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地区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第六次联考)试卷

阅读

材料一:

早先,筷子称为“梜”,还有一个名字叫“箸”。据称,筷子是古时姜子牙因神鸟而创造竹丝,抑或是大禹治水时发明:由于工作繁忙,为了省时间,吃饭时他就找了两根树枝做工具。

以上当然是传说。有一种观点看上去比较合理:钻木取火的方式出现后,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上了有温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就应运而生了。

虽然只是猜测,但先秦时期“箸”只用来夹菜是真的。《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羹不是现在所说的汤,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考虑到筷子的材质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个竹字头。

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到现代,则统一称为“筷子”。

(选自《一双筷子的诞生与流行:既是餐具,也是文化象征》)

材料二:

四种常见筷子材质优劣全解析

材质

健康指数

木筷子

天然材料,无毒,不会发生氧化,不易变形,不导热,价格便宜。

更容易受到污染,容易发霉,需要杀毒灭菌使用,否则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

竹筷子

环保无毒,用起来比较轻巧,有韧性不易折断,尤其碳化竹筷不易发霉变质,是较为适用的餐饮工具。

外皮和内部差异较大,使用高温消毒时容易弯曲变形。

★★★☆☆

不锈钢筷子

耐腐蚀,不容易生锈,外观靓丽,精致大方,手感光滑亲肤,而且便于清洗,不易有食物残渣附着在上面。

容易导热,易烫手,与过酸、过碱的物质接触,易生出有害物质。

★★★☆☆

密胺筷子

无毒无味,不易碎裂,耐酸碱,对油脂、酸、碱及各种溶剂都具备优越抵抗性,耐温性好。

价格较高,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高温炙烤会开裂。

★★★★☆

材料三:

近日,杭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一项提议引发了热议: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葛继宏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创+公筷”的模式助力公筷落地。

早在筷子的传承过程中,就有着一套使用礼仪。其中,夹菜时不能从底部挑菜拣食、不能在盘子中翻找搅拌、不将筷子一端含在嘴里嘬吸等,都体现着民间对于餐桌文化以及饮食卫生的讲究。这些,都与如今提出公筷制的理念初衷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聚餐时私筷取餐、私筷同盘,更是为病毒、细菌、微生物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次疫情中,因聚餐引发的感染病例更是为大众敲响了警钟——推行“全民公筷”,迫在眉睫。

筷子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饮食工具,更是一种中国表达,一份对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而传承也需符合现代卫生理念,使用公筷公勺,体现真正的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文化进步的标志。

(选自《“11.11”=“公筷日”,如何?》)

材料四:

公筷、公勺、夹子的外形尺寸

公筷公勺的外形尺寸应当明显区别于普通筷勺,便于印制(烫)“公筷(勺)”的字样(印、烫面应平整、光滑,便于清洁);公筷公勺和私筷私勺之间宜通过造型、质料和色彩来区分;采用颜色区分,宜为白色或绿色(建议公筷优先选择绿色,绿色代表健康,与绿色食品对应,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公筷公勺的尺寸要明显大于普通筷子勺子(普通筷子标准长度为22~24厘米;普通勺子为15-18厘米),方便稍远距离的夹取或盛取,避免混用;夹子应为不锈钢等材质,表面应光滑、平整,便于清洁。

(节选自《酒泉市“公筷公勺”使用规范》)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葛继宏教授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创+公筷”的模式有助于公筷的推广和普及。 B、大禹治水时由于自己工作繁忙,为了省时间,于是找了两根树枝做工具,这也许就是筷子的原型。 C、竹筷子有韧性不易折断,不易发霉变质,但高温消毒时容易弯曲变形。 D、公勺的尺寸应在20厘米以上,方便稍远距离的盛取;夹子表面应光滑、平整,便于清洁。
(2)、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筷子”的得名过程。

①“”→②→筷子

(3)、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4)、某餐馆要定制一批竹筷子,请结合以上材料给餐馆经营者提几点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常想一二
①想起霍金,眼前就浮现出这位杰出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②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同情地问:“             
③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肃静。
④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⑤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⑥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定、乐观和勇气。人生如花开花谢、潮涨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如果谁总自以为失去的太多,总受到这个意念的折磨,谁才是最不幸的人。
⑦由此,我不由地想起了“常想一二”这句人生箴言。
⑧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
⑨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⑩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份豁达与坚忍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⑾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⑿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本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骑自行车翻山越河

       ①三十年前,我父母用开菜园换来的钱,买了第一辆永久牌黑色二八式自行车。父亲很快就学会了骑车,总挂两只菜篮子在后座两边去赶集。

       ②我们常顺着大路练习骑车。田野中间的大路用沙土夯成,两边向路中央爬出绊根草,夏天的暴雨,会在路边上咬出大小坑,但在坑与坑之间,会有一条曲折如蛇的“路中路”,打足气的轮胎啃啮路面,沙沙响,像小牛吮奶,蚕吃叶,蛇蜕皮。更妙的,是在田野间猪小肠一般的小路上骑行,小路油光水滑,没有水凼,可以顺风骑得飞快,南风吹在麦巷里,吹在湿汗淋淋的背脊与头发上。青蛙蚱蜢固然是吓得慌不择路,狗之前总是不很耐烦地跑在我们前头,现在看着自行车上的小主人,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③父亲觉得我可以上路与他一起去卖菜了。那一年我们在菜园里种了很多土豆,如果不及时卖掉,它们就会毫不客气地长出紫芽。我和父亲闻鸡起床,将土豆挂在车后座上,父亲用的是从邻居大伯那里借来的飞鸽自行车。两袋土豆加起来一百多斤,并不比人轻。土豆两角钱一斤,驮到涂家河集卖完,可赚二十元钱,这在当时并不是小数字,所以我带着它们骑行在小澴(huán)河堤的杉树林巷里的时候,觉得一颗一颗土豆,比天上的星辰还要金贵。星光照夜路,并不够用,打手电筒骑车,也不可能。父亲熟门熟路,他知道十里八乡的每一道沟,每一道坎。我在后面紧紧跟着,可我毕竟是一个骑车卖菜的生手啊!终于有一次,我骑车冲出堤面,一头栽到了漆黑的杉树林里。如果不是一棵好心的杉树果断将我拦住,我会飞跌进星光下的小澴河,趁势将两袋土豆洗得干干净净吧。电光石火间,车卡在树干丛中,我的身体由龙头前面翻滚下来,落在地面。杉树的针叶将脸面与手臂刮得生疼。父亲将车慢慢地往地上一摊,反身跑下堤,慢慢地将我由地上拉起来,一边捏遍我的身子,一边问我疼不疼。看见我没事,他拍了拍我身上的尘土,扶起车子又出发了。

       ④第二年我考上了城里的中学。父亲给我买了一件新衬衣,还将自行车送给我,不是舍不得买新车,他是觉得旧车没人偷。星期六的晚上,下了课,我常常一个人骑自行车,沿着澴河大堤回家。笔直的河堤,堤下是垂柳、水杉与白杨,黄昏渐阑,澴河清碧如带,世界开阔明净。二十里路,一个多小时,汗流浃背回到家,吃母亲留好的夜饭,在破旧的木床上小睡几个钟头,天不亮,又起床骑车回去赶周日早上的功课。十四五岁少年的精力,大闹天宫都够用,不是吗?

       ⑤有一次,我骑出城。归心如箭,自然也是车行如箭,听任蚊蚋阵阵扑打在脸上。离城已远,脚下失力,咯噔一响,我心说不好,果然是链条断掉了。如是现在,我更愿意推着自行车,在月色朦胧的秋夜,走在杨柳风里,一步一步地走回故乡,是的,我愿意。可是三十年前,恨不得长出翅膀的我……我沮丧地推着车,失瑰落魄,汗水流入眼里,稻芒一般刺疼。堤外各个枫杨掩映的村庄,晚炊的烟气已经消散,油灯一盏盏灭掉。天上,月亮一会爬进云里,一会又漏出惨淡的光辉,大地模糊一片。我鼓足勇气将车推下堤坡,敲开了一户还留着灯的人家。我印象中,那个取来钉锤、老虎钳与扳手,蹲在堂屋外面帮我接链条的大叔,长脸膛,短头发。我举着他家的柴油灯,照着他敲敲打打。其实我自己也会,他坚持要帮我接。接好链条后我道谢,急急忙忙往家赶,还是晚了,母亲已经打着手电筒等在村口。

       ⑥我到远方的城市读书工作结婚后,乘公汽,坐地铁,自己开车,整日奔走;忙孩子,忙事业,忙生活,马不停蹄。故乡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三十年前的光阴也沉睡在脑海深处。只是在周末,我会骑着儿子的那辆公爵自行车去沙湖公园逛逛。那时候就会想起那一辆黑色永久车,人生中的第一辆车,想起我养过的牛、猪、鸡,它们现在在哪里?我曾凭借着它们生活在家乡

       ⑦翻山越河的少年时代,我特别不能忘记澴河堤下的那盏油灯。海子诗里讲,“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我就是被油灯祝福过的那个陌生人?妻子是我的高中同学,婚后我曾随她回她老家,那天我惊讶地发现,澴河堤下有个枫杨掩映的村庄,赫然就是许多年前的惶惶秋夜,我决心下堤修车的那个村子……

(选自2016年5月8日《文汇报》,作者舒飞廉,有删改)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问题。

珍贵的军大衣

林廖君

       屋外,寒冷的冬夜,大雪纷飞;屋子里,油灯的火苗舔着夜色,像贪婪的舌头舔着糖。

       父亲坐在火桶旁读《论语》:“……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我正在走神,“你小子在不在听啊?”父亲要冲我发火了。

       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山村的小学寂寥无声,敲门声格外响亮。门开了,风雪卷了进来,一个瑟瑟发抖的陌生人立在门口。

       来人穿件军大衣,一身雪花,年龄看起来比我父亲大约小几岁。这个人手扶门框,自我介绍说,他姓闻,是地质队的。这次来这个山区探矿,现在迷路了。父亲听了,眼睛一亮,热情地将陌生人迎了进来。

       父亲与这个陌生的闻叔叔热烈地攀谈起来。说着,父亲突然一怔,用手指着闻叔叔,哦,你还没吃饭吧?你一定没吃饭!闻叔叔点点头。父亲吩咐母亲,赶紧给闻叔叔下一碗热汤面,多放些生姜和辣椒。

       母亲有些迟疑,面条是有的,可是对于那个时候的家庭有点贵重。其时父亲患有严重的胃病,温软的面条,可以减轻他的胃疼。母亲以商量的口吻问道,能不能炒一碗饭呢?

       父亲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一刻的父亲显得威严而热情,说话一锤定音。在鸡蛋和葱花的香味中,闻叔叔狼吞虎咽,这人真的饿坏了。他把湿透的军大衣放在火桶边上烤,水汽旋转着向上升腾,湿漉漉的暖意在屋子里荡漾开来。这天夜里,闻叔叔就住在我家,和我父亲几乎说了一夜的话。

       第二天的早晨,父亲把闻叔叔送出了山外。

       时间一长,这个人和这件事,渐渐在我们脑海里淡去。

       不想,一年之后的冬天,闻叔叔突然又来了。他专程给父亲送来一件崭新的军大衣。

       因为那一夜,他看出父亲畏寒而且咳嗽。

       父亲大笑,继而连连摇头,调侃说,一碗面条就换一件军大衣,显得我不够仗义啊!

       闻叔叔有点不悦,放下大衣就走。父亲让我抱上大衣,跟他去追闻叔叔。在一个山峁,与闻叔叔有了一番拉扯。闻叔叔忽然停住了,指着大衣的胸口对父亲说,你摸摸里面!

       父亲一摸,怔住了。半晌才说,我收下了,兄弟情义厚啊!

       此后的几年冬天,父亲一直穿着这件军大衣,咳嗽减轻了许多。一年秋天,父亲去世了。这年的冬天,母亲把大衣拿来翻晒。

       暖阳下,大衣贴胸部分,豁然露出一块用针线缝上去的羊皮。羊皮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洁白、晶莹的光。恍然间,我明白了些什么……

(选自2013年12月11日《承德晚报》有删改)

【文学性阅读】

鸥群

我第一次见到海鸥,是在祖国黄海上。

1984年7月,我从青岛启程前往上海。初次在海上航行的好奇心促使我步出舱门。就在此刻,一只海鸥飘然落入我的眼帘,羽翼蹦跹地嬉逐着浪花。须臾,这只海鸱飞掠而起,在苍茫的天空避风翱翔,仿佛这风急浪高的海洋是它无羁无畏的领地。我心中顿时升起无限敬意:噢,海鸥,你这孤独的勇敢者!

时隔七年,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一群水鸥再次撼动了我的心灵。

在一次与几位朋友去塔克拉玛干沙漠旅行途中,我们前往新疆最大的淡水湖——博斯腾湖。公路两旁平畴空旷,渠水长流。群鸥在起落觅食。一路抱怨无猎物可击的小宋让司机停住车。他弯腰蹑步前行,一声枪响,二三十米外一群受惊的水鸥骤然飞起,急旋升空。随即,传来几声凄恻的哀鸣,一只水鸱被击中了。它跌落在田埂上,正在做临死前的痛苦挣扎。

受伤的水鸥的哀鸣在天空中飘荡,已升空将远飞的群鸥听到这凄恻绝望的呼声,立即像悲戚的母亲扑向罹难的爱子飞转而下,环绕着受伤的水鸥旋舞、啼鸣起来,不断有水鸥三五成群从附近田地掠空飞来,加入这支哀伤却并未绝望的鸥群,数百羽如浪翻飞的翅翼凝成一股撼天动地的飞旋动力,要将受伤的水鸥重新带回它们永恒的家园——无垠广阔的蓝天。于是,奇迹发生了,这只奄奄待毙的水鸥凭借颤抖的双翅撑着地,瑟缩着痛楚的身躯跌跌撞撞地向前冲了几步,但它的双翅尚未离开地面,血迹斑斑的身体重又跌倒在泥水中。

然而,群鸥却看到了希望。它们的飞旋更急促了,啼唤更热切了。受伤的水鸥在同伴们不忍离去的翻飞和啼唤中缓缓拾起头,凝视着蓝莹莹的天空。它再次用双翅撑地站起,微微摇晃着肃立片刻,扑棱棱拍打泥水飞出四五米,喧闹簇拥着它的群鸥“呼”地飞向前方,旋即又返回来,引导受伤的水鸥继续前飞。一次又一次地往返。10米、20米地扑腾。终于,这只受伤的水鸥像劲风中的一纸素笺随鸥群翩翩融入天际。

“人有时候还不如一群水鸥。”一位路经此地目睹这一场景的老人意味深长地说,望着远去的鸥群,我们无言而立。

(选自《语文报》,作者:冯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