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训练卷

阅读《岳阳天下楼》,完成下列小题。

       ①岳阳楼是我国优秀的古代建筑,又因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声尤著,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称。

       ②古老的岳阳楼屹立在岳阳市西门古城楼门上,涉洞庭波涛,同湖中的君山遥遥相望。远远望去,霞光楼影,金辉翊翊,巍峨峥嵘,风姿万千。登楼凭栏远眺,八百里洞庭百舸争流。正如李白诗中所写“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

       ③岳阳楼始建于唐代。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军的一个阅兵台,又名阅军楼。唐朝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曾名岳州,即今岳阳),在鲁肃阅兵台的基础上,兴建了岳阳楼。宋时,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谪守巴陵时重修。据说,在明代,重修岳阳楼挖地基时发现一块石板,上有纹络,酷似一枝枯梅,遂奉为仙迹,在左旁建亭以纪,名曰“仙梅亭”。又传吕洞宾曾“三醉岳阳楼”,因而楼右又建有“三醉亭”。二亭宛若两位侍女,把岳阳楼衬托得更为雄伟壮观。

       ④岳阳楼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可以概括为:“纯木结构,盔式楼顶。”主楼3层,高15米,中间以4根楠木柱从地面到楼顶,承荷着全楼主力,再用12根柱作为内圈,支撑二楼,周围绕以30根未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架稳脚实,严整美观,重檐飞出,巍峨雄壮。三楼楼顶,外貌恰似古代的将军的头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十分威严。

       ⑤进入楼内,使你如入对联和诗词歌赋的世界。木刻的对联,悬于四壁,各有千秋,其中长的有102字,短的仅8个字。古代很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游览岳阳楼时都写了不少诗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在这里被刻在12块高大的檀木板上,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为千古传诵。

       ⑥解放后,岳阳楼被列为湖南省重点保护文物,自1995年以来,人民政府曾先后进行4次大的整修,连同附近地区辟为公园。1962年,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在岳阳楼下的湖畔建了“杜甫亭”,朱德委员长来自为它题写了匾额。粉碎“四人帮”后,政府又对岳阳楼进行了全面修复,整饰一新,还新设了出土文物展览。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1)、岳阳楼的建筑的特点是

(2)、这篇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3)、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多项选择)(    )

A、分类别 B、举例子    C、打比方  D、列数字
(4)、用简洁的话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5)、课文④、⑤两段是按由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6)、对全文的结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小题。

那些乡间的事物

贾维秀

1离乡人身后的乡村,美得像夹在经典著作里的一页页篇章,寂静、朴素、暗藏哲理。

2风景的帷幕是从黎明前的第一声鸡啼拉开的。

3星星的倦眼还眨在天空,乡村和四野依然沉睡,夜色中,蹲在鸡架上的鸡便开始在黑暗中“叽叽咕咕”酝酿,选择在一个怎样的时刻、以怎样的姿态去完成一天中最为风光的使命——让天惊让地动。

4夜露滴落。晨风忽起。曙色微透。

5“喔——喔——喔”雄鸡很抒情地开始了原声态的歌唱,那声音擦过暗夜,擦出金属般的质感,滑翔在村里村外,天空中就有了清而脆的高亢弧线。  

6村庄醒了。

7谁家的门“吱呀”开了,院子里晃动着皮影般隐隐绰绰的身影。一扇扇门陆陆续续打开,街巷里有了脚步声,村外有了脚步声,田埂上有了脚步声,声音的涟漪一圈圈渐次荡开,叫醒了田野。

8露珠爬在草叶上,自顾做着晶莹的梦,等待着在彩霞飘起的时候,走完色彩斑斓的一生,裤脚擦上去,梦就被带到了别处,至于留在了哪里,露珠自己知道。

9大块的田地在村庄的远处,与邻村的土地相连。浩瀚的背景之上,人在其中不像是主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

10远离村庄的土地,不便溺爱,大多会种植一些皮实的大庄稼。它们在苍天的护佑下像一个个被放养的孩子,遇光即壮,见风就长。青青的玉米,怀揣籽粒,像孕身乍现的婷婷少妇,青涩中透着成熟,向外散发出裹不住的咄咄逼人的生命气息;红红的高粱,如同个子高挑的北方汉子,挺胸昂首,以最为流行的健康肤色,张扬着农家子弟的朴实;那些收敛很紧的棉桃,心怀锦绣却静静地挤在低处的枝头,悄然养心;那些收敛紧实的棉桃,往往禁不住阳光的诱惑,骤然打开了满腹白花花的心事。大地上的植物还有很多,有沉思的谷穗、埋头酣睡的红薯、土豆,一心向上的芝麻……

11一些无所事事的豆荚也挤进了庄稼地里:黄荚里是黄豆,白荚里是红豆、豇豆,那些状如乌鸡爪的黑荚里藏满了密密实实的绿豆。

12穿行在庄稼地里的除了人,还有一些活物,停停歇歇日夜鸣唱的是蛐蛐儿,不声不响跳来跳去的是蚂蚱,蚯蚓在土下潜行,蝴蝶在花香里振翅,一些鸟儿不属于土地,它们如过客飞来逗留,又迅速离去,不知想了些什么。

13园子散布在村庄四周,各家都有,多种些时令蔬菜。由于离家近,抬腿即到,闲不住的庄稼人就把一些细碎的心思绣花一样用到了这里。几畦绿菜,用栅栏一围,竟有了观赏的味道。村子里消失的水井,在这里还能看到。辘轳架在井上,老人摇着辘轳。一桶桶井水顺着垄沟流进了菜地。小孩儿兴奋地划拉着沟里的清水,偶尔与老人一问一答。这场景最接近田园的味道,也最容易走进离乡人的梦境。

14如今的离乡人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外面的天堂不知是否能找到,可他们忘记了,他们离去的地方就是天堂。在他们离去的地方,花自然地开,果自然地熟,老老少少自然地生活,一切都遵循着亘古的秩序。

15暮色中,老牛甩着尾巴隔着野地里的酸枣棵、野葡萄、奶秧子、野蒿子、蒲公英、狗尾巴草,回望着一株欢实的搭在高处的粉红色的牵牛花……然后,悄悄地装进每个离乡人的行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酸碱食品与健康
        ①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②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③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④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⑥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如果成酸元素过多,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⑦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现代文阅读

基因武器究竟有多可怕

    ①相化学武器与核武器,生物武器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欺骗性、易扩    散性和长远危害性等特征,而且生物侵害未必体现在战争中。

    ②生物武器是依靠生物战剂作文杀伤力的一种武器,生物战剂的种类有传播病毒、致人死命的细菌。病毒、真菌、毒素等,基因武器是生物战剂的第三代武器,也叫遗传工程武器或DNA武器。它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这一新技术,用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按人们的需要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成生物武器。

    ③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可实现人工设计与合成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生物或病毒,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生物武器具有很强的隐匿性、欺骗性、传播性和巨大的杀伤力。

    ④人类绘制出基因草图以后,制造基因武器就成为一些战争狂人追求的梦想。美国有人计算过,花5000万美元建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力远远超过花费50亿美元建起来的核武器库。一旦有了基因武器,使用者不用兴师动众,只要将经过遗传工程改造的病菌投入他国领土,让细菌自然扩散、繁殖、传播,就可在短时间内使敌国的人、畜患上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在战场上失去战斗力。

    ⑤英格兰布拉德福大学教授马尔克姆丹在《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一书中写道:只要用多个罐子把100 千克炭疽芽孢散播在一个大城市,300多万的城市居民就会很快染病毙命。某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战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只要区区20克,就足以使全球人类死于一旦。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一支金色的钢笔

       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狠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廓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施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顿饭真香

    ①漫天大雪下了整整一夜,次日清晨,天仍然没有放晴。“白雪公主”仿佛是一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大把大把地把雪扬在你的身上,一会儿又躲在你的身后,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把雪塞进你脖子后面的衣领里。北风怒吼着刮鼻子刮脸,公路上的雪已经没过了膝盖,道路两边也已经沟满壕平。

    ②昨天和爱人一起到场部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把才八个月大的孩子丢给了婆婆。昨晚惦记一宿,今天一大早,就急急忙忙地和爱人一起往回赶。因为雪大路滑通不了车,只好和爱人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架步丈量。

    ③场部距离家有30多里路。临行前有人说,真要一直走着回去的话够你们两口子喝一壶的。可母子连心,呼啸的北风中,我仿佛听到了孩子的哭闹。

    ④爱人在前面给我趟道,我紧跟在他的身后。前面刚刚走过,后边的脚印就被盖得严严实实。手套、袖口、鞋帮甚至裤筒里都灌进了雪,一不小心,头上的围巾、帽子就被风刮得老远。我们俩互相搀扶、互相支撑着艰难地向前迈着每一步,不时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露在外边的头发、胡子上挂满了雪花。尽管零下40多度的严寒,可我们仍然感到有体内的热气在蒸发。好不容易走了十多里路,感到浑身直突突,真想一屁股坐在地上。

    ⑤天无绝人之路。忽然我们发现,白茫茫的天地之间,稀稀拉拉地住着几户人家。因为早上着急赶路,没来得急垫吧一口,此时,肚子咕咕直叫,又累又饿,身子有些招架不住,灌铅似的腿沉得简直迈不动步了。我跟爱人提议,能不能到住家找口饭,顺便歇歇脚。爱人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⑥我们就近费劲巴力地拉开一户人家茅草屋的门。屋里黑咕隆咚,也许是门槛太高,一进门就差点踩空。听到门响,打里屋走出一个人来,没看清模样,只听到瓮声瓮气地问:“谁呀,有事吗?”

    ⑦“我们是过路的,走累了想歇歇脚。”

    ⑧“行啊,快进屋吧。”我们被顺利地让进了里屋。

    ⑨里屋不大,却收拾得挺利索,也很暖和。炕上的女人正在缝补衣裳,看见我们,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挪动身子穿鞋下地。3个女孩子瞅了瞅我们,没说话,只是抿嘴笑了笑,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⑩借着窗户透进来的光亮,我们才彻底看清楚,原来把我们让进屋的是一个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大叔忙着给我们倒水,大婶拉着我俩的手一个劲地往炕头让。老两口的热情让我们的精神完全放松,身子也不由自主地往火炕里边挪了又挪。

    ⑪爱人简单地和老两口说明了情况后,直截了当地和老两口说,肚子饿,实在走不动了,想在你这儿讨口饭吃。俩老人二话没说,一个立刻卷起衣袖张罗淘米,一个架好柴禾准备引火。我和爱人提出下厨帮忙,俩老人说什么也不肯。

    ⑫老两口真够麻利,一会功夫,一盘馒头、一盘土豆丝、一盆小米粥,外加一碗大酱和几棵扒好的大葱,还有一样小咸菜被端上了饭桌。

    ⑬爱人很实在,起馒头就咬了一大口。我有些腼腆,用小汤勺把小米粥缓慢地往嘴里送。大叔大婶一边和我们唠嗑,一边不停地让我们多吃点。大冷的天,还有那么远的路,不吃饱了怎么行呢?那一刻,我的心里热乎乎的,有种到家的感觉。

    ⑭闲聊中,我们了解到,大叔大婶有7个女儿,被人称作“七仙女”。老大、老二、老三都已先后成了家,并且都有工作,剩下的4个女儿正在读书。“真够你们老两口呛的。”我偶尔地插上一嘴。大叔、婶子告诉我们,每年到他这里歇脚的人挺多,好歹让人填饱肚子。你们也一样,只要不嫌弃,随时欢迎你们来。本打算付饭费,被大叔大婶执意拒绝,看见俩老人有些不高兴,爱人只好把钱装进兜里。

    ⑮水足饭饱之后,我们又该上路了。老两口热情地把我们送到门外,还一再叮嘱,再路过的时候一定要进屋坐坐。我们和俩老人一一握手告别,承诺一定还会再来。可话刚刚出口,就被一阵大风淹没了。但从大叔大婶的微笑中,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已经领会。

    ⑯肚子有了底,身上热乎了,走起路来浑身充满了力量。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回到了家。

    ⑰从这以后,爱人每次上场部,一有空就到老人家的小炕上坐一坐。每当朋友聚会,爱人总要向大家叙述一遍那次领着老婆“讨饭”的经过,他总是说,那顿饭是他有生以来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年轻时定是关人。我们相对藤梦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眼一点儿不花。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