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2020年中考语文最后一卷试卷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A)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B)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二)

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 , 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节选自《聊斋志异·骂鸭》)

注:①邑:县。②茸(róng)生:细毛丛生。③雅量:度量宽宏。《晋书·李寿载记》:“(寿)敏而好学,雅量豁然。”④征:表露,表现。⑤诡:欺骗。⑥良已:痊愈。⑦攘:偷,窃取。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木杮/由可知/亦复如/非曲直 B、二石兽于水中/刻舟剑/同存异/精益 C、其一/明故犯/根知底/一叶 D、一老河兵之/风丧胆/鸡起舞/博强识
(2)、翻译语段(一)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理解:寺僧按照常规思维认为根据水流的情况推测石兽顺流而下,冲到了下游,因为考虑不周,没有深思熟虑就盲目行动,结果寻找石兽无果。

(B)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大概是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理解:老河兵考虑到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综合因素,从而判断出了石兽的具体位置。

(3)、请结合语段(一)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特点的。
(4)、“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段(一)(二)都善于在情节叙述上制造波澜,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①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③;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④。蒲苇莲芡⑤,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⑥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陂池:池塘。④岩阜:假山。⑤芡(qiàn):水生植物。⑥富:丰饶的物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