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押题试卷

阅读

    新型冠状病毒到底从哪来

    ①找到传播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动物很重要。研究者从蝙蝠怀疑到蛇,还加上了水貂,至今仍没有明确病毒从动物传到人的完整过程,为什么确定源头这么难?

    ②冠状病毒的发现早在1937年,通常只引起人类轻微感冒症状,2003年的非典型肺类(SARS)是冠状病毒第一次使人生重病,研究者才开始寻找病毒的来源。两个半月后,根据动物经销商比买卖蔬菜的人更容易感染SARS继状病毒,结合最初几例患者发病前曾有过接触动物的行为,研究者判断把病毒传给人的更可能是动物。

    ③在各种动物中又查了一个月,研究者发现广东省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的果子狸体内存在冠状病毒,并且与病人的SARS冠状病毒基因同源性超过99%。以为“凶手”已经抓到了,但扩大范围调查养殖及野生果子狸时,发现它们多数并没有感染SARS冠状病毒,因而也就不能传染给人类。而且,用病人体内的SARS冠状病毒感染果子狸,也会导致它们生病。通常既能携带病毒,又不会得病的动物才能长期储存并播散病毒。因此,虽然直接传染人的是果子狸(中间宿主),但它们也是被别的动物传染的。

    ④接下来要寻找自然环境里长期保存这种病毒,并将其传给果子狸的动物(自然宿主)。1年后,多国科学家合作从大耳菊头蝠体内分离出一种与SARS冠状病毒很相近的病毒。但SARS病毒有开启人类细胞的钥匙,可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结合,而已发现的蝙蝠病毒却没有,不能进入人体细胞。这就像“凶手”找到了,他身上却没有“凶器”。

    ⑤直到SARS消失10年后,研究者才从云南的中华菊头蝠身上找到握着同样钥匙的病毒。虽然这些病毒也与SARS冠状病毒存在差异,但同住一个洞穴的蝙蝠们体内存在很多种病毒,可以互相组合拼接成SARS冠状病毒,将“凶器”转移给“凶手”。

    ⑥SARS流行期间云南没有病例,故完整的故事最可能是:类似SARS的几种病毒在蝙蝠体内重组为SARS冠状病毒,感染云南的果子狸或其他哺乳动物。感染动物被运至广东,并传染给市场中的其他果子狸。起初果子狸零星传染人类,之后病毒进一步变异,具备人传人的能力,导致SARS暴发。

    ⑦SARS之后10年,第二种导致人类重病的冠状病毒出现,引发了2012年开始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MERS刚出现时,有一名中东男子在照顾生病的骆驼之后被确诊,研究者再次在蝙蝠体内发现相关病毒。蝙蝠也可在复制并排出MERS冠状病毒的同时,本身不出现症状。另外,多数人患MERS之前并未接触过蝙蝠,可能是蝙蝠将病毒传给了中间宿主骆驼。由于中东地区人们与骆驼接触较多,病毒持续由骆驼传给人类,导致至今仍不时有人患MERS.

    ⑧所有已知冠状病毒都源于动物,2019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后,钟南山院士表示病毒来源很可能是野生动物,具体种类还不清楚。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公布后仅10天,就有研究者找到一种与之相近的果蝠冠状病毒。之后,有团队提出,蛇和水貂也可能是动物宿主。

    ⑨最新几项研究认为,这次新出现的冠状病毒还是来自蝙蝠。基因检测显示,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云南发现的中华菊头蝠携带的病毒全基因水平一致性高达96%,与浙江省舟山中华菊头蝠携带的病毒一致性近90%。但由蝙蝠传至人类的过程仍有很多未知因素。蝙蝠直接传染给人,还是与SARS和MERS相似,蝙蝠先传染某种动物,再由这种动物将病毒传递给人?这些都等待着进一步的研究来揭晓。

    ⑩随着人类活动区域扩大,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感染人可能成为今后疾病的趋势。在新病毒来袭前主动解动物病毒是预防的一方面,避免感染最有效的方式是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杜绝野生动物交易。

    (选自果壳网,2020年2月,有删改)

    链接材料:野生动物体内除了可能传染给人类的病毒,还携带有大量病菌和寄生虫。尽管彻底煮熟可以杀死绝大多数致病微生物,但处理野生动物活体的捕猎、售卖、烹任人员仍有感染风险。此外,喂食野鸟、与旱獭合影等亲密接触野生动物的行为也应该避免。另外,对于依据林业局2003年须布的《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进行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由于目前尚无配套的检疫标准,因此市面上售卖的这类产品均无检疫合格证明。

(1)、下列对“冠状病毒”的理解与分析,符合选文的一项是(   )
A、1937年发现冠状病毒以来,研究者一直没有停止寻找病毒的来源,2003年SARS流行后,更加快了寻找的步伐。 B、因为多数果子狸并没有感染SARS冠状病毒,用病人体内的SARS冠状病毒感染果子狸,也会导致它们生病,所以,可以认为果子狸只是SARS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 C、在充分例证的基础上,研究者已经确定了关于SARS病毒的传播途径为:编蝠——云南果子狸或其他哺乳动物——广东其他果子狸等动物——人类。 D、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公布后仅10天,就有研究者找到一种与之相近的果蝠冠状病毒。这说明近些年对SARS及MERS病毒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人类离攻克冠状病毒目标不远。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讲述人类对于寻找冠状病毒来源及传播途径的研究,先后介绍了对于SARS和MERS病毒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现状。 B、选文用疑问句作为标题,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并且在文中明确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从动物传染到人的完整过程,解答了题目设置的悬念。 C、选文第④⑤段将SARS冠状病毒可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结合的特点比作开启人类细胞的“钥匙”“凶器”,生动形象地介绍了5ARS冠状病毒的特征与危害。 D、选文认为随着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感染人可能成为今后疾病的趋势,人类要避免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
(3)、如果你有一位喜好食用野味的朋友,请根据选文,列举两条劝其拒食野味的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界中的猎手

    ①动物以植物为食是天经地义的,若是一株植物吃掉了一只老鼠,可就稀奇了。然而,自然界中真有一些植物能够挑战动物,数量还不少。目前发现的能够捕食动物的植物就有近千种,除大名鼎鼎的猪笼草外,还有捕蝇草、瓶子草等。不过,这些植物一般只捕食苍蝇、蚂蚁之类的小昆虫,所以它们都被称为食虫植物。---猪笼草

    ②食虫植物生活地区的土壤十分贫瘠,如果同普通植物一样,仅仅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氮、磷元素,就可能营养不良。这就迫使它们进化出了极富创意的生存策略,借助独一无二的捕虫本领开洋荤、打牙祭,以补充生存所必需的营养。

    ③但植物要战胜比它们敏捷得多的动物谈何容易,所以以静制动的最佳策略之一就是设置陷阱。几乎所有的食虫植物都是用叶来设置陷阱的,由叶变态而成的陷阱非常精巧。猪笼草捕捉昆虫的器官是捕虫笼,也叫捕虫瓶、捕虫囊,像吊篮一样的笼子摇曳于纤长的茎秆之上,其设计之奇妙、造型之优美在植物界中绝无仅有。

    ④形成猪笼草捕虫瓶的叶,分叶柄、叶片和卷须三部分。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下半部稍膨大,瓶口上有盖子,就形成了捕虫瓶。里面有半瓶左右的液体,类似胃液,酸性很强而且含有消化酶。那么猪笼草是如何诱使小动物中招的呢?

    ⑤以前,人们认为猪笼草靠瓶口上艳丽的色彩和瓶盖上香甜的蜜汁引诱昆虫,然后趁机杀死并消化掉它们。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其一,猪笼草的瓶盖并不能通过敏捷的闭合来捕捉猎物。其二,瓶盖上的确有蜜汁,但蜜汁的分布不限于瓶盖,瓶口上也有分布。而且,尽管地上的昆虫离瓶口很远,猪笼草也有办法把哪里有最多最甜的蜜汁的秘密悄悄地告诉它们。猪笼草从茎秆开始就分泌少量蜜滴,一直断断续续地延伸到捕虫瓶,贪吃的小昆虫只要吃了第一滴蜜,就会随着那诱人的味道一步一步追踪到蜜汁最多的捕虫瓶的瓶口,最后自投罗网。

    ⑥瓶口有一层十分光滑的蜡质,沉醉于蜜汁的昆虫一不小心就会掉入瓶内。它们挣扎着想要爬出来,但瓶子的内壁有浓密的倒刺,顺着这些刺落下去时畅通无阻,而要逆着这些刺爬上来却比登天还难。对于善于飞行的昆虫来说,黏稠的蜜汁和消化液会让翅膀难以展开。此外,由于瓶盖阻挡了上部射入的光线,且有些猪笼草的瓶身上还有一些明亮的白斑,这就迷惑了落入瓶中的飞虫。它们误以为白斑就是瓶口,不断地尝试从那里飞走,直到最终筋疲力尽地落入消化液中。

    ⑦当然,也有昆虫深知安全第一的道理,例如聪明的蓝翅黄蜂,它们在瓶口舔食美味时非常谨慎,用几条长腿紧紧抓住捕虫瓶的外侧,看起来好像万无一失。可是,当它们酒足饭饱准备离开时,忽然如同醉了一般,一头扎进捕虫瓶中。原来,在猪笼草的蜜汁中,含有麻醉剂。猪笼草进化出如此完美的诱捕机制,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⑧猪笼草就是凭着这样的生存智慧冲破土壤的束缚,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当我们领悟了猪笼草的生存策略和智慧以后,我们就会对其肃然起敬,就不会因为喜爱其娇艳奇异的捕虫瓶而去进行野外采集,也不会去破坏或污染其生存环境。如果我们能参透猪笼草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智慧,我们的际遇也许将迥然不同.

(选自 2016年第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揭开害羞之谜

    ①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

    ②人们一般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之后,又向孩子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动。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内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就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2/3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1/3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也就是说,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依靠后天的努力,是能改变羞怯性格的。

    ⑦人们通常认为,害羞会影响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害羞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害羞的小孩,更能强烈地体验积极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这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另外,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同时,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也更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

       ①2014年,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发现了一个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坟墓,出土文物中最特别的是一罐保存完好的野果子。当研究人员将这些至少有4000年历史的野果子切开时,果子散发出了新鲜水果的香气。这些果子为什么会保存如此完好呢?答案就在于它们保存在蜂蜜中。蜂蜜非常特别,它是考古学家发现的唯一过了几千年仍然可直接食用的食物。

       ②为什么蜂蜜可以千年不腐呢?

       ③食物的变质通常与微生物有关,细菌分解食物中的多糖、蛋白质,然后产生一些低分子的物质如氨、硫化氢、酮等,使食品变质变味。蜂蜜是一种饱和的高渗高糖溶液,具有吸湿性。细菌和其他生物身体体液是低渗的,在高渗透压的蜂蜜中,微生物会被吸走体内的水分,最后脱水而死。

④同时,蜂蜜也非常酸。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繁殖的适宜pH值在7.2~7.4之间,而蜂蜜的pH值大约介于3~4.5之间,蜂蜜这种酸度将杀死任何想要在蜂蜜内部生长的细菌。

       ⑤此外,蜂蜜的酿造者——蜜蜂,还有特殊的“炼金术”。

       ⑥在蜜蜂酿蜜前,需要采集植物的花蜜,花蜜的主要成分是蔗糖与水,水分非常多,大概占到60%~80%。但是通过酿蜜,蜜蜂可以去除花蜜大部分的水分。当采集蜂采蜜时,会将花蜜一滴滴吸入囊中,然后返回蜂巢,吐给内勤蜂继续加工。内勤蜂先把蜜汁吸到自己的胃里和转化酶进行混合,然后再吐出去,再吸进来,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多次,同时其他蜜蜂还会用翅膀不断扇风,排出巢内湿气。这也就使得蜂蜜的水分非常少。

       ⑦另一方面,蜜蜂胃中还有一种叫做葡萄糖氧化酶的酶,当蜜蜂从嘴里反刍花蜜到蜂巢酿蜜,这种酶会和花蜜发生化学反应,把花蜜分解成两种副产品: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一种氢的氧化物,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说到它的水溶液——双氧水,可能大家都会非常熟悉。过氧化氢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具弱酸性,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杀死可能在蜂蜜中生长的所有细菌。

       ⑧在古代,人们就发现蜂蜜是细菌“绝缘体”,有防止伤口感染等治疗功效。闪米特人的粘土板最早记录了蜂蜜的医疗用途,上面详细记载了蜂蜜是如何治疗烫伤和割伤的。古埃及人还经常使用药用蜂蜜,制成药膏治疗皮肤和眼睛疾病。而在中国,迄今蜜丸仍然是制药业最常用的制剂之一。现在,世界各地的医院还在使用一种涂满了蜂蜜的绷带,用于防止病人伤口感染

       ⑨当然了,虽然蜂蜜堪称不朽,但如果没有密封好,在潮湿的环境下还是会变质的,而如果密封良好,蜂蜜真能做到千年不腐。

(选自《大科技》2017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百合》,回答后面小题

百合

    ①百合,是一种从古到今都受人喜爱的世界名花。它原产于中国,鳞叶呈长椭圆形,顶端尖,基部较宽,微波状,向内卷曲。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光滑半透明,质硬而脆,无气味,味微苦。后人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

    ②百合由野生变成人工栽培已有悠久历史。在公元4世纪时,人们认为百合只有食用和药用的功能。百合的营养价值丰富,它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还原糖、淀粉,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这些成分综合作用于人体,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而且还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上讲鲜百合具有养心安神、镇咳祛痰、滋阴润肺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

    ③及至南北朝时代,梁宣帝发现百合花很值得观赏,他曾诗云:“接叶有多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柳。”赞美它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至宋代,种植百合花的人更多。大诗人陆游也利用窗前的土丘种上百合花。他也咏曰:“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④随着时代的进步,欧美园艺专家通过杂交育种途径去创造新的品种。经过近半个世纪后,终于选育出一批统称为“金百合”的新花。其特色是打破了中国百合全是一茎一朵、单纯白色的现状,变成一茎多朵,且花色更多,既有金黄、橙红和淡紫,又有彩斑、条纹等其他图案颜色。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另外,与中国百合相比,有些金百合品种更具特色,不但花色多样,而且还蕴含香味,最适宜做厅堂的插花,使人们欣赏起来。不禁生发出“夜深香满屋,疑是酒醒时”的感觉。

(综合“百度百科”资料而成,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甲】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________而山腰反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________很成功,在________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④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官自愈的研究。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⑥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⑦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前景。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方式,取代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⑧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