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2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完成各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焦国成

       ①我们活在世上,免不了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朋,大至对国家、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世间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也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树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可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有这种爱,所以尽责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爱事业?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这样的人常常把尽责任看做是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也就无法弄清他对这个世界负什么责任。现实中,某些人虽然正承担着一些责任,但却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他们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他们一发现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觉得自己应该紧紧地跟上去;他们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活着。他们由于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持一种

负责的态度。一个社会如果由这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那么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作者为什么认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一种根本的责任”?

(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说说怎样做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3)、第③段与第④段比较,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

(4)、根据要求,品析语言。

①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②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结合语境,理解划线短语的意思。)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墙外有一棵槐树,合抱那么粗。操场扩建时,施工队把它锯掉了。第二年,我和邻居家的院子里各拱出一堆槐树的嫩芽,肥肥的、壮壮的,没等盛夏到来,它们就已是一丛茂密的小灌木。 

一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掉它们中的一些。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寒暑往返。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槐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隔墙可见。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们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桌和四只小石凳,夏日的阳光烤着大地,桌子和小凳上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丈夫不明白什么意思。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木生长在大树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过一堆嫩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游宇明

      ①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三个字并列,其实“天”与“地”就是自然的“水土”。这“水土”给了我们生存的凭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天空、高山、河流、原野,我们从何处获的光雨、木料、饮水、粮食,人怎么去生活?这“水土”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天空被雾霾笼罩,如果我们的高山从地底被掏空,如果我们的河流是被各种废水污染,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荒芜,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乖戾,人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是诚信;第二是善良;第三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能。

      ⑤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必须与社会的其他人成员联系。成员间的诚信是构建社会大厦的黏合剂,没有了它,社会就会瓦解,大厦就会坍塌。有了它,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我们做生意不忧虑被敲诈,上医院不会收到“大处方”,社会各种矛盾会大量减少,社会就变得和谐,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人们就会被养育成大写的人。

      ⑥任何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作恶之人,但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这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得到救助的人会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日后就能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善良养成了,我们的言行也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⑦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想做的事最终做成。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一方面固然依赖个体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依赖社会给予必要的帮助,换句话就是,一个人有了某种才华,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使他可以及时展示自己。社会这样做了,人们的上进心才会被激发,我们的社会才有了持久前行的推力。

      ⑧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个体力量,二是社会力量。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社会有足够的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才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女儿喜欢上了枫叶,要集两片熟透了的枫叶,说要鉴赏枫叶上的秋意,写一写秋天的意趣。

       她喜欢读些很欢快的文字,写些稚嫩的小文,老师因鼓励的需要评她为写作能手,因而她也对观察很是热心。一次学校评选写作之星,她很在意,做了许多准备。可是,评选的时候,老师连续点了十一个小朋友名还没有点到她,她有点失望,心想也许榜上无名了。到最后,老师才说,她的作文,立意新,选材新,句子写得很美,被评为特等奖,她是最耀眼的写作之星。她自然是很得意了。回家后对我说:“我说有我,肯定有我,等一会儿一定点我的名字;等了一会儿,郦老师果然点到了我的名字。”脸上还带着自豪的神情。我应付着,嘴里有一句没一句说着好好好。这回要集枫叶,那我只好答应了。

       我们就去公园捡拾枫叶。

       进了公园,远远的就望见那醉人的红,像醇厚葡萄酒的浓浓的红,比旁边的白桦的金黄,多了一份沉静与收敛。

       她很兴奋,跑到枫树下,要捡拾心仪的枫叶。在树下转了两圈,回头对我说:“爸爸,阿姨扫得太干净了,一片好看的枫叶也没有剩下”。我到树下看看,还真没有有中意的枫叶。我说,那你就摇晃一下树干不就有树叶落下吗?

       “那还是我要的枫叶吗?”,是的,那不是她要的枫叶。她很认真。

       那就等一等,深秋的早晨总有一片枫叶飘下来。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十分钟过去了,竟然没有一片落下来。十分钟的等待,竟然让我感觉到了漫长,有了些不耐烦。

       “月儿,我们走吧,爸爸还有事呢。”我说。因为还要上班,不能再等了。

       “唉!好吧。”她很失望,少了来时的欢蹦乱跳,不情愿的一步一回头地往回走。

       就在我们刚刚走了二十几米的样子的时候,突然一阵秋风吹来,那棵枫树便向我们欢快地摇头招手,枫叶乘着凉爽秋风飘然而下,轻盈而不失沉静,炫丽中又有质朴。

       “要是再等一等就好了,一定会有漂亮的枫叶。”女儿说。

       “要是再等一等就好了”。

       这句话从稚嫩的孩子口里说出,让我很意外,她还是一个对外面一切有无限兴趣的孩子。它让我思忖良久。是啊,许多事之所以不完美,有缺憾,不就是缺“等一等”吗?

       在这个时代,我们因为迷茫,不知道耐心等待会得到属于自己的枫叶;我们因为有太多的欲望而浮躁,而不愿等待属于自己的那片枫叶;我们有太多的“其他的事”要去办,而错过那片将要落下的枫叶。

       女儿又回到了原来的她,手里拿着那两片红红的枫叶,依然是欢蹦乱跳。那是两片经历过夏天的烈日,秋天的风霜的枫叶。望着女儿那张心满意足小脸,我想,孩子!在等待中成长吧,你一定会拥有一片最红的枫叶。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动物为什么不锻炼

    ①一个人报名参加3个月后举行的体育比赛,这3个月里他会做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一只候鸟3个月后必须迁徙到南方过冬,这段时间它在做什么呢?答案是:不停地吃。

    ②所有野生动物要想在自然界生存下去,都需要极佳的体能,但我们很少看到动物会有意识地锻炼身体,为体能做储备,候鸟就是一个好例子。大部分候鸟迁徙时都要不间断地飞行成千上万公里,其难度绝不亚于一场马拉松,但没人见过候鸟会在出发前先锻炼一下,它们就知道不停地吃,似乎只要储备足够多的能量就行了。

    ③为什么动物不需要锻炼呢?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问过,但直到最近才有科学家试图去寻找答案。研究发现,冬眠之所以不会让熊的肌肉萎缩,是因为熊的血液里存在某种因子,能够让肌肉细胞维持健康。曾经有人把小鼠的肌肉组织浸泡在熊血之中,发现如果是在夏天采的血,那么小鼠的肌肉会持续萎缩,但如果采的是冬眠中的熊的血,肌肉的萎缩速度会减缓40%。这个结果说明,冬眠中的熊会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对肌肉有保护作用。

    ④迁徙的鸟类之所以不需要锻炼,似乎也和基因有关。加拿大一位科学家曾研究过一种名叫黄腰林莺的北美候鸟,他发现,只要通过人为控制光照和温度的办法模仿季节变换,这种鸟的肌肉细胞内就立刻会有上百个基因发生变化,为即将到来的长途跋涉做好准备。

    ⑤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大部分野生动物的生活模式是相当固定的。它们每天的每个时刻应该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这些动物干脆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无须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

    ⑥人类肌肉没有这种功能,因为我们的生活模式是不固定的。我们的肌肉需要时刻做好准备去应对不同的场景,没法按照某个固定模式去生长。

    ⑦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是无须担心肌肉萎缩的,我们的祖先几乎每天都要出门觅食,无论是捕猎还是采集,都需要不停地运动。一个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动的人是吃不到足够的食物的,这时他身体里的肌肉组织就会被当作食物储备消耗掉,帮助他渡过难关。

    ⑧现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变化,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整天坐办公室的人。他们的心跳和呼吸频率长时间维持原样,他们的肌肉根本得不到足够多的刺激,这就导致他们的运动能力大幅度下降。这些人要想维持一定的运动能力,就必须人为地创造出某些场景,强迫自己动起来,这种场景被我们称为“锻炼身体”。

    ⑨换句话说,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让现代人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满足我们的动物本能,让我们这些靠脑子吃饭的人可以相对健康地活下去。

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24年春节期间,社交平台上诸如“有哪些表达祝福的词汇”“拜年时怎么说显得有新意”的帖子引发很多关注。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词穷”了。

“词穷”并非意味着日常词汇量的减少,相反,原有的词汇量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加上创造出来的网络流行语,词汇量还在不断增长。但是,年轻一代对原有词汇的热悉度和掌握度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多样的网络化表达方式,图像、段子、表情包、流行语等是他们重要的语言工具,而在离开网络环境时,他们就会变得局促不安,“词穷”现象频现。

(改编自《没有思考何谈表达?警惕短视频语言破坏逻辑思维》)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社针对“词穷”现象,采访了一些年青人,他们的回答摘选如下。

A:“有时话就在嘴边,但不知道怎么说,发言时一度‘大脑空白’,有想法却难以完整地表达出来,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词汇,但磕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

B:“有一次汇报,我虽然认真作了准备,但连不成完整的句子,‘卡壳’了好几次”。这让我意识到,写和说完全是两回事,想要流利表达并不容易。

C:“我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原本会写的字突然想不起怎么写了,只能求助网络。工作上,偶尔要提交文稿,会让我感到比较吃力,经常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完成。

D:“近年来,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词汇量和句子结构变得越来越匮乏。一般都是微博、抖音、小红书上流行什么我就习惯说什么,或者干脆用表情包来代替文字。因为表情包更生动、快速,而且大家都这么用,也能跟朋友产生共鸣。可是有时候,当我需要进行正式发言时,就想不出来如何用相对正式的词语表达自己。”

(改编自《这些年轻人为何“词穷”》)

【材料三】

以下是中国青年报社对“词穷”现象产生原因所做的统计。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专家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郭万超说,“任何功能都存在‘用进废退’的情况,语言也不例外。如果不经常使用,语言能力就会下降。现在人们更多地依赖简化的网络语言,甚至在写文章时都不再用笔写字,阅读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阅读会导致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现下降”。

(改编自《中国半数年轻人苦于“词穷”》)

专家二:暨南大学郑焕钊认为,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社恐”,这让他们更倾向选择虚拟社交。在线上,网络“梗”及其他网络语言符号成为年轻人共同的社交语言,这是他们获得文化身份认同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对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表达方式造成了冲击,进一步影响了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从根源上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

“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基础。”“欲说却词穷”的文字失语问题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导致个体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粗糙化,也会对集体性的民族文化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网络语言符号圈层化带来的代际文化区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集体性文化的凝聚力。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