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2018学年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吕元庸

丁用晦

    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吕必不顾局矣,因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 , 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赆(jìn):赠送的路费或财物。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棋侣吕必不顾局矣        

②因易一子以自胜          

③吕请棋处士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文中“易子”一事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玉米饼里加了糖 
          ①那一年我上高一,住校。由于家里生活拮据,我不得不每月回家取干粮。月末这天,我心事重重地回到家。后天班里要组织郊游,要求每人自带食品,同学们都很期盼这次活动,大家商量着要在郊外吃一顿大餐,所谓的大餐,就是大家每人带一点儿好吃的,然后集中起来享用。可我带什么呢?我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三十元,没有一分钱是多余的,买一个面包都要二、三元,如果买些吃的,半个月的生活费就没有了。去还是不去,这让我顿时陷入了两难。
         ②母亲觉察到了我的情绪,问我有啥事,我便将郊游的事告诉了她。母亲沉思了一会儿,告诉我说她有办法,然后就转身出门了。半个小时后,母亲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包糖,对我说:“儿子,妈给你烙几个糖玉米饼带着,很好吃的。”母亲本来很兴奋,可看我没有反应,再没说什么,埋头烙饼……
        ③第二天,我去和王老师请假,说身体不舒服了,不去郊游了。可王老师本来同意,谁知隔一天却变了,要我必须去。我只好硬着头皮,拿着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和同学们出发了。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_____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糖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
        ④转眼间到了吃饭的时间,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东西,我_____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就在这时,王老师带着几个同学悄悄地来到我的身后,冷不丁地伸手抢走了我的所有玉米饼, 并大声地说:“同学们,程刚偷偷在这里吃好的,该不该罚……”同学们大声地回应着。
        ⑤王老师把饼分给了大家,不一会儿就被大伙吃光了。突然,好几个同学向我走来,问我这个饼子是在哪儿买的。此刻,那种自卑又一次冲击着我的心房,我的脸就像在发烧,真的坚持不住了,直接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安慰我了,这只是我妈给我做的粗粮饼。我家里穷,买不起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说完,我的泪便掉了出来,同学们都愣在了那里。
        ⑥王老师走了过来,对我说:“程刚,老师真心地告诉你,第一,这个饼真的很好吃,大家好多是城里的,真的没吃过这么香的玉米饼。第二,你不应该哭,而是应该骄傲地笑。昨晚你母亲来过了,拿着两个面包和两根火腿肠,你去义务劳动了,她把东西交给了我,说你明天拿着粗粮和大伙出去不好。你母亲为了买这点儿东西,舍不得钱坐车,走了3个小时……不管你认为这几个加糖的玉米饼能不能拿得出手,我都认为这是今天这里最好吃的东西。饼里加了糖,这是你最甜的人生,因为在你成长的路上,有一位智慧的母亲,更有一位为了生活在努力改变的母亲,这是其他同学都体会不到的,也享受不到的。你所享受的这份爱,是独有的。”
          ⑦我有些惊讶地看着王老师,泪水突然止都止不住。在这些真诚的话语里,我看到了卑微的力量,也看到了珍贵贫穷……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节选自佚名《二翁登泰山》)

材料二:

四月既望乘山桥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趁起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赌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 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视女墙,日甚微,忽又不见。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

材料三: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