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语文S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练习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也(穿透)

C.吾矛之(好处)

D.其人能应也(不)

(2)、《自相矛盾》选自           , 它比喻                     


举一反三
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把自己当成普通老百姓的不乏其人。请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普通的人,伟大的心

    我的家住在西郊一个叫挂甲屯的幽静的小村,离我的住宅不远有一处荒废了多年的吴家花园。1959年下半年,吴家花园搬来了一个新住户。不久,人们就常常看到一位老人背着双手在村街的土路上沉思漫步。后来,也不知谁走露了“风声”,小村子里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新住户就是被罢了官的彭老总。从此,村里的老年人都亲切地喊他“老头子”,孩子们则尊敬地称他“彭爷爷”。

    一天黄昏,我和母亲在院子里乘凉,彭老总精神爽逸地来到我家。他穿一身染成了黑色的旧军服,脚上一双旧布军鞋,是再普通不过了。他和蔼可亲地询问我母亲的年龄,母亲告诉了他,他爽朗地笑着说:“你比我大两岁,你是我的老姐姐。”从此,他便一直喊我母亲“老姐姐”,我的母亲也乐意地认下了这个找上门来的“弟弟”。后来,他便常常到村里一些人家去串门,询问人们的生活、队里的生产,拉家常,问疾苦,亲亲热热,无间无隔。谁也不相信终日生活在他们身边的这位如此平易近人的老人,竟是当年威震敌胆、横扫千军的元帅。

    有一回,他在街上碰见了我,问我是否读过《马克思传》这本书,说这是一本好书,要我认真读一读。他还很有兴味地跟我讲起了马克思怎样为共产主义奋斗了一生。末了,他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老想着自己,为自己活着,那他活着就是没有意义的。”从他那自言自语的神态中,我感到他并不是专门讲给我听的,倒像是他内心的严格的自励。

    最使我不能忘怀的是我结婚那天,彭老总来我家串门。一进门就嗔怪起我的母亲来,说这样的大事为什么不告诉他。看他那认真的样子,倒真像是我家的一位至亲。他坐了坐,说了些祝福我们的话就走了。不一会,就派人给我们送来了礼物:一套玻璃酒杯和一幅仿制明代唐寅的《听涛图》织锦画。那酒杯一共六只,装在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六只杯子,六种颜色,六种花纹,透过那不同的色泽,看到里边仿佛永远装满了美酒。那幅画画的是一个老人孤独地坐在松林峡谷中,无限神往地听那松涛,听那山溪的流淌。画上的情景常常引起我对眼前这位老人当时境况的联想,特别是题画的那首诗,更让我体察到了彭老总内心的高洁:“参天松色千年志,坐听涛声到黄昏。”这正是彭老总一生的写照。他那身躯正像青松一样伟岸,革命意志正像青松一样葱翠!正是他,一生置自己于人民之中,他的心音永远和人民群众的心声交响着。

    每逢佳节,我们全家拿出我冒着很大风险珍藏下来的酒杯,斟满芬芳的美酒,一起深情地怀念着:一个普通的人,一颗伟大的心!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子的平安符

    娘的眼睛越来越糟糕了,经常把邻家的柱子认成我。

    这是父亲在信中告诉我的。

    突然意识到,已经有9年没有回老家了。这些年,在外求学、当兵提干、娶妻生子,家乡的概念早已被“家”代替。当《常回家看看》忽如一夜春风来,吹遍神州大地时,在妻和女儿的一再央求下,我们一家三口踏上了回家乡的路。娘拉着妻和女儿的手,轻轻摩挲(mó suō用手抚摩)着,浑浊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淘气的女儿不知从哪儿翻出一个红布包,像是找到了什么宝贝,举着给我们看。娘接过来,捧在手里,一层层剥开 , 对女儿说:“这些是你爸爸离家后写的信,我都给收好了,一共52封,一封也不差。”

    这些年工作忙,也没顾上回来看看双亲,只是偶尔写封信捎上一片问候,没想到娘还一直珍藏着,我的心里顿时涌上一股愧疚。禁不住问:“娘,这些信你还留它干啥?”

    娘不紧不慢地说:“老辈人说,出门在外的人捎回家的东西,用红布包好,才能保佑平安。我经常翻翻你寄回的这些信,心里就踏实……”望着满头白发目不识丁的母亲,看着那一封封都捆着小红线的信,我的眼睛湿润了。

    出门在外的游子,就像放飞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那一端始终系在母亲的心头,维系着这份亲情的就是那长长的牵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