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4年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浅谈细读》,完成小题。

浅谈细读

杨葵

    ①一般来说,每个人的阅读都是速读和细读并存。从书的角度而言,有的完全经不起细读,比如很多畅销小说、随笔合集,粗翻翻还行,细读会发现“太水”了;而又有一些书,速读完全读不出好,简直是暴殄(tiǎn)天物。阅读的收效,与阅读速度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读得细一点,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特有的意趣。

    ②去年,买了一本新翻译的《方丈记•徒然草》,这本小书据说在日本家喻户晓,大致相当于中国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书做得很漂亮,拿到手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读得索然寡味,毫无被打动之感。这两天北京连日阴雨,窝在家里无意间挑了这本《方丈记•徒然草》细读,不想这一读完全不一样,突然就字字入心,欲罢不能。两次阅读感受如此不同,主要在于阅读速度。

    ③书读得太快,像旅人只顾赶路,无暇驻足欣赏沿途美景,而书中字里行间往往美景密布,无数细节动人心魄。比如《方丈记•徒然草》书中这样的段落﹣﹣“清早眺望往来冈屋的船只,感到自身如那船后白波,恰盗得满沙弥风情。傍晚桂风鸣叶,心驰浔阳江,效源都督琵琶行。”如速读,就是一堆华丽句子堆砌,必须细读才会读出其中的蕴意。白居易长诗《琵琶行》里写到“枫”,而日语里“枫”字发音同“桂”,所以文中会说“桂风鸣叶,心驰浔阳江”……如此丰盈至美,不细读如何领略?

    ④在今天这样以更高更快更强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作家写作面临的现实之一是,你费九牛二虎之力推敲文字,使其更精炼,但是读者没有那份耐心,他们反而会喜欢那些“水货”,因为那些废字废句,正好适合了一目十行的粗心。

    ⑤“速读”和“水货”就像一对黑白双煞,“速读”流行,“水货”才有市场,“水货”反过来又助长“速读”的流行。问题是,我们干吗要读得那么快?

(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4期,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

(2)、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水货”的意思。

(3)、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4)、同样是讲“读书”的道理,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忆大师之智 得幽默意趣

孙燕华

       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作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

       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jū,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

       ⑨“今天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炭疽嘛……”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梦痕

丰子恺

    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因为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做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甜甜的豆沙。大家围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挟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再用手法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子很是好看。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像个塌饼。笑语之声,充满一堂。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而在我,做孩子们的,在这种日子更有无上的欢乐;在准备做包子时,我得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做的时候,我只要吵闹一下子,母亲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新鲜的米粉和新鲜的豆沙,热热地做出来,味道就是很好的。

    为求自由,我不在那场上吃弄,拿了到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五哥哥者,后来我知道是我们店里的学徒,但在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我儿时的最亲爱的伴侣。后来我们争执起来,他逃我追,追到排门旁边,我跌了一跤,额骨磕在排门槛上,磕了眼睛大小的一个洞,便晕迷不省。等到有知觉的时候,我已被抱在母亲手里,外科郎中正在用布条向我的头上重重叠叠地包裹。

    讲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我的回想中印象最清楚的人物,莫如五哥哥。而五哥哥的种种可惊可喜的行状,与我的儿童时代的欢乐,也便跟了这回想而历历地浮出到眼前来。

    暮春的时候,他领我到田野去偷新蚕豆。把嫩的生吃了,而用老的来做“蚕豆水龙”。其做法,用煤头纸把老蚕豆荚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荚里的两粒豆就从下端滑出,再将荚的顶端稍稍剪去一点,使成一个小孔。然后把豆荚放在水里,待它装满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来,再以另一手的指用力压榨豆荚,一条细长的水带使从豆荚的顶端的小孔内射出。制法精巧的,射水可达一二丈之远。他又教我用洋蜡烛的油作种种的浇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镌刻种种的印版,大类现今的木版画。……诸如此类的玩意儿,亦复不胜枚举。

    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在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蓬勃的玩意儿。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地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只有这个疤,好像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选自《禅外阅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有删节)

雪夜读书是一种很美妙的事情,请你陪着申功晶一起夜读吧,并完成后面的任务。

雪夜读书滋味长

申功晶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似乎只说了一半,这大好的雪夜,没有书岂非落了俗套,更辜负了此番良辰美景。

⑵江南的雪,可遇而不可求。我记得小时候,同龄小伙伴们在雪地里追着闹着,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而素来体弱畏寒的我只能隔着玻璃望雪兴叹,唯一消遣时光的乐趣就是翻读闲书。可屋外不时传来的欢呼雀跃声搅得我意马心猿,为落个耳根清净,索性捧着书爬上老屋西北角一个无人涉足的小阁楼里去读。阁楼虽小,但旧式的雕花木窗漏风,我把家里所有藏书取出来,堆砌成一道道“书墙”,严严实实地堵满角角落落。阁楼里闲置着一张小木板床,母亲铺上一条厚厚的棉毯,这样我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趴着看、躺着念、坐着读。夜幕降临,拉上窗帘,一盏豆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有一份遗世独立的静谧祥和。

⑶三国时期,有人向学者董遇求教没时间读书怎么办?董遇提出了著名的“三余”勤读论:“冬天是一年剩下的时间,夜晚是白天剩下的时间,雨雪天是农事劳作剩下的时间。”综上所述,雪夜方是读书的最好时间,因为大雪封门的深夜,既不能骑驴踏雪探蜡梅,独坐围炉煮酒又略嫌清冷,那么,何不索性关起门窗,生个火炉,烹壶热茶,等待夜色吞噬了一切,冰雪凝固了整个世界,大地上的生灵都进入了梦乡,万籁俱寂。

⑷有些书,只有在这应景的雪夜读,方能品出个中滋味。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此刻屋外西北风凄厉呼啸而过,伴着窗外鹅毛大雪簌簌而落声,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在雪的烘托下,纸上的文字越发富有灵性。

记不清多少个雪夜,我和一盏豆灯、一壶热茶、一卷好书窝在阁楼内,沉浸于书中描绘的世界里,无端发笑、无故切齿、无声落泪……通过字里行间,与上古先贤会晤,书中的人儿跳出来,与我握手言欢。那一个个象形灵动的铅字仿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纸上跃然而出,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或横刀跃马血战沙场,或缠绵悱恻儿女情长,渐渐不分彼此,与之同忧、共乐、同悲、共喜。读得乏了,听着外面“簌簌”的落雪声和着屋内“沙沙”的翻书声,形成了一首曼妙悠远的协奏曲,回荡在天地间。

⑹我拉开窗帘,白皑皑、亮晃晃的屋顶刺得双眼生疼,才发现天已大亮,屋檐上积了约莫一寸来厚的雪。我看着窗外银装素裹的冰天雪地,不觉精神倍增,昨夜通宵达旦苦读的那点倦意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⑺都说瑞雪兆丰年,那一个个秉烛潜读的雪夜滋养着我的头脑,让我这个徜徉于文学殿堂门口的小草根登堂入室,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近年来,我写的文字比读的文字多,很少再静下心来读读长篇巨作,文友笑我:“忙着码字赚钱,浮躁了。”今年,家乡迎来了第一场雪,夜间,我拉上窗帘,断开网络,关闭手机,在书架上取出一本书,掸去扉页上的灰尘,天地间又恢复到了万籁俱寂,唯有“哗啦啦”的翻书声响点缀着雪夜的静谧。

⑻窗外,雪正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