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地区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第六次联考)试卷

阅读

材料一:

早先,筷子称为“梜”,还有一个名字叫“箸”。据称,筷子是古时姜子牙因神鸟而创造竹丝,抑或是大禹治水时发明:由于工作繁忙,为了省时间,吃饭时他就找了两根树枝做工具。

以上当然是传说。有一种观点看上去比较合理:钻木取火的方式出现后,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上了有温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就应运而生了。

虽然只是猜测,但先秦时期“箸”只用来夹菜是真的。《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羹不是现在所说的汤,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考虑到筷子的材质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个竹字头。

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到现代,则统一称为“筷子”。

(选自《一双筷子的诞生与流行:既是餐具,也是文化象征》)

材料二:

四种常见筷子材质优劣全解析

材质

健康指数

木筷子

天然材料,无毒,不会发生氧化,不易变形,不导热,价格便宜。

更容易受到污染,容易发霉,需要杀毒灭菌使用,否则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

竹筷子

环保无毒,用起来比较轻巧,有韧性不易折断,尤其碳化竹筷不易发霉变质,是较为适用的餐饮工具。

外皮和内部差异较大,使用高温消毒时容易弯曲变形。

★★★☆☆

不锈钢筷子

耐腐蚀,不容易生锈,外观靓丽,精致大方,手感光滑亲肤,而且便于清洗,不易有食物残渣附着在上面。

容易导热,易烫手,与过酸、过碱的物质接触,易生出有害物质。

★★★☆☆

密胺筷子

无毒无味,不易碎裂,耐酸碱,对油脂、酸、碱及各种溶剂都具备优越抵抗性,耐温性好。

价格较高,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高温炙烤会开裂。

★★★★☆

材料三:

近日,杭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一项提议引发了热议: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葛继宏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创+公筷”的模式助力公筷落地。

早在筷子的传承过程中,就有着一套使用礼仪。其中,夹菜时不能从底部挑菜拣食、不能在盘子中翻找搅拌、不将筷子一端含在嘴里嘬吸等,都体现着民间对于餐桌文化以及饮食卫生的讲究。这些,都与如今提出公筷制的理念初衷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聚餐时私筷取餐、私筷同盘,更是为病毒、细菌、微生物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次疫情中,因聚餐引发的感染病例更是为大众敲响了警钟——推行“全民公筷”,迫在眉睫。

筷子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饮食工具,更是一种中国表达,一份对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而传承也需符合现代卫生理念,使用公筷公勺,体现真正的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文化进步的标志。

(选自《“11.11”=“公筷日”,如何?》)

材料四:

公筷、公勺、夹子的外形尺寸

公筷公勺的外形尺寸应当明显区别于普通筷勺,便于印制(烫)“公筷(勺)”的字样(印、烫面应平整、光滑,便于清洁);公筷公勺和私筷私勺之间宜通过造型、质料和色彩来区分;采用颜色区分,宜为白色或绿色(建议公筷优先选择绿色,绿色代表健康,与绿色食品对应,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公筷公勺的尺寸要明显大于普通筷子勺子(普通筷子标准长度为22~24厘米;普通勺子为15-18厘米),方便稍远距离的夹取或盛取,避免混用;夹子应为不锈钢等材质,表面应光滑、平整,便于清洁。

(节选自《酒泉市“公筷公勺”使用规范》)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葛继宏教授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创+公筷”的模式有助于公筷的推广和普及。 B、大禹治水时由于自己工作繁忙,为了省时间,于是找了两根树枝做工具,这也许就是筷子的原型。 C、竹筷子有韧性不易折断,不易发霉变质,但高温消毒时容易弯曲变形。 D、公勺的尺寸应在20厘米以上,方便稍远距离的盛取;夹子表面应光滑、平整,便于清洁。
(2)、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筷子”的得名过程。

①“”→②→筷子

(3)、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4)、某餐馆要定制一批竹筷子,请结合以上材料给餐馆经营者提几点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宽容与和谐

①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彼此宽容,做到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就能形成和谐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一己之利出发,彼此排斥,互不相让,摩擦不断,就不利于维护团结,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每一个人都多一分宽容。

②宽容,就是心胸宽阔有气量,能容人容物,不斤斤计较。一个具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社会中的矛盾和前进中的困难,变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论语》中的“宽则得众”,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③宽容方能和谐,和谐才能成事。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们无不具有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统一、在和谐中聚力量。春秋战国之时,齐桓公不记恨管仲的一箭之仇,任其为相,终于得其辅佐,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蔺相如胸怀全局、宽容大度,换来了难得的“将相和”,共保了赵国的安宁。相反,西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却因“自矜功伐”,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智过人,但心胸狭窄,结果抱憾而终,壮志难酬。

④当然,我们讲的宽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更不能以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大千世界,矛盾是普遍的,差别是必然的。一个人能不能做到宽容,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容人之短、容人之过。

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只有多看自己的短处,容得下别人的短处,才能彼此包容、和平共处。人与人之间不应该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或者只盯着别人的短处,而应该多理解、少指责,多帮助、少挑剔,积极营造宽松、融洽、团结的氛围。

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一点错误,不可能不出一点偏差,应当允许人们犯错误,允许人们改正错误。容人之过,不求全责备,才能激发创造活力,形成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生动局面。

这则新闻在班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下列资料后你认为同学们对“活熊取胆”的态度如何,形成这一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国际医学界与生物学界尚未发现熊胆与其他动物的胆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熊胆同其他哺乳动物的胆囊功能基本一致(即消化系统的辅助器官)。熊胆分泌的胆汁除水成分外,60%为消化肝细胞,另有少量无机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
        其中消化肝细胞的生物活性会在离开生物熊体后30分钟内迅速丧失,死亡后的消化肝细胞会分解为普通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常温暴露状态下25小时内容易孳生真菌并开始分解为有机酸性物质。
        目前,正规中医临床实践证明,银花、连翘、黄连、野菊花、苦楝根皮等50多种中草药均可产生同样的医疗效果,完全可以替代熊胆。
        “我觉得无痛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看似虐待减少了,但熊的痛苦并没有根本消除。”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孙全辉博士说,即便是无管引流胆汁技术(即造瘘手术),仍然要在熊身上打开一个人工通道,开放的伤口会有不同程度的脓性分泌物,肯定要经常服用抗生素防止发炎。而且这种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和失败率,一旦失败,熊就要经过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手术。如果胆汁渗漏到腹腔内,会引起疼痛或其他疾病。“对熊的生理和心理都会有影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槐花香

       ①家乡的春天山花烂漫,各式各样的花儿________地点缀着山村的每个角落,也点缀着我单调的童年生活。而在那贫瘠的年代,让我拥有别样的快乐和幸福的则是槐花。

       ②清明后,槐树换上翠绿的新衣,花骨朵儿低着头,害羞地将自己的笑脸藏在浓密的树叶里,而目光则是不时地瞥一眼外面的世界,想着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将自己的身体舒展开来。不几日的太阳照射,那花骨朵就穿上洁白的舞裙,在树枝上蹁跹起舞了。过路人的鼻翼似乎在翕动着,目光则在搜寻着这沁人心脾的花香来自何处,等看到满树的槐花时,则不禁驻足观赏起来。

       ③上小学时,学校座落在群山包围中,不大的操场两边栽着两排整齐的槐树,树杆如碗口般大,被送入学校午睡。在这个好动的年龄,我们哪能乖乖地在教室睡觉呢?一个个猫着腰窜到操场两边的槐树下,爬上槐树,摘花,折枝。槐花送给等在下面的女同学,树枝则自己留着编头盔。等头盔编好之后,男娃们就在槐树下打起仗来。女娃们则将槐花编成的项链戴在自己的颈项上,三五成群地在槐树底下拣石子(一种游戏)。

       ④槐树在三月初就栈繁叶茂了,如﹣把大伞撑着,槐树下就成了人们谈天说地的好地方。大人们展望着今年的收成,或者谈论着隔壁邻家的家长里短。孩子们最喜欢的则是听在小学教书的叔叔给我们讲故事。叔叔___________地讲着故事,我们就捧着脸儿看着,竖着耳朵听着,脑子里就有了很多的想法。

       ⑤割牛草的娃儿们总是很贪玩。眼看着快晌午了,背篓里还没有割满草,娃儿们就爬上树,几下功夫就撸下一大堆的槐树叶,急急地装入背篓,牛儿们就有了甜香美味的午餐了。

       ⑥但牛儿们是享受不到槐花的。槐花盛开的时候也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干妈就挎着篮子,一手牵着我,一手牵着干姐姐,领着我们到山尖儿上采槐花。干妈说只有山巅的槐花最好,阳光充足,没有污染。干妈将摘下的一串串槐花整齐地放在篮子里,不多时,就能采摘到满满一篮子的槐花。干妈麻利地将这些槐花在清泉中冲洗得干干净净,把它们放在盆里,一边撒上干面粉一边搅拌,等到每一朵花儿都裹上面粉后就上屉去蒸。灶里柴火旺旺地燃烧着,蒸笼很快就冒着热气儿,一股诱人的甜香瞬间传来。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干妈,干妈则在灶台边上忙着做调料。我们踞着脚尖望向锅里,干妈笑眯眯地过来跟我们说可以吃了,然后就端出蒸笼,掀开盖子,用锅铲将槐花饼盛到我们的碗里,再放入调料。剩下的就是我们狼吞虎咽了。

       ⑦洁白如雪的槐花岁岁年年如期的盛开,记忆停留在最遥远的小山村,朴实无华却香飘万里。又是一年春来到,闭上眼睛,我又闻到了家乡的槐花香。

(选自《散文网》,有改动)

阅读《风雨中的菊花》,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的很底,似乎就要下雨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的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一个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边不远出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乞讨。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我已经三天没有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啊。”

       考虑甩不掉这个乞丐,妇女转身,怒呵道:“滚!这么点儿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了脚,满脸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人专门指使一帮小孩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也说不定这些大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规定的数量,回去还要受罚。不管怎么说,这些孩子还怪可怜的,小小年纪就应该在学堂里念书的。这个孩子和我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心也太狠了吧,无论如何也要送他上学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吃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真的生活所迫,还是在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了小乞丐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了。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小乞丐十分高兴的离开了。

       树上的鸣蝉不停地鸣叫,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早一些去候车室,就信步地走进了一家花店,他有几次在都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您要点什么?”卖花小姐训练有素,礼貌又分寸。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个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那个小乞丐。小乞丐认真地端详着柜台是的鲜花。

        “你要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不相信小乞丐会买花。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在上面再写‘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就有多尔先生给他的。他数出了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字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了,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起了雨,路上没有人,只剩下各式的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的那个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艰难前行,瘦小的身体显得很单薄。多尔先生看见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风雨怒放着

       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越来越快,多尔先生也感到胸膛中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睛模糊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得有次我把一堆水鸭蛋拿给一只麝香鸭代孵,小凫的羽毛一干,也是马上就逃走了,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它们抓了回来。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我猜想关键一定在母鸭的叫声上,因为从外表看来,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不过白鸭的叫声却和水鸭一样——这是因为农场的家鸭原是由野鸭驯养而来的,在这段驯养的过程之中,野鸭羽毛的颜色和身体的形状都已大变,但是叫法却还保持原样。

       我因此得出一个颇为清晰的结论:如果我要小凫跟着我走,我得学母凫一样叫才行。“他在脖子上挂个铃铛,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牛就以为他是母牛。”布什的诗句正是这种情况的最佳写照。

       于是我立刻着手去做这个实验。就在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天,我把一窝待孵的水鸭蛋放在人工孵卵器里。小凫一出壳,羽毛刚干,我就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我的猜想因此完全得到证实:新出世的雏凫只对母凫的叫声有本能的反应,却不知道母亲该像什么;只要会像母鸭一样叫唤,不管是只肥胖的北京鸭还是一个更胖的人,都成了它们的母亲。

       不过,这个代替物却不能太高。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匍匐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可是,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尤其糟的是,做母亲的水鸭子得时刻不停地叫唤,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喚,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

——选自《动物笑谈》(劳伦兹)

      【链接一】我很少笑话动物,有时笑过,后来总是发现其实笑的是自己,或者也是因为动物的某一种滑稽样很像人才笑的。我们总是站在关猴子的笼子前面笑,但是当我们看见一只毛虫或蜗牛的时候,就不觉得那么可笑了。如果我们觉得公雁鹅追求雌鹅时的举动滑稽得不得了,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在恋爱时,也一样做过许多荒唐事啊。

       凡是有经验的观察者都不会随便取笑动物的奇形异相。我每次看到那些去逛动物园或水族馆的人,站在一只因为演化的关系而变得奇形怪状的动物面前大声嘲笑的时候,就觉得生气;我认为他们其实是在嘲弄一些神圣的东西——生命的来源,创造和造物者之谜。我一点也不觉得变色蜥蜴或是河豚、或是食蚁兽的样子有什么可笑的,每次看到它们,我心里就会升起一股惊奇的敬意。

——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劳伦兹)

      【链接二】人吃蝗虫需要有非常健壮的胃,而这样的胃并不是人人都有的。我只能说,蝗虫是老天爷赠给许许多多鸟类的食物。

其他许多动物,尤其是爬行动物都喜欢吃蝗虫。我曾多次看到小壁虎的小嘴叼着一只蝗虫的残骸。甚至鱼如果幸运能吃到蝗虫也会很高兴。蝗虫的跳跃是没有明确目的的。它盲目地跳就随便落在什么地方,如果落到水里,鱼就立刻把淹死者吃掉。

用不着进一步列举吃蝗虫的动物,我已经清楚地看到它的用途了,它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把植物变成佳肴给人享用。只有一点我还说不准,那就是直接吃虫。人是不是讨厌直接吃蝗虫呢?我曾经抓了一些肥大的蝗虫,裹上牛油和盐,简单地煎一煎,晚餐时大人小孩分着吃,它比亚里士多德吹嘘的蝉好吃多了,有点虾的味道,有点烤螃蟹的香味,我甚至可以说滋味鲜美,不过我根本不想再吃了。

——选自《昆虫记》(法布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