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4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重要的是阅读力而非阅读率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日期间,有人对“你读了几本书”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阅读率明显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调查也有失偏颇,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多阅读已不再依靠纸质,而是在网上进行的。纸质阅读率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整体阅读率的下降,也不能代表人们就远离了读书,我们不能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国人不爱看书了,只能说明人们的阅读生活正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但是中国人的阅读的确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不管是纸质的阅读还是泡在网上的所谓“阅读”,所花的时间不少,但收获并不大,大多是一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说,阅读率可能并不低,但阅读力却在萎缩。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所谓阅读力,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很长时间以来,鲁迅著作一直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指明灯,但如今鲁迅的著作在中学教材里被削减,甚至成了很多青年学子的阅读障碍,这就反映了如今阅读力的下降,因为鲁迅著作恰恰是需要用心去读的,需要费点脑力才能读懂它。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已。能掌握一门实用的手艺,能考上名校,能找个工作,就是阅读的全部目的。因此,对如何从阅读中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嗤之以鼻。其实,培养一个会思考的脑袋,才是阅读的最重要目的。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微博为代表的“低智化”阅读方式的流行。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又能得到多少的思想升华?

       我以为,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而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阅读率而是阅读力,是怎么读和读什么!(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国人不爱看书了,这种想法过于片面。 B、中国人的阅读大多是一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 C、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还可以得到不少的思想升华。 D、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2)、文中提到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结合文中一些观点,你觉得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举一反三
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完成1-3题。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汩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即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善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选自肖群忠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到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火 腿
梁实秋
①从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陈腐的油腻涩味,也许是不善处理,把“滴油”一部分未加削裁就吃下去了,当然会吃得舌矫不能下,好像舌头要粘住上膛一样。有些北方人见了火腿就发怵,总觉得没有清酱肉爽口。后来许多北方人也能欣赏火腿,不过火腿究竟是南货,在北方不是顶流行的食物。有些的北方餐馆作菜配料,绝无使用火腿,永远是清酱肉。事实上,清酱肉也的确很好,我每次作江南游总是携带几方清酱肉,分馈亲友,无不赞美。只是清酱肉要输火腿特有的一段香。
  ②火腿的历史且不去谈他,也许是宋朝大破金兵的宗泽于无意中所发明。宗泽是义乌人,在金华之东。所以直到如今,凡火腿必曰金华火腿。东阳县亦在金华附近,《东阳县志》云:“熏蹄,俗谓火腿,其实烟熏,非火也。腌晒熏将如法者,果胜地常品,以所腌之盐必台盐,所熏之烟必松烟,气香烈而善入,制之及时如法,故久而弥旨。”火腿制作方法亦不必细究。总之手续及材料必定很考察。东阳上蒋村蒋氏一族大部分以制火腿为业,故“蒋腿”特为著名。金华本地常不能吃到好的火腿,上品均已行销各地。
  ③我在上海时,每经大马路,辄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钱,店员以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饭为无上妙品。至今思之犹有余香。
  ④一九二六年冬,某日吴梅先生宴东南大学同仁于南京万全,予亦叨陪。席间上清蒸火腿一色,盛以高边大瓷盘,取火腿最精部分,切成半寸见方高寸许之小块,二三十块矗立于盘中,纯由醇酿花雕蒸制熟透,味之鲜美无与伦比。先生微酡,击案高歌,盛会难忘,于今已有个世纪有余。
  ⑤抗战时,某日张道藩先生召饮于重庆之留春坞。留春坞是云南馆子。云南的食物产品,无论是萝卜或是白菜都异常硕大,猪腿亦不例外。故云腿通常均较金华火腿为壮观,脂多肉厚,虽香味稍逊,但是做叉烧火腿则特别出色。留春坞的叉烧火腿,大厚片烤熟夹面包,丰腴适口,较湖南馆子的密汁火腿似乎犹胜一筹。
  ⑥台湾气候太热,不适于制作火腿,但有不少人仿制,结果不是粗制滥制,便是腌晒不足急于发售,带有死尸味;幸而无尸臭,亦是一味死咸,与“家乡肉”无殊。逢年过节,常收到礼物,火腿是其中一色。即使可以食用,其中那大骨头很难剔除,运斤猛斫,可能砍得稀巴烂而骨尚未断,我一见火腿便觉束手无策,廉价出售不失为一办法,否则只好央由菁清持往熟识商店请求代为肢解。
  ⑦有人告诉我,整只火腿煮熟是有诀窍的。法以整只火腿浸泡水中三数日,每日换水一二次,然后刮磨表面油渍,然后凿子挖出其中的骨头(这层手续不易),然后用麻绳紧紧捆绑,下锅煮沸二十分钟,然后以微火煮两小时,然后再用大火煮沸,取出冷却,即可食用。像这样繁复的手续,我们哪得工夫?不如买现成的火腿吃(台北有两家上海店可以买到),如果买不到,干脆不吃。
  ⑧有一次得到一只真的金华火腿,瘦小坚硬,大概是收藏有年。菁清持往熟识商肆 , 老板奏刀,砉的一声,劈成两截。他怔住了。鼻孔翕张,好像是嗅到了异味,惊叫:“这是道地的金华火腿,数十年不闻此味矣!”他嗅了又嗅不忍释手,他要求把爪尖送给他,结果连蹄带爪都送给他了。他说回家去要好好炖一锅汤吃。
  ⑨美国的火腿,所谓ham,不是不好吃,是另一种东西。如果是现烤出来的大块火腿,表皮上烤出凤梨似的斜方格,趁热切大薄片而食之,亦颇可口,惟不可与金华火腿同日而语。“佛琴尼亚火腿”则又是一种货色,色香味均略近似金华火腿,去骨者尤佳,常居海外的游子,得此聊胜?
【注】①商肆:肆,铺子。商铺,商店。②砉(xū):皮骨相离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古人爱“海淘”

    ①大米、宝塔、中医……不少我们熟悉的“中国造”,估计许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都藏着外来基因,来自“海淘”。

    ②我们熟悉的小麦、牛、羊、马都源自西亚和中亚,被引进至少5000年。石榴原名叫“安石国的榴”,标明其伊朗基因。汉代,中国陆续引入首蓿、葡萄、芝麻、胡瓜等物种。菠菜和榨菜则是唐太宗时候从尼泊尔引入的。

③如果没有外国美食,我们的饭桌会单调许多;如果不曾引种外国植物,中国也养活不了数量庞大的人口。1593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番薯藤带回中国。几十年后,番薯成了中国又一种主粮。同为晚明时期,中国从菲律宾引进了多种源自美洲的作物,比如玉米、花生、南瓜等,使得中国人口翻番。

    ④金庸在以宋朝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多次写到人物食用花生、玉米的细节,出现知识性错误。可见,许多人对这些物种何时传入中国,知之不详。

    ⑤除了这些让我们先辈受益的外来物种,还有许多物种或物品属于“出口”转“内销”。

    ⑥水稻原产中国,但北宋从越南引进了耐旱的占城稻。1011年,宋真宗在宫里种植,并推广到全国。这种穗子长、不挑地的越南水稻很快成为中国的主粮,使宋朝出现了人口高峰和商业繁荣。

    ⑦造纸术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创造,但唐朝中期进贡来的日本纸有蚕茧的光泽,国人未见

    唐宋时高丽纸为贡品,时称“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另外,日本的泥金画漆,还有贝壳嵌漆器,也令漆器祖源的中国人爱不释手。

    ⑨元初,忽必烈征召了许多尼泊尔建筑工匠。其中,阿尼哥技艺精湛,1273年被任命为匠人总管,首都的寺观(如北京的白塔寺)多出其手。同受忽必烈重用的,还有阿拉伯人也黑迭儿父子,他们建造了元大都的城墙。忽必烈还命阿拉伯人管星象和医疗,皇家医院全用阿拉伯医生。明初,朱棣从交趾网络人才16000名,建筑师阮安是最有名的一位。紫禁城的前三殿后三殿,就是阮安主持监造的,北京的明代内城墙也是他的手笔。

    ⑩茫茫人海里,没有人是孤岛。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孤立地存在。与亚洲邻国的各种交流,是中国古代文明强大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交流将会更加多元和深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①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②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香带在了身上。

    ③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④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⑤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

    ⑥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

    ⑦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⑧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空巢

江岸

    ①老伴偏瘫的那八年,是刘老汉一生中最忙碌的八年,也是最充实的八年。以前,他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他是行政机关的中层干部,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夫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他的生活打理得滴水不漏。冥冥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掌握着他们夫妇之间家庭劳动的平衡。从青龙街中学退休不足半年,老伴突发脑溢血,虽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但老伴的余生就只能在床上轮椅上度过了。刘老汉从医院回到家里,开始操持家务。家务劳动的琐碎和日复一日的单调令他对老伴忽然敬重起来。老伴为他整整服务了四十年啊!怀着这种感恩的思想,这一回报就是八年。八年来,刘老汉是一颗轨迹稳固的行星,围绕卧床的妻子这颗恒星,运转得有条不紊。正当他慢慢适应这种生活节奏的时候,老伴却抛下他,一个人在半夜里悄悄走了。

    ②虽然老伴走得安详,刘老汉还是沉湎于追悔和痛惜之中不能自拔。老伴停丧三天,他在灵棚里守了三天,实在坐不住了,他就和衣靠在椅背上迷瞪一会儿。从来好说好商量的老头突然换了一副铁石心肠,谁都劝不走他。

    ③老伴离去了,他的心头留下一段巨大空白,这是一段无法填补的空白。他谢绝人们的好意,不找后老伴,也不要保姆,陪着老伴放大了的遗像过下去。

    ④一天,刘老汉在陽台上安置了一个木头笼子,从街上买回四只洁白的鸽子。从此,刘老汉的生活有了转机。他每天要到菜市场为鸽子买食,买回来,还要加工。他用清水淘净小米,拌上细小的萝卜丁和撕碎的菜叶,精心喂养他的鸽子。

    ⑤刘老汉给鸽子都起了名字。一只叫做小雨,一只叫做小雪,一只叫做小雷,还有一只似乎没有名字,他直接喊它鸽,有时也喊鸽鸽。

    ⑥刘老汉用托盘端来鸽食,一边往笼子里放,一边说,开饭了,鸽,喊它们几个吃饭,小雪,吃饭,小雨小雷吃饭。

    ⑦几只鸽子挤过来啄食,刘老汉就在一边守望着。

    ⑧小雷个小,被小雨和小雪挡在后面,只能吃它们嘴角漏出来的剩食。刘老汉就骂,妈的,都欺负俺小雷。说着,刘老汉探手将小雷抓起来,放在托盘上。小雷一下子占据了最有利的地势。

    ⑨呵呵,你们不让俺小雷吃,俺偏要让它上饭桌。刘老汉笑着说。

    ⑩喂养了一段时间,刘老汉决定放飞鸽子。清晨,刘老汉打开鸽笼,鸽子次第飞走了,消失在刘老汉的视线里。这时,刘老汉有些后悔了。万一它们向往自由不再回来了呢?万一它们遭遇猎枪和鹰爪了呢?

    ⑪刘老汉提心吊胆过了一天,茶不思,饭不想,枯坐陽台,守着鸽笼。刘老汉一会儿仰望天空,一会儿看看鸽笼。笼里鸽子脱落的羽毛、零星的粪便、干掉的碎菜叶,都让刘老汉觉得亲切。

    ⑫傍晚,刘老汉早早地拌好鸽食,放在陽台边沿。鸽子是往西边飞去的,肯定还会从西边飞回来。太陽像只饱满的橙黄色气球,耀眼地悬挂在西边楼顶上。刘老汉往西边楼顶上看去,看见了一些金黄色的小点点。肯定是鸽子披着晚霞回来啦!刘老汉陡然激动起来。可是,过了好一会儿,小点点并没有越变越大,而是越变越多。原来是太陽照花了刘老汉的眼睛。刘老汉沮丧地低下头。

    ⑬天擦黑的光景,西边楼顶上黑乎乎一片,啥也看不清了。刘老汉正坐立不安呢,忽然听见羽翅划动空气的声音和咕咕的叫一声。刘老汉回过头来,看到小雨落在托盘边,欢快地啄食。接着,鸽和小雪也回来了。这几个家伙,和老子捉迷藏啊,老子看着西边,你们偏偏从东边飞回来。

    ⑭刘老汉刚想笑,心里陡然一沉。小雷这小东西还没回来呢。刘老汉引颈瞅瞅东边,又看看西边,始终不见小雷的身影。

    ⑮刘老汉发火了。刘老汉指着三只进食的鸽子,恶狠狠地骂,你们太自私了,都不会等等俺小雷?

    ⑯刘老汉正骂着,一团黑影从天而降,落在托盘里。

    ⑰刘老汉的眼泪哗地一声落了满腮。

    ⑱后来的日子,刘老汉就放心了。鸽子每天清晨匆忙飞去,傍晚都平安归来。特别是小雷,经历无数风雨磨炼,已经成长为一只健壮的鸽子,它再也不会落在大家后面了。

    ⑲不知从哪天起,邻居们没有听见刘老汉的鸽子归巢的声音,也没有看见刘老汉出来买鸽食。人们破门而入,发现刘老汉死在床上,房间里已经有了异味。陽台上的鸽笼大开着,是一个空巢。

    ⑳刘老汉的床头上,有一张破旧的稿纸,写着两行潦草的字,是刘老汉的笔迹:

    ㉑鸽,你走了,他们总也不回来。我想他们。

    ㉒小雨,小雪,小雷,你们回来呀!

    ㉓邻居们知道,小雨和小雷是刘老汉大儿子和小儿子的名字,小雪是刘老汉女儿的名字。他们都不在小城,都在大城市工作。至于鸽,老邻居都知道是谁。他死去的老伴就叫做王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