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达标卷(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       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         , 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        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的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此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1)、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领悟 考验  感悟 B、领略 考验  感觉 C、领悟 考证 感悟 D、领略 考证  感觉
(2)、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

(4)、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这样的父亲

秋末冬初,寒意渐浓。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正诧异间,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伸了进来。
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过了两三秒钟,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黏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他迟疑地从门缝中挤进来,似乎感到了大家目光中的厌恶,于是停住脚步,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在吗?”
“哪个张老师?”
“就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呀。”
“你儿子是哪个班级的?”
他说了一个班级,并报出了他儿子的名字,同事中有几个人便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都是那个学生的任课老师,都惊讶于那样出色的孩子的父亲竟是这个样子!
有人告诉这位父亲,他儿子的班主任出去了,让他先进屋等一会儿。男人小心地走了进来,他把两个包放在地上,人也“扑通”一声坐下去,直接坐在了地上!大家都愣住了,纷纷叫他起来,让他坐到椅子上,他却着急地连连摇手。
大家不再坚特,转而询问他从哪里来,找儿子做什么。
听到热心的询问,他的声音完然哽咽了。他说,两年前,他妻子因受惊吓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家人稍一疏忽,她就离家走失了。两年来,四处求医问药,仍没有好转。前些日子,因忙农活疏于看护,妻子再次离家。他风餐露宿,不分日夜地已经寻找了近一个月。说到这里,男人长叹一声,窝在眼里的一汪泪终于滚落下来……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有人给他纸巾,他摇摇头,从衣袋里扯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到门外去擦。
同事小余默默地起身,倒了杯水递给他。小宁把自己刚买的两张热馅饼放到男人的袋子上。其他人都从座位上站起来,不知谁带的头,有人把一些纸币放到他的包袱上。
男人有些不知所措,涨红着脸,慌忙摆着手:“不……不是的,我不是这意思,我是来看看孩子的。”他拿起小宁给的馅饼说:“老师给的这个,我要。”随即把那些纸币抓起来放到就近的桌上,说:“这个我真不要,那成啥啦!”
张老师回来了,男人简略地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然后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纷纷夸他儿子,他听了,点着头,脸上的愁容散去不少。
张老师出去叫他的儿子,男人不安起来,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只见他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己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做这些时,他似乎完全忘了身边的其他人。
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男人侧耳听了听,忽然现出了紧张的神色,他飞快地把自己掉在地上的“家当”塞到桌下,再次扯了扯衣服,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零碎但叠得十分整齐的钞票,看得出,那是他给儿子准备好的生活费。
门开了,张老师的身后走来一个个头高高、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进门就冲男人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脆脆地喊了一声:“爸!”
这时候,我发现,一直卑微拘谨的男人挺直了身子…
他和儿子说话的声音,和所有过着平静幸福生活的父亲没什么两样。儿子沐浴在父亲话语的春风中,脸上泛着红晕,微笑着,不断地点着头,神色中没有一点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生出的难堪和羞愧。如果说这之前这位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我的眼睛湿润了,惊叹于这种变化且深深为之感动。看着四周,同事们的脸上也写着同样的感动和敬重。我们惊叹这奇迹,更敬重这奇迹的创造者——父亲!我们也终于明白:这祥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味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出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为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学习,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瞪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

    雪落下来了,纷纷乱乱,错错落落,好像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的花瓣,非常轻,一点点风,就随着飞扬回旋,在空中聚散离合。

    每年冬天,我都来这座城市看母亲,却从没遇到这么大的雪。

    在南方亚热带岛屿长大的我,完全没有见过雪。小时候我就喜欢搜集西洋圣诞节的卡片,因为上面常有白皑皑的雪景。

    母亲是地道的北方人。和她提起雪景,她却没有很好的评价。她拉起裤管,指着小腿近足踝处一个小铜钱般的疤,对我说:“这就是小时候生冻疮留下的。雪里走路,可不好受。”

    中学时为了看雪,我参加了合欢山的滑雪冬训活动。等不到雪,我们只好穿着雪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摆出各种滑雪的姿势。

大学时,有一年冬天,新闻报道台北近郊竹子湖附近的山上飘雪。那天教秦汉史的傅老师也是北方人,谈起雪,大概是勾起了他的乡愁吧,便怂恿大伙儿一起上山赏雪。学生当然雀跃响应,于是便停了一课,师生步行上山去寻雪。

    还没到竹子湖,半山腰上,一堆堆的游客,围了围巾,穿起羽绒衣,彼此笑闹推挤,比台北市中心还热闹嘈杂,好像过年一样。偶然飘下来一点像精制盐一样的细粉,大家就伸手去接,惊叫欢呼“雪!雪”,赶紧把手伸给别人看。但是凑到眼前,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也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

    母亲因患糖尿病,一星期洗3次肾。洗肾回来,母亲睡了一觉,不知被什么惊醒,有些怀疑地问我:“下雪了吗?”

    我说:“是。”

    我扶她从床上坐起,问她:“要看吗?”

    她点点头。

    母亲的头发全灰白了,剪得很短,干干地贴在头上,像一蓬沾了雪的枯草。

    我扶她坐上轮椅,替她围了条毯子,把轮椅推到客厅的窗前,拉开窗帘。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一刹那,树枝上,草地上,屋顶上,都积了厚厚的雪。除了马路上被车轮惊扰的痕迹,到处都是很纯粹洁净的白。雪使一切复杂的物象统一在单纯的白色里了。

    “好看吗?”

    我靠在轮椅旁,指给母亲看繁花一样漫天飞扬的雪。

    母亲没有回答。她睡着了。她的头低垂到胸前,裹在厚厚的红色毛毯里,看起来像沉浸在童年的梦里。

    没有什么能吵醒她,没有什么能惊扰她。她好像一心在听自己故乡落雪的声音。

    “啊……”母亲在睡梦中长长地叹了一声。她的额头、眉眼四周、嘴角、两颊、下巴、颈项各处都是皱纹,像雪地上的辙痕,一道一道,一条一条。

    大雪持续了一整天。地上的雪堆得有半尺高了。小树丛的顶端也顶着一堆雪,像蘑菇的帽子。

    入夜以后,雪还在落,我扶母亲上床睡了。临睡前她叮咛我:“床头留一盏灯,不要关。”

    我独自靠在窗边看雪。客厅的灯都熄了,只有母亲卧室床头那一点幽微遥远的光,反映在玻璃上。室外因此显得很亮,白花花、澄净的雪,好像明亮的月光。

    没有想到下雪的夜晚户外是这么明亮,看起来像宋人画的雪景。宋人画雪不常用锌白、铅粉这些颜料,只是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渲染,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

    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了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

    唐人张若虚,看江水,看月光,看空中飞霜飘落,看沙渚上的鸥鸟,看到最后,都只是白,都只是空白。他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

    远处街角有一盏路灯,照着雪花飞扬,像舞台上特别打的灯光。远远听到母亲熟睡时缓慢悠长的鼻息,像一片一片雪花,轻轻沉落到地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小题。

表叔的漫漫还债路

①表叔的儿子结婚,在婚宴上,作为男方家长,表叔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人生的路很长,无论以后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心存善念。”表叔的一番话迎来宾客的阵阵掌声,表婶笑着,眼角闪着泪光,她最能理解表叔话里的含义。这一路,他们走得真不容易。

②表叔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后,便到处打零工。20岁那年他随着村里的人,在一家建筑工地学做钢筋工。他人勤快,在工地上,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很快便得到包工头的赏识。

③有一年冬天,天刚黑,包工头把表叔叫到办公室,对表叔说,他得办一件急事情,屋里有一笔几十万的工程款,没有来得及存银行,得找个靠得住的人看守这笔钱,表叔无疑就是包工头心目中那个靠得住的人。接到这个“重任”,表叔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包工头回来,清点了钱,一分不少。看见满眼血丝的表叔,包工头竖起了大拇指。

④从那以后,包工头决定提携表叔。他给表叔介绍了很多人脉,表叔也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很快变成了小老板,一年靠钢材生意挣个十几万。在那个全国平均月工资才几百块钱的年代里,表叔已经踏上了财富的快车道。但表叔并不满足。

⑤1996年,表叔在酒桌上结识了一个姓周的江苏老板,两人一来二去成了朋友。过了不久,周老板找到表叔,说他在江苏有个大工程,可以把钢材承包给表叔。表叔在心底一盘算,这笔生意可以挣100多万,挺诱人的,于是决定跟着周老板去江苏。包工头无意中听说了这件事情,便劝阻表叔,让他三思而行,不要冲动,以免踩坑。但表叔并没听从包工头的劝阻,他认为自己和周老板一家人都很投缘,周老板不会坑他的。于是,那年春末,表叔带着东拼西凑的300万元和50个关中老乡来到江苏。

⑥正当表叔憧憬着财富再跨上一个台阶时,却万万没有想到,厄运正朝他悄悄走来。

⑦工期刚进行了一小半,表叔发现好几天没有见周老板了,给他打电话也没人接,表叔的心里不安起来。没多久,又是几天不见周老板出现,表叔才逐渐证实了“周老板跑路”的消息,他整个人都崩溃了。工程烂尾了,更要命的是,表叔垫付的300万的钢材款不但血本无归,还欠了农民工100多万元的工资。这对于出身贫寒,事业刚刚有起色的表叔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怎么办?表叔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地抽。也像周老板一样跑路吧。当这个念头一闪而过的时候,表叔望着那些在烈日下干活的乡亲,却顿感羞愧。如果自己跑路了,家里人在村里怎么抬得起头,自己又怎能对得起那些远离家乡跟随他的乡亲。

⑨那一夜,表叔做了无数次思想斗争,最后决定,无论如何得收拾这个烂摊子。表叔虽然有还债的决心,但面对巨额债务,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该干什么营生。那段时间,他痛苦极了,晚上把自己喝得烂醉,白天蒙头大睡。

⑩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通了,没有资本当老板了,就从打工开始吧,一点一点地挣,一点一点地还。于是,表叔离开家乡,四处奔波,开始了漫漫打工还债路。过了几年,当表叔攒了几万元后,第一次回到家乡。他拿着钱,挨家挨户地给每个农民工送去,并歉意地对乡亲说:“拖欠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一人先还点。”几年不见,乡亲们还以为表叔也出去躲债了,没想到他竟然是打工还债去了,大家都觉得表叔“做人有诚信”,慢慢地对他态度好了起来。

⑪有一天,表叔突然接了个电话,是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包工头打来的。原来,表叔生意失败后,再没好意思打扰过包工头。如今,包工头已经是当地有名的房地产商,他知道表叔这些年的经历后,觉得表叔为人实诚,决定再次帮扶表叔,刚好他手底下有个楼盘要开发,便让表叔承包了些劳务。慢慢地,表叔的生活有了真正的起色。3年后,他不但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拥有自己的公司。

⑫“无论是不是别人亏欠你,你都要心存善念,好运气总归要来。”后来,每当别人问表叔是如何从深沟爬出来时,表叔总是用这句话回答。(文章选自《读者》,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村鼓王

①他是个毛头小伙,一双黑黑的大眼,淡淡的眉宇间拧着一丝倔强。他的性格有些内向,在众人面前不爱吱声,只是默默地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②他刚初中毕业,因为家里生活实在困难,就辍学返乡务农了。闲暇之余,邻里乡亲都爱打麻将、闲扯淡,他却与人背道而驰。

③家有祖上多年遗留的一面破鼓,弃之仓库一角而不用,父亲丢了几次,都被他偷偷地捡了回来。他爱这面鼓,即使对祖上鼓王传奇只是道听途说而已,还是一到农闲时节就把这面鼓摆到院子里,轻轻敲打起来。起初,他并不懂得什么韵律乐感,只是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就这样,他每天都要站在村口打上一阵,无论阴晴,雷打不动。

④小村人见了他,都远远地躲开,甚至捂上耳朵,都说这孩子不务正业,都是念书给整傻了,整天敲一面破鼓,活像个精神病。

⑤当年念书都没念明白,现在敲鼓还能有多大造化?千万不要向他学习呀!村里人用手指了指他的背影,训斥自家的孩子。——他俨然成了反面救材。他呢,脸上略显一丝难堪,装作没听见。

可是他一敲鼓,村里人竟然奔走相告,一块来看稀奇,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聚拢了好多人 , 就像面对一个疯子在啃丢在地上的西瓜皮,目光里有讽刺、挖苦,但更多的还是嘲笑,有的干脆“鼓王、鼓王”地叫着,就像在叫一个傻子。

⑦可他依然不为所动,沉溺于鼓槌和鼓面之间,将这面大鼓作为自己发泄情绪的工具和承载理想的道具,双臂起落之间,鼓声隆隆,一时如醉如痴。

⑧但父亲面皮薄,受不了乡亲的白眼,几次瞪圆“牛眼”对他疾声吼叫,训斥声在院子里起起落落,不绝于耳。他眼里噙着泪,却依然故我,只是将自己的一腔怒火与悲愤倾注于鼓槌,在打鼓时多了几分力道,在隆隆鼓声里实现自我的宣泄与蜕变。

⑨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经历几度寒暑更迭,他将打鼓坚持到了最后,自己也发生了质的蜕变。毕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敲着敲着,鼓点就着了道一般,渐渐地有了节奏韵律。他能根据时下流行歌曲敲出不同的鼓点,或欢快,或舒缓,或压抑……欢快时如激流涌泉,舒缓时如小河流水,压抑时如山泉呜咽……总之,他在鼓槌起处,鼓声隆隆,震耳欲聋,敲出小村每一天的美妙乐章。

只要他一敲鼓,村里人仍旧奔走相告,一块来看稀奇,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聚拢了好多人。不过,这时的小村人态度有了急转弯,他们就像在观察魔术大师在变魔术,连眼睛也不眨巴一下,生怕一眨巴眼就漏掉了哪个不该忽视的环节。

⑪有些年轻人天天围在他的身前背后,央求拜他为师,他则一一应允,指导他们从入门学起,手把手地耐心细致地传授,在小村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学鼓风”,就连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都来找他学打鼓了。

⑫父亲年岁越来越大了,看到他将一面破鼓鼓弄到了极致,真的弄出了名堂,再也不唠叨了。当收徒时一个个新徒弟大包小包送上拜师礼的时候,父亲笑眯眯的眼神终于让他凝结在心里的“结”土崩瓦解。

⑬这些年,小村人生活步步登高,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家家都买了一面鼓,他率领大家以鼓为乐。在农闲之余,乡亲们以打鼓这种文娱方式来强身健体,在打鼓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和快乐。

⑭他是打鼓健身运动的发起人,有了乡亲们的参与,他打鼓更欢了,简直进入了痴狂状态。打鼓时,他紧闭双眼,相由心生,将一身精力贯注于鼓槌上,双肩抖动,鼓排一上一下,鼓声流汇成河,肆意流淌。

⑮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小村每年组织一次鼓王选拔大赛,在全村善鼓者中选出一位鼓王,五年来他都无一例外地摘得桂冠,成为名副其实的“小村鼓王”。

⑯近两年,小村办起了秧歌队,他和乡邻们轮番上阵,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演绎得如火如荼。小村鼓声隆隆,吸引了很多外地人驻足观看,就连一些老干部、老教师也来瞧热闹。

⑰电视台记者闻讯赶来,将他的故事写成新闻报道,“小村鼓王”因此得以声名远播,家喻户晓。人怕出名猪怕壮。当地政府找到他,说要聘他做文化站长,却被他婉言谢绝了。

⑱第二年春天,正当村里人争相竞争年度鼓王的时候,他却一个人默默地离开了小村。他说自己底子薄,要出去学习一下,进修一下乐理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争取做“中国鼓王”。

⑲他走的时候,小村上空依旧鼓声隆隆。

⑳他是笑着走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