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0学年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测评试卷

课外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我按照商业簿记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如实记录了我所遇到的幸与不幸:

坏处

好处

我被抛弃在一座可怕的荒岛上,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

但是我还活着,没有像我的伙伴们一样被淹死。

我被单独剔出来,与世隔绝,受尽苦难。

但是,我也免于死亡,而船上其他人员都已丧命。

我被从人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但是,我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既没有挨饿,也没有奄奄待毙。

我没有衣服穿。

但是,我身处热带,即使有衣服也不用穿。

我没有任何防御力量或者手段来抵抗人或野兽的侵袭。

但是,在这里我看不见会伤害我的野兽,在非洲海岸上,我却看见过。要是我的船在那儿倾覆,该怎么办呢?

没有人可以同我说话,或者宽慰我。

但是,船漂到了离岸很近的地方,我取出了很多必需品,有些甚至够我用一辈子。

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船的踪影了。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所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记录“幸”与“不幸”时,鲁滨逊认为流落荒岛最主要的坏处是(    )。
A、受尽苦难 B、没有衣服穿 C、孤独 D、受到侵袭
(2)、对比下面不同译者笔下的句子,我更喜欢第句,因为

①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船的踪影了——译者:俞东明  陈海庆

②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译者:徐霞村

(3)、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在困境中,想到美好的事物、当前有利的条件,以安慰自己失落而苦闷的心,变得不再忧郁。 B、在困境中,多想坏处能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C、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4)、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我们知道卡尔维诺用了方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你在阅读时还用了方法。

阅<读<链<接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一部值得逐字逐行重读的小说。

——卡尔维诺

(5)、联系生活,面对史无前例的疫情,请用上好处与坏处对照的方法,写一写对疫情的思考。

好处

坏处

疫情严重时,我们只能宅家学习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松花江边的小姑娘

    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几个凶神恶煞般的日本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押着一位儿童团员向松花江走来。

    那个儿童团员是个小姑娘,只有十三岁。她犯了什么“罪”呢?她被捕的“罪名”就是组织村里的孩子们学习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以后,敌人为了使东北三省的人民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永远当他们的奴隶,不准东北的少年儿童学习中国语文。

    今天,敌人在松花江边对这个姑娘进行“审讯”。为了扩大影响,日本兵还用鞭子赶来村里的许多孩子。

    敌人问:“你为什么要偷着组织学习中国语文?”

    小姑娘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

    敌人恼怒了,大声吼道:“难道你不知道违抗命令就要被枪毙吗?”

    小姑娘大声回答:“你们枪毙不了我爱国的心。”

    敌人没有办法了,换了一副假惺(xīng)惺的面孔,对小姑娘说:“你年纪这么小,怎么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只要你当着大冢的面,答应以后不再组织他们学习你们的语文,我们就送你们到最好的学校去上学。”

    小姑娘昂首挺胸,看也不看凶恶的敌人。

    敌人见此情景,恶狠狠地说:“如果你执迷不悟 , 那——眼前的滚滚波涛就是你的坟墓了!”

    小姑娘听后.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跳向江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渡河少年

    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_____在岸边的渡船。

    我立在船头,一身蓝色的衣服倒映在水里。船身开始晃动,船老大扛着一根竹篙上来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圆脸少年站在河埂上朝老人大声问:“老爹,没钱能上船吗?”

    老人正在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没钱坐什么船,笑话!”

    竹篙一_____,小船离岸而去。

    孩子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离得老远,我看见孩子两眼睁得溜圆,牙帮骨在不停地挫动,两道小刷子似的眉毛紧紧地蹙(cù)在一起。忽然,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_____在手中,“味溜”一下滑进了河里。

    秋风秋水,他受得了吗?一股同情的湖水从我心上_____过,想喊,没喊出声。孩子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摇地向河当中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撑船的老汉愣愣地望着,忽然大声叫:“伢子,上船,快上船!”

    孩子好像没听见。

    船撑到孩子跟前,孩子使劲把头别过去。

    “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钱一分也不要。”

    孩子好像没听见。

    孩子不理他,依然向前划。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衣就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ruǐ)。

    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pā)!好一个倔强的少年!

    终于到了对岸,他泥鳅一般蹿上了堤埂。水珠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似的跑了。河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后来,我打听到,那孩子考取了对岸的中学,那天是开学的头一天。

    有趣的是,以后我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

    可惜老人已长眠在河边的沙丘里,没看到这封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听民歌

    听过民歌。

    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放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翁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翁走在牛群的后面,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翁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翁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翁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至今我闭上眼睛,脑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一群牛,一个老翁,耳边似乎还响起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一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来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

    时间继续往后推移,我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