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海淀区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某学校初三年级组织同学们开展“探访北京最美街巷”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最美街巷”随手拍

学校征集各班的随手拍作品,下面是某班级的推荐作品,请阅读推荐词,完成下列任务。

文丞相祠

西总布胡同

中关村大街

推荐词

我们的随手拍作品包含了三图片,展现了北京街巷古老与现代并存的丰容盛姿。图中的文丞相祠庄严肃穆,体现了北京街巷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总布胡同与后面CBD的高楼大相映成趣,诠释着北京传统与现代的融(hé);夜(mù)下的中关村大街流光溢彩,彰显了这座都市的现代化风貌。

①文丞相祠位于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是为纪念南宋抗元英雄而建造的。

②对推荐词中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以及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幅”在此处是量词,用作名词可以组词“幅员”,应读“fú”。

B.“高楼大厦”中的“厦”的意思是“高大的房子”,应读“shà”。

C.“融hé”中的“hé”在此处意思是“结合到一起”,写作“合”。

D.“夜mù”意思是“夜间景物像被大布笼罩”,“mù”写作“暮”。

③某班同学以“街巷流光”命名他们的随手拍作品集,但对于封面设计选用何种书体拿不定主意。请你帮他们作出选择,并结合书体特点说明理由。

答:

(2)、任务二:“最美街巷”小访谈

2020年12月,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揭晓。同学们走访了其中几条街巷,采访了有关人员。

阅读下面访谈记录的片段,完成下列任务。

访谈目的

了解2020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的特色。

访谈对象

文华胡同王干事、苏州胡同居民姜奶奶

访谈记录

问题1:王叔叔,

王干事:文华胡同有李大钊同志的故居,我们就利用这一资源,倾力打造红色文化。我们在地面布置了11个二维码,讲述李大钊同志11件生平大事;在两侧墙上铺设了七大特色浮雕,展示他创建和参与的重要报刊。我们一直努力把文华胡同打造成一座“立体的历史革命博物馆”。

问题2:姜奶奶,咱们街巷的环境这么好,日常怎么维护呢?

姜奶奶:咱们胡同有小巷管家呀!社区根据他们日常巡逻发现的问题来开展整治工作。咱胡同居民也很给力,自发美化楼门院,不出现卫生死角,保持胡同环境整洁。街道还成立了“爱绿护绿志愿队”,利用空余时间为小花坛除草、浇水。您看,咱胡同的花花草草多讨人喜欢啊!

①根据访谈记录的内容,下列为①处补全的问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您说你们街道怎么就能评上“最美街巷”了呢?

B.请问你们街道评上“最美街巷”的意义有哪些?

C.您能介绍一下你们街道如何打造特色文化的吗?

D.除了红色文化外,你们街道还有没有其他特色?

②用下列三个同义词语替换文段中的加点词语,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招人疼爱    B.引人青睐    C.惹人稀罕

(3)、任务三:“最美街巷”微研究

甲组微研究的主题是“北京街巷名称”;请阅读他们研究报告的部分文字,完成下列任务。

白米斜街位于什刹海景区东南部,这里曾是一座皇家米仓,街名中的“白米”二字便由斜街上的这座米仓而得名。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曾寓居于此,故居尚存。当年他曾在自家门外书写一副楹联,上下联分别嵌入“白米斜街”四字,上联“白雪远山,图开大米”,下联“..............”巧妙自然,颇有情趣。

①文段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结合语境修改。

答:

②根据语境,在上面文段画横线处填入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斜阳新柳,春满天街    B.斜阳新柳,天街满春

C.红日翠柳,春满天街    D.红日翠柳,天街满春

(4)、乙组对“名家笔下的北京胡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他们摘抄和赏析的部分文字,其中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摘抄: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乎乎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萧乾《老北京的小胡同》)

赏析:语言口语化“香喷喷粘乎乎”“热火”饱含生活气息,儿化音又给人俏皮灵动之感,让人读来亲切自然又极富情味。

B、摘抄:在北海逛的是时髦人物,个个是衣裳楚楚,油头滑面的。你头发没有梳,胡子没有光,鞋子也没有换一双干净的,“囚首垢面而谈诗书”,已经是大不题,何况逛公园?后门大街上走的尽是贩夫走卒,没有人嫌你怪相,你可以彻底地“随便”。(朱光潜《后门大街》)

赏析:“随便”用了引号,正话反说,语含讥讽,表达了作者对后门大街上贩夫走卒们不修边幅、衣衫不整的不屑与反感。

C、摘抄:到了秋日,在寂静的中午我常常听见树上沉实的枣子落在青砖地上溅起的“噗噗”声。那时我便箭一般地蹿出屋门,去寻找那些落地的大枣。(铁凝《胡同想象》)

赏析:沉实的大枣“噗噗”一落,“我”便应声而动,“箭一般地蹿出屋门”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的兴奋急切。

D、摘抄: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汪曾祺《胡同文化》)

赏析:这段文字的句尾在“嘿”字后加一感叹号,不仅写出吃到美食时快意酣畅之感,又把北京人易于满足的性格表现得恰到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去的舌尖

蓝染

①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然片子拍得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失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②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③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④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

    ⑤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得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做的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⑥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⑦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⑧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⑨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

    ⑩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