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4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经典短文,回答下题。

       ①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②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族,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 位当过大学校长,有100 多位教授、80 多位文学家,60 多位是医生,还有1 人当过副总统,1 人当过大使,20 多人当过议员。这个家族给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中有300 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 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 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 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美国政府为了拯救这个家族共花费了数百亿美元的巨款。两个家族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所以说,                                                             

       ③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翻开历史,在我国不知有多少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家规、家训,感召来者,滋养后人,如周公的“一沐三捉发,            ”;孔子的“            , 无以立”;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                ”;朱伯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以及周总理的10 条家规等均是。④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

(1)、阅读短文,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写结论句。

(2)、根据你的积累,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写相关名句。(填写两处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不要淡忘了饥饿的记忆
       ①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将在这天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14日,成都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舒刚表示,他将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以此呼吁市民关注粮食安全。
       ②针对这一消息,有网友提出,体验饥饿不如吃饱了多干事。也有网友认为,守护粮食安全不能止于饥饿体验。在笔者看来,网友所言不无道理,但也决不能以此否定“体验饥饿”的意义。前不久,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透露,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如此大的损失,原因很多,但一些粮食干部职工责任意识淡薄,对粮食产后损失不重视,甚至失职渎职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让粮食系统体验饥饿,就能够以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唤起他们“守粮有责”的意识,激发他们爱粮节粮、减少损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③更重要的是,像“无车日”、“地球一小时”一样,“体验饥饿”实质上是在倡导一种理念,那就是要以饥饿的体验加深珍惜粮食、节约粮食、避免浪费的意识,加大对粮食安全的重视。饥饿,曾经是中国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刚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直言不讳,是饥饿促使他走上了文学道路,饥饿和孤独是他写作的动力。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饥饿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莫说年轻人没有饥肠辘辘的经历,很多年长者恐怕也淡忘了饥饿的记忆。与此同时,节约观念却受到了种种挑战,浪费粮食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有必要让人们找回被遗忘的饥饿感,从而对粮食危机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④放眼世界,粮食安全一直是热点话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屡获历史性突破,但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扬,还是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小事。因此,增强忧患意识,重视保护耕地、重视粮食安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意识,不仅关乎生活方式上的节约还是浪费,更关乎整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⑤“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当然,倡导节约粮食、守护粮食安全,仅仅让粮食系统干部职工体验饥饿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妨借助每年的世界粮食日,将“体验饥饿”发展成为一种“全民行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经历一些“饿得慌”的警示式体验,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将节俭内化为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从容淡定
      ①“从容淡定”这词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淡定”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无不表现出“从容”和“淡定”的心性情怀。
      ③从容包含着从大、从深、从远之意;从容也是一种自由,是人生主体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从容不迫”地不断迈进。
      ④淡定就是一种修养。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心怀坦荡,兰心傲骨。淡定也证明一种能力——深思熟虑以扬长避短,内省自知以有进有退,这也是大智大勇之人的明智选择。
      ⑤淡定是一种真正的领略和彻悟。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并非说“东西南北八面来风”。“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别人称赞还是诽谤,都能安然不动,泰然处之。
      ⑥能否做到“从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有人天生就是“悠着来”,遇事比别人慢半拍;有人与生俱来就是“风风火火”,容不得一丁点儿耽搁。这在管理学上叫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智商。但能否真正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时下,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风还存在,有些人一心想着不付出或少付出却期待大回报,所以办起事来恨不能急吼吼、风火火地让满世界都知道,同时暗中还斤斤计较着什么,都想如古话所说的“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谁都不想为那巍巍青山做点儿什么。说到底,还是缺失“从容淡定”的健康心态。
      ⑦近代胡适是公认的渊博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都可说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他还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
      ⑧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华文化巨匠,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人们怎么看待他,他始终都坚持“从容淡定”。他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论拼搏

    李奕暄

    ①唯有奋勇拼搏,方能造就成功。

    ②常听起别人语重心长的话:“肤浅的人相信运气,而成功的第一秘诀是拼搏。”不难看出,拼搏是为之公认的成功的关键。

    ③若欲飞越大海,必先做那搏击长空的海燕,不畏狂风巨浪;若欲学有所成,必先伏于案首孜孜苦读,不惧千难万苦。

    ④拼搏是认定某一方向的执着前进。宋濂年幼家贫,却怀揣读书求知的信念,“手自笔录”“弗之怠”,天寒地冻,却为求师奔波行走于深山巨谷中。但正因为他这一份勤奋苦读,才最终成就一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抗争,欲以学术力挽狂澜,便日夜苦读,唯留下那被灯光漂白的四壁。但正因为他这一份努力执着的拼搏,才最终被人们所铭记。拼搏带领人们走往成功的方向,执着前进才不至于因道险路长而滞留原地。

    ⑤拼搏是对劣势不足的顽强抗争。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伐无道,诛暴秦”,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石破天惊。不惧秦军百万气势汹汹,各路被压迫者纷纷揭竿而起,为自己的自由与尊严拼搏。正是他们这一份不向强权低头的拼搏,才让这次起义传为佳话。音乐巨人贝多芬不幸患上耳疾,最终致聋,但他不屈于命运,而是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听不见,他便用牙咬着一根连在钢琴上的木棒,依靠这一方法创作乐曲,令人惊讶的是,贝多芬绝大多数鼎鼎有名的作品,都出自他耳聋的时期。正是他这一份不向命运低头的拼搏,才让他的身躯如此高大伟岸。拼搏是成功不朽的丰碑,唯有不服输的精神才不至于因挫折困苦而自怨自艾。

    ⑥拼搏者,不轻言放弃,不甘心失败,才能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抵达成功的高地;拼搏者,挥洒汗水,付诸努力,才能排除万难,踩挫折于脚下,踏上胜利的彼岸。

    ⑦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我们只有抓住拼搏的机会,在拼搏中学会将更小的养分转化为更大的力量,才能在拼搏中造就属于自己光彩夺目的成功!

(选自散文网,有删减)

阅读选文,回答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守“拙”求进

    ①在中国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点。“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的确,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是读书求学之拙。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笨功夫,实现了学养质的提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干事创业之拙。不下苦功、不打牢基础,就不可能在事业上采撷到成功的果实。“功成不必在我”,是为官从政之拙,惟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才能获得人们心灵深处的掌声。

    ③“责守明则谋政专,勤于正事必疏于邪门。”被誉为“组工干部榜样”的王彦生是一个坚持原则、淡泊名利、拙于交际的老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谢家麟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头拉车,拙于人事交往。凡勤于正事者大都会“拙于人事”,他们   交际能力差,   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这样的拙使他们远离世俗的诱感,名利的困扰,专心致志做事。可以说,守拙体现为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④守拙还体现为一种坚韧执着的精神追求。袁隆平放弃城市的生活,选择艰苦的农学,扎根稻田数十年,心无旁骛进行水稻杂交研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非凡的奇迹。34年前,年逾六旬的山西农民石双砚立志要开荒种绿,他每天起早摸黑,刨石板、种树苗,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带领村民把遍地荆棘、一片荒凉的苍龙岭改造成了绿意葱笼的“常青林”。当初,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的选择并不明智,但他们最终凭借“绳锯木断,滴水穿石”的坚韧精神实现了梦想。

    ⑤把守拙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能排除世俗的干扰,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进步。可见,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⑥与拙相对应的是巧。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排斥巧,但巧应该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无数质拙的积累。一些人梦想成功,却不愿与拙为伍,而偏爱与巧同行。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寻求“责人”提携相助,甚至干出种种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勾当。“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走捷径,耍滑头,不仅于事业无补、与成功无缘,最后还把做人的原则和本分也丢了,弄得个被人不齿的结果。

    ⑦有人说,若要行远,必先修其近:若要登高,必先修其低。近不修,则无以行远路;                。显然,其修主要还不是体力上的,而是心力上的。有志者区别于投机者的就在于有志者总是凭着自己的心力去做事,不浮不躁,不骄不馁,最终赢得胜利。

    ⑧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如是,我们不仅会获得内心的宁静,抵达心中的梦想,不经意间自己也会成为一道风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实践中磨砺成“真金”

①曾经, 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回乡当村官,有村民说她是下来“镀金”的。于是,她 暗下决心:“为了赢得村民们信任,我应该好好干给他们看看。”经过几年时间,她不但扎 下了根,还练就了过硬本领,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如今,村民转变了对她的看法,称 资她在实践中磨砺成了“真金”。

②事实上,那些立身靠本事、取胜靠实绩的人,从来都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拒绝形式主义,凭借真学问、真才干、真本领、真成绩把自己熔炼成真金,方能真正赢得认可和信赖。

③有“想为”之境界。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共责。是真金,则有想干事的强烈愿 望,有“一日无为、三日邓安”的高度自觉。比如,沈浩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第一届 干满3年,得到村民们的交口称赞,这时他完全可以载誉而归。但当村民按手印挽留时, 他又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对共产党人而言,为了人民的事业可以舍弃一切。

④有“敢为”之担当。是真全,就能勇于担当,不惧怕风险、不回避矛盾、不计较得失, 敢接设手山芋,敢钻矛盾窝,  当年,兰考遐到严重自然灾害,派谁去当县委书记?一位对 焦裕禄深为了解的领导说,派焦裕禄去,理由是"他不怕死,危险关头敢于往前冲",焦裕禄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带领兰考人民打了翻身仗。 

⑤有“勤为”之作风。政如农功,不勤无以成事。党员、干部"勤为"是百姓之福,也是 检验真全的关键。谷文昌为治理风沙和旱涝,走上一个个山头,试种了多种固沙植物,最后选择木麻黄绿化了东山全岛;杨善洲退休后不愿享清福,而是卷起铺益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 一 干就是22年 … … 他们对群众的安危冷吸、幸福安床“时时放心不下”,以自己的 辛苦指数换来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⑥有“吾为”之能力。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肩负人民重托的干部,仅有一 技之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与职位、责任相适应的能力素质。焦裕禄、谷文昌…… 他们都以“善为”的实绩,改变了当地的发展面貌,增进了群众的福祉。

⑦真金还是镀金,群众心中有杆秤。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群众 评判为镜,想为、敢为、勤为、苔为,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品质,在实干中提升能力素养,真正 把自己锻造为成色十足的真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