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城区五校2017届上学期学习能力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赢了,人类该恐惧吗?

刘慈欣

       “AlphaGo”和李世石的围棋大战最终以4:1落幕。“赢了!正如我们登上了月球。”当“AlphaGo”在首场“人机围棋大战”中击败韩国著名棋手李世石九段后,“AlphaGo”创始人哈萨比斯第一时间在“推特”上如此写道。伴随人机大战而起的,除了有关人类尊严的话题,就是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完全没道理,但可能方向错了。

       像科幻小说或电影描述的那样,人工智能将“崛起”并最终统治人类,这是许多关心这一问题的人共有的恐惧。计算机刚出现不久,计算速度就远比人快,现在人工智能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也只是量变而非质变,因为原本计算、检索等就是其擅长领域。而在其他领域,人工智能进展十分缓慢。很多事人类做起来易如反掌,计算机却基本上做不了,最明显的是理解自然语言,目前计算机只能做到把语言抽出来和数据库相匹配进行对应式理解,对于复杂语言的理解,计算机也无能为力。此外,人类的直觉、想象力等能力,对目前的计算机来说非常困难。目前,包括“AlphaGo”在内的弱人工智能,要想在智力上全面超越人类还遥不可及。

       强人工智能如真能出现,人类依然可以应对。人工智能不可能强大到没有弱点。人类也不可能预测不到某种级别的强人工智能即将出现,所以必然会在其出现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譬如不让它与外部世界有硬件上的连接或是断绝所有能量供应,让其没办法生存等。再退一万步,即便强人工智能最后自我生存下来,避免被人类消灭,人类也可能找到与之共存的方法,并不是一定会被其奴役,比如人机结合就是一个共存的途径。

       人类要想抵达强人工智能阶段,至少还面临三道技术障碍,最终它们能不能被克服,目前仍不得而知。第一,我们对自身意识的产生、智力以及脑科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脑神经元数量就像银河系的星星一样有上千亿个,每一个神经元结构都极其复杂。第二,目前计算机的性能提升速度很快,但使用的结构与我们的大脑结构完全不同。而对新结构的计算机研究进展却很缓慢。第三,更为传统的障碍是现阶段计算机总体计算容量还没达到人脑的容量。

       其实,我们更应担忧的是人工智能将抢走人类的工作,而这种进程已经开始。目前,电子商务中的选货、付款等网络销售系统操作过程都需依赖人工智能。在可见的未来,更多的服务性行业、机械性的工作都将由人工智能替代,它可能让我们的社会结构产生很大改变。

       因此,现在也到了需要考虑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时刻。现在看来,人工智能和人类兼具伙伴、朋友和竞争对手的关系。核能最初作为恐怖武器曾可能毁灭世界,但最后还是人类的理性战胜了疯狂,现在核能基本被关到笼子中,成为了人类伙伴。人工智能也是这样,发展人工智能肯定面临风险,但任何技术发展都面临风险,人类不会因此而不去发展。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希望,但发展过程中如果有危险,那我们必须共同去面对,并努力消除它。

                                                                                                                                                            (选自2016年3月《环球时报》,有删改)

      【链接一】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被称为强人工智能。我们目前能看到的人工智能被称为弱人工智能,主流科研集中在此。如果人工智能研究者最终设法跨越实现了强人工智能,那结果应该不是一台仅能匹敌人类智力水平的计算机。强人工智能最终会被用来引导自己的智力发展,它会专注于提高自己的设计,重新改写自身软件,使用进化技术来创建、测试和优化改进其设计,这将带来迭代过程,每次修改后系统都将变得更聪明能干。随着循环不断加快,最终的结果将产生智能爆炸,很可能最终产生一台比任何人类都聪明十万甚至上百万倍的机器。(节选自2016年3月《三联生活周刊》)

      【链接二】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悖论,叫作莫拉维克悖论。对人工智能而言,高层次的推理几乎不需要计算,但低层次的感觉运动技能则需要大量的计算。这就导致一些对于人类来说非常困难的任务,例如精密点焊机等,对于机器人来说非常简单;而很多对于人类来说非常简单的任务,例如清理餐桌等,对于机器人来说却非常困难。这应了图灵奖得主、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克努特的话:“目前,人工智能在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中成功了,但是却在人和动物‘不思考’的领域中失败了,‘不思考’比‘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更难。”(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1997年,IBM公司制造的著名的“深蓝”计算机在一场国际象棋比赛中击败了世界国际象棋冠军盖瑞•卡斯帕罗夫。“深蓝”的运算速度是人脑的几百万倍,它就像一台计算器,会算算术但毫不理解什么是数学。前不久,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围棋程序“AlphaGo”以4∶1战胜了韩国棋手李世石。“AlphaGo”的表现则完全让人看不出是电脑在下棋,“AlphaGo”的成功秘诀就是模仿人类通过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多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和训练它的方法。通俗讲就是指计算机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的机制来学习、判断、决策。(摘自网络,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①人类要想抵达强人工智能,至少面临三道技术障碍,主流科研都集中在此。

②“深蓝”击败了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它的运算速度是人脑的几百万倍,所以它比人类聪明。

(2)、简要分析第一段中“赢了!正如我们登上了月球。”一句的表达作用。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4)、“AlphaGo”和李世石的机人大战最终以4:1落幕,这个结局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你会如何评价4:1的这个结果呢?请结合文章和三个链接材料谈谈你的见解。

举一反三
谈天才

朱光潜

     ①生来死去的人何止恒河沙数?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何以同是人,有的能创造,有的不能创造呢?在一般人看来,这全是由于天才的厚薄。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聪明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人说,我没有艺术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于是艺术方面就无学问可谈了。

     ②“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③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有许多学者常欢喜替大创造家和大发明家理家谱,说莫扎特有几代祖宗会音乐,达尔文的祖父也是生物学家,曹操一家出了几个诗人。这种证据固然有相当的价值,但是它决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同父母的兄弟贤愚往往相差很远。曹操的祖宗有什么大成就呢?曹操的后裔又有什么大成就呢?

     ④天才自然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假令莫扎特生在音阶简单、乐器拙陋的蒙昧民族中,也决不能作出许多著名的交响曲。“社会的遗产”是不可蔑视的。文艺批评家常喜欢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这话也不尽然。同是一个时代而成就却往往不同。英国在产生莎士比亚的时代和西班牙是一般隆盛,而当时西班牙并没有产生伟大的作者。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伟大的艺术也不必有伟大的时代做背景。席勒和歌德的时代,德国还是一个没有统一的纷乱的国家。

     ​⑤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出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牛顿可以说是科学家中一个天才了,他常常说:“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这话虽似稍嫌过火,却含有很深的真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哲学中的康德、科学中的牛顿、雕刻图画中的米开朗琪罗、音乐中的贝多芬、书法中的王羲之、诗中的杜工部,这些实例已经够证明人力的重要,又何必多举呢?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散步
                                                                                                                 龙应台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 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 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 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⑪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⑫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
【注】龙应台:合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地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⑪手指上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现代文阅读。

喜欢养路,喜欢走在路上

方欣

①我的车刚在路边停下,周秀成就迎上来和我打招呼。

②我笑着伸出手去,他却搓了搓双手,又在工作服上揩了揩,才把手伸向我。那是一双粗大的手,皮肤粗糙,布满老茧,轻轻一握,便感受到其中的沉稳和力量。

午后两点多,太阳躲到厚厚的云层后面,车辆陆续从身边驶过,卷起一阵阵灰尘。当时,周秀成正和另外两个同事在切割路面,切割机发出巨大的轰鸣,站在不远处,能感觉到路面的颤动。

④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周秀成。周秀成不善言辞,说一会儿话就停下来,似乎想唤醒那些沉睡的记忆。他一再强调:“我就是个平凡的养路工,没什么好说的。”他成年累月和泥土、沙子、石头打交道,人也像泥土一样质朴。在他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记录下几个片段。

⑤周秀成1984年4月进入养路工班,2005年成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公路管理局养护站站长。铁锹、镰刀、锄头,他已经三十七年不离手。除了家中有急事,三十七年来他从没休过假,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是在公路上。一位同事说:“路,是他的另一个家。”

⑥2015年迎“国检”(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期间,周秀成带领同事没日没夜地奋战。一连干了几个月。11月29日上午,当时他正在疏理一条水沟,突然眼前一黑,整个人一下倒在路上。同事们吓坏了,赶紧将他送往医院。经诊断,周秀成是突发脑溢血,住了二十多天院才捡回一条命。出院后,局里安排他在家休养,但他坐不住,又偷偷去了工地上。“天天坐在家里,心里发慌,你让我去路上,干点轻活零活,心里踏实了,反而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周秀成的话和他的人一样实在。

⑦有一年2月,花垣县涨大水,G319国道出现了一处大塌方,交通中断。按正常的速度,需要两个月来修复。因为有很多厂矿的车辆要通行,州里面希望一个月内恢复交通。周秀成知道这个任务很艰巨,他没有抱怨,和同事一起扎营在工地上。有时候拖材料的车陷进水坑里,得下到齐腰深的水里填石头……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干,最终,只用了十二天,就恢复了交通。

⑧周秀成不仅肯干,还好学。平时,他喜欢看一些有关公路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书籍。他说:“农民种地也要学习,不学习种不好地。我们养路工,如果不学习,怎么养好路?”

⑨他结合平日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工作方法。平时开会,他反复念叨:“要把路养好,就要按规范施工,莫想着偷懒。要是返工,付出的时间和劳力更多。”因为技术过硬,他多次代表州公路局参加全省公路养护技能比赛,屡次获奖,并荣获全省“十佳养路工”等称号。

⑩“我喜欢养路,喜欢走在路上,清早出去,傍晚回来。我这辈子,没想过干别的。”临别时,周秀成没说什么客套话,只是朝我挥了挥手,转身又走向机器轰鸣的工地……

(《人民日报》2021年8月23日20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