准备好的写给彼此的一封信,这封信里诉说了家长和同学们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心里话。

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之间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让人在家书和E-mail之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做选择一样。

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

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下面与选文不符的选项是( )
A、家书是第一手资料,写的时候不是为发表,它是不会说谎的。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以后,现在又被打捞上来,可以用来补充和证实历史。 B、记者在500名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与家人联系方式主要以语音通话和微信为主。 C、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 D、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
(2)、根据材料,分点概括传统家书所具有的功能或价值。
(3)、有人认为传统家书会逐渐消失,也有人认为不会消失。请说说你的看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相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衣有年轮
① 穿在身上的服装,不仅关系到人的健康,也影响到地球的安危。关心你自己的“衣年轮”。让自己的衣服变成“低碳衣”,是你拯救地球的一个机会。不管是出于万米地下,还是长自田间山头,衣服的原材料往往会影响到穿者的健康水平与地球的安全状况。
② 以皮革为例,在对动物皮加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在内的有毒物质。为了增加柔软和耐水性,皮革要经过鞣制,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铬等铬盐鞣制,产生含铬的废料。除此之外,皮革的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鞣制后不再能被生物降解,对环境也有极大危害。
③纯粹,绝不等同于环保。近年来大受追捧的纯棉,就远没有这个词本身看来的那样清洁舒适。在棉花种植、造布、制衣、运输、使用的各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纯棉,距离真正的低碳衣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④在现有的低碳衣概念中,循环再生仍是关键。但在传统的再生产品中,一直存在品质劣化问题,再生品意味着品质的下降,最后只能变成垃圾焚烧或填埋。
⑤衣服有自己的生命线。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从原材料生成开始,到对其进行废弃处置为止的全生命周期。低碳衣只是所有环节中环保的基础。在制造、运输、使用及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消耗,并产生碳的排放。实际上,已经有人开始把服装的碳排放指数组成“衣年轮”,来判断个人对服装的使用是否有益于环保和低碳。就像从树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年龄和状况一样,衣服也有自己的年轮,用来稳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
⑥每个衣服的材质、每个人的使用方式和回收与否,都会影响到衣年轮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碳排放的量。
⑦英国环境资源管理公司计算过一件约400克的100%绦纶裤子在其“一生”中消耗的能量。该裤子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运到英国销售。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经历了92次洗涤,用50℃温水的洗衣机洗涤,烘干机烘干后,平均花2分钟熨烫。这样算来,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CO2,相当于裤子本身重量的117倍。
⑧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按腈纶衣服的能耗标准,每吨衣服产生5吨标准煤计算,则少买一件0.5千克的衣服能够减少5.7千克CO2。可见,少买新衣、多穿旧衣、少用洗衣机这样的低碳着装行为也非常重要。
⑨以自然界的草木藤蔓、动物皮毛来遮羞取暖的时代早已结束。现代人类的服装选择更多是基于审美的需要。风尚的瞬息万变,加快了衣服更新换代的速度,造成了更多的闲置。衣橱中沉睡的衣服,意味着更多的服装消耗,和更多的碳排放,从而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其实,不光衣有年轮,时尚也有轮回。“过时”不过是不正确认识带来的产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棵会开花的树

       ①我老家的小山村位于科尔沁沙地的边缘,童年的记忆里就是多沙少水。村子的前面也有一条河,可是这条河除了发洪水之外几乎常年干涸。村子里只有一眼深水井,遇到天旱,它能干到连一碗水也打不上来。多数的时候,人们吃水只能到二里多地外的一个山泉去挑水吃。

       ②同样是农村,住在几十里外的姥姥家就不同了,姥姥家不是沙地,有水的地方自然不缺少绿色,再加上姥爷身体好又勤劳,姥姥家的院子不仅栽着杏树,种着黄瓜、西红柿,最令人羡慕的是姥姥家的窗前有一个大花池,从春到夏开满了鲜艳的花朵,招蜂引蝶。而妈妈所在的学校更让人向往,办公室窗前是一排高高的大熟季,开得高兴了能捧出碗大的花朵。还有学校院子里的五角枫、梧桐……每次去妈妈的学校,我总会摘各种各样的叶子带回家。

       ③妈妈带了花种和树苗回来,我和弟弟们都兴奋地围着观看,只有奶奶不高兴,说妈妈“净干没用的”。

       ④妈妈先是把树苗栽进院子里,那是一个弱弱的、翠绿到让人不忍心碰的小树苗,细细的枝条。我们问妈妈这是什么树,妈妈说是会开花的树。因为它太弱小,怕被踩到,又怕被家里那淘气的鸡或馋嘴的猪吃掉,于是妈妈把一个破瓦盆的底子敲掉,给花树做了个房子罩在上面。接下来就带领我们姐弟砌花池。

       ⑤如今早已经记不得当年和弟弟抬水浇花有多苦,只记得每到下雨的时候,都是我最快乐的节日,我会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所有能盛水的器皿都放到外面去,过后把这些雨水用来浇花。我第一个看到花池子里的花种发芽,看到它们从土里伸出了头,高兴得不得了,我不想告诉别人,想等它长高些给大家一个惊喜。事实上除了我也没人太在意这个,于是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在花池边儿流连一会。

       ⑥奶奶虽然表现得不屑一顾,但多数的时候都是她在照料,松土、上肥、浇水,小小的花池渐渐地热闹了起来,先是指甲桃打了苞,接着是喇叭花张了嘴,我家的窗前竟然也飞来了蜜蜂和蝴蝶。而那株住在瓦盆里的花树也不甘寂寞,就在大家的目光都投在那些花花朵朵上的时候,它也从瓦盆里伸出小手来,一摇一摇地招手。

       ⑦秋天来了,那棵小树苗已在不知不觉中冲出瓦盆,亭亭地有了小树的模样。更为惊人的是,它竟在第二年的夏天开了花,成了一棵真正的花树。

       ⑧那个夏天,它细细的枝条上长出米粒一样的花苞,一直含着不肯绽放,以至于让人等得失去耐心,甚至怀疑它不是花蕾而是卷在一起的树叶。终于在一个要下雨的日子,我放学后一进院子远远看到那株翠绿的小树突然脱胎换骨,除了枝干,通身的粉。我急急地跑到跟前,呀,竟然一粒粒的花蕾都张开了笑脸,灿灿地开遍了全身,这些花儿紧紧地簇拥在一起装扮成了一棵美丽的花树。这时,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要知道,这是我的树我的树呀!它不仅是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棵树,而且还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呀!

       ⑨那一天,我一直站在那株小树下,看它在雨中绽放,看它在雨中飘下片片细碎的雪一样的花瓣铺陈在地上,我,任凭雨水在头上身上流淌……多少年后当我读到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马上就会联想到我家的那棵花树——“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又一次忍不住流泪,不同的是,席慕蓉的树是开在阳光下,而我的花树只在雨中绽放。要知道,这一点对于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人来说很要紧,一开花就下雨的树无异“喜报”,我家的花树奶奶就叫它“报喜树”,还有人叫它“晴雨树”,天上有了云彩,人们就跑到我家的院子里看花树开没开,要是开了就不用出工了,等在家里“雨歇”。

       ⑩花树陪伴了我五年,到我离开老家时这棵树已高过了墙头。这棵树弥合了我与老家的裂痕,让我对那个在科尔沁沙地边缘的小山村有了根的认同。如果说灯和水是我童年的两大隐痛,一直到今天依然是这样,家里所有的灯不论长得什么样,但必须是亮的,不管是卧室还是客厅,从不用朦胧的光。而对于水的节俭却是刻在骨子里,哪怕去别人家做客,只要听见有水龙头没关紧的流水声,我总忍不住要冲过去给人家关上。唯有花树却是刻在我心上最美丽的一道风景。这些年无论我走到哪里,一直在寻找老家的那棵花树的品种,想知道它到底叫什么名字,向别人描述时却又表述不清,终没有确切答案,遗憾的是至今不知它的学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底漫步

儒勒·凡尔纳

       ①鹦鹉螺号的侧门开启,一线微弱的光照着我们,我们的双脚踏上了海底。

       ②尼摩艇长走在前头,他的同伴在我们身后紧跟。我们穿着沉甸甸的防水服。这衣服是橡胶的,不是缝制的,能经受得住强大的压力,恍如一副既柔软又坚固的甲胄。上衣有铜片支撑,构成一个护胸甲,保护胸部免受海水重压,使肺部得以顺畅呼吸。衣袖与手套连在一起,手套很柔软,手可以活动自如,与那些未经改进笨重难看的无袖外套护身衣、海洋服相比,这种潜水服的确很高端前卫。

       ③阳光一直照射到水下30尺的海底,其穿透力令我惊讶,海水颜色渐渐变淡。我们走在一片细沙上,沙地平滑,没有褶皱,犹如一面真正的反光镜,执拗地将阳光折射开去。这细沙平原仿佛无边无垠,我的足迹在水的压力下,渐渐消失。一会儿过后,远处似有何物,影影绰绰映入我的眼帘。我辨识出来,那是一些漂亮的岩石。

       ④岩石上的花草、胚芽、贝壳、珊瑚虫被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光来,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真是海中奇景,让人大开眼界。

       ⑤尼摩艇长不断地向我们打手势,催促我继续往前走。过了一会儿,海底有变化,细沙平原消失,脚下踩到的是一片黏糊糊的泥沙。然后,我们又经过一片海藻地,这是一种未被海水冲走的深海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片纤维密实的草坪,踩上去软软的,堪与手工织成的最柔软的地毯相媲美。这些绿色植物不仅在我们的脚下连成一片,而且还在我们头顶飘动着,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条海生植物构成的绿廊。

       ⑥我们离开鹦鹉螺号将近一个半小时了,时近晌午,我发现阳光已经直射下来,不再折射。这时候,海底地面明显地往下斜去,我们已经下到水下100米深处,所受到的压力为10个大气压。然而,我却没有感到有巨大压力,因为潜水服正是为适应这种情况而制作的。

       ⑦行到300米深处时,我仍然能见到阳光,但光已经很微弱了。在不远处突显出的一堆堆模模糊糊的身影,尼摩船长告诉我,我们来到了克雷斯波岛的森林。森林中全都是高大的巨型乔木,林间空地,寸草不见;丛里的灌木枝条既不沿地蔓延,也不向下弯垂;树枝全都不向水平方向伸展,所有的枝条都往上长,深向洋面。所有的细茎,所有的带状叶子,无论是多细多薄,全都像铁丝一般地挺直。

       ⑧过了一会儿,我便习惯了这种奇特的排列,也习惯了我周围包裹着我们的黑暗。艇长发出信号,示意大家休息。我像所有潜水者一样,感觉特别困,因此,不一会儿功夫,我的眼皮便撑不住了,无法抗拒地陷入了半睡眠状态。

                                                                                                                                                                            (选自《海底两万里》,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选自《生物入侵者》)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美丽的秋雨梧桐

我对梧桐的喜爱,是从儿时就有的。

五岁时,父亲在院子里栽了两株梧桐树苗,细细的干,嫩嫩的芽,碧绿的叶,我拿着瓢,忙着给小树浇水。奶奶说,梧桐树是吉祥树,家有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从此,我便有了美好的梦。在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小梧桐一天天长大了,在我的记忆里,也镌刻着许多我和梧桐树的美好的故事。梧桐开花时,我和小伙伴们便用竹竿,上端绑上铁钩子,采集那黄白色的小花,放在鼻子下,闻着淡淡的清香,装在瓶子里,和上水,放一会儿,便成了粘粘的汁液。我们最开心的日子是梧桐结果的时节,吃着香喷喷的梧桐果,使我们这些很难吃上水果的家境贫寒的苦孩子们,如同过年一般的欢乐。最难忘的是下雨的夜,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听着窗外雨打梧桐叶的声音,是那样的美妙,无限的暇想伴随着甜美的梦,把我带向浩瀚深邃的天空……

十二岁那年,我们搬了家,也离开了两棵朝夕相处的梧桐树。每每在雨夜中,似又听到雨打梧桐叶的滴嗒、滴嗒的声音,便又生出许多的遐想和牵挂。后来读到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更体会到了秋雨梧桐的意境。由此,也就喜爱上了婉约派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韵味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美丽。

六朝古都南京,最美丽的是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夏天里,满街的行道树给火炉般的城市送上了无尽的清凉。其实法国梧桐是不同于中国的梧桐树的,它叫悬铃木,然而南京人还是喜欢叫它梧桐树,这是否喻示着勤劳善良的南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而我喜爱梧桐,更在于她的秋韵。丰子恺先生在《秋》中写道:“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也多,欢浓之时愁也重。’……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且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的厌倦,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灰。我对于春与秋的取舍,也是为了这一点。”又有林语堂先生在《秋天的况味》中告诉世人的心语,“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而鲁迅的《秋夜》更为以后人不可攀及的力量,构造了一种“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的独特意境。

自打别了儿时的梧桐树,一晃三十七年过去了,而秋雨梧桐的情结却愈发强烈,去岁之秋便寻着旧路,回到曾有过梦一般时光的家园,遗憾的是,新建的小区取代了我梦中的梧桐,而我闭上眼,却又分明听见已成参天大树的两棵梧桐,在秋雨中低吟着催眠曲,伴我入眠的滴嗒声。我终于又找到了我的梦,我美丽的秋雨梧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鸟谜

赵丽宏

①那次在雁荡山,有一次小小的奇遇。

②我和几位同伴挑一条少有人行走的野径游山,一路上常被一些藤藤蔓蔓挡住去路,得折腾一会儿才能继续朝前走。就在寻路的时候,同伴中的一位惊喜地喊起来:“看,好漂亮的鸟蛋!”几个人围上前去一瞧,都不由得惊呆了:三颗粲然夺目的小鸟蛋,安然地躺在一堆枯草之中,如同孩子们玩的玻璃弹子一样,滴溜滚圆,颜色也奇特,天蓝色,隐隐约约有一些墨绿的斑点。

如不是在深山枯草中发现它们,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鸟蛋,谁说这些不是精巧别致的工艺品呢! 三颗鸟蛋被一位同伴小心翼翼地装进了口袋,于是大家重新上路。

③同伴中另一位,从小在山里长大,竟老是念念不忘这三颗鸟蛋:“哎,我说,把这三个蛋放回原处去吧。等一会儿,雌鸟会来找我们的。”

④“哪有这种事情,你想象力太丰富了。”

⑤“真的,不骗你们,那时候听山里的老人们说,掏了荒山野草里的鸟蛋,鸟要找来报仇呢!”山里长大的同伴说得挺认真。可谁也不理会他的话,只觉得他可笑,年纪轻轻却满脑瓜子朽木疙瘩。

⑥没走出二百米,怪事就来了。一只白胸脯的灰褐色小鸟,从后面追了过来,绕着我们的头顶兜圈子,嘴里发出一种急促不安的啼唤。不多久,又飞来了第二只鸟,两只鸟一高一低,不停地绕着我们飞。

⑦大家谁也没说一句话,都停住了脚步,呆呆地看着这一对奇怪的小鸟。它们越飞越低,有时甚至差点扑到脸上来。它们的叫声也越来越急促,似乎在愤愤地咒骂着什么。

⑧山里长大的同伴突然喊起来:“还愣什么,快把蛋还它们呀!”

⑨拾蛋的同伴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鸟蛋,慌里慌张地把它们搁到一块大石头上。然而所有的人都傻了眼:三个鸟蛋全碎了,透明的蛋清在石头缝里无声无息地流淌,天蓝色的蛋壳成了一些碎片片……

⑩两只鸟敛起翅膀,停落在那块大石头上。我们都紧张地注视着它们,不知它们将如何动作。两只鸟绕着碎了的鸟蛋蹦跳着,嘴里停止了啼鸣,似乎是既无惊愕,也无悲哀。过了两三分钟,它们停止了蹦跳,盯着脚边的碎蛋,面对面呆呆地站定了。依然听不见啼号,仿佛是一种默哀。可惜不懂鸟的表情,否则,大概能从它们呆瞪着的眼睛里发现伤心和绝望的。

⑪重新上路时,心头似乎负着沉沉的歉疚。只听见头顶响起一阵尖厉的鸟鸣,是那两只鸟,果然又找来了,它们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四五圈,便迅疾地飞去,消失在密密的丛林中。而它们的啼唤却久久在我们耳畔萦绕回旋,这一声高一声低的啼唤,听得让人揪心,我们不禁面面相觑。

⑫那个下午是索然无味的。我们在荒草和乱石中转了半天,竟迷失了方向,辨不清东西南北。一直到天黑下来,才找到一条出山的路。这时,几个人都是狼狈不堪了。我们坐在路边的一棵樟树下,突然,头顶响起了鸟叫,又尖厉又悲哀,和山里那两只鸟一模一样,只是这叫声中似乎多了一种嘲讽的味道。等我们抬头寻觅时,只看见树叶簌簌动了几下,两个小小的黑影在幽暗的天幕中闪了一闪,然后便什么也没有了。

⑬“瞧,它们报复了我们,让我们在山里白转了半天。”山里长大的那位同伴已经沉默了半天,此刻总结似地吐出一句话来。

⑭没有人赞同,也没有人反驳。也许,这只是一次巧合吧。我想,在大自然和生命之间,还有许多不为人类所识的奥秘,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这大概是谁也不会否认的。

(选自《意林》2020年第10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