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岳阳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本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用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商业大片、娱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等。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改做的事情的专注,就已经很困难了。

    拿网络游戏来说吧,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而成的。目的是什么呢?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吸引你的注意力并消磨你的时间。

    可以说,一切娱乐产品背后的庞大团队,考虑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手段来减小你触及它们时的心理阻力,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

(文本2)

    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当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时,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文本3)

    当我能够在画画中其乐陶陶时,我的生活变得令人着迷。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鲜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暗处和阳光下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在每一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

    在美术馆,我会用一种剖析的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幅艺术杰作,我常常看见阻碍过我的难点,被一个个绘画大师如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在不精疲力竭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比绘画更使人全神贯注了。我的日子因专注于这一目标而使每一个空闲都很充实。我感到心满意足。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福利。

(节选自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

(1)、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阐述大众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 B、呼吁大众不要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C、呼吁大众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磨砺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D、表现丘吉尔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
(2)、根据文本信息,比较“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愉悦感”和“丘吉尔的愉悦感”有什么不同?
(3)、根据(文本1)(文本2),预测一下,大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失去什么能力?
(4)、军军想将上面三则文本作为素材,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请帮他补充完成下列写作提纲。

(5)、这组文本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故乡红叶

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红叶的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但忙碌的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它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赶那么远的路,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蓦地就生出一丝羞耻。我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耍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都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阅读理解。

痛苦的妙处

崔福星

     ①人为追求幸福而生,但必须伴随痛苦而活。人躲不开痛苦,人的成长需要痛苦。

     ②人为何躲不开痛苦呢?

     ③我们素来有一极深误解,以为地位高、经济条件好者无痛苦。其实不然。第一因为他们亦有欲望。欲望无止境。欲望不能实现就痛苦。条件再好者亦有比上不足之问题,地位再高亦会有“中间感”。人是一级羡慕一级。故地位高者亦不满足。温饱线以下物质决定幸福,温饱线以上精神决定幸福。穷人与富人均痛苦,只不过痛苦原因有所不同。其实人的条件好到可以为所欲为时弊端亦很大。“皇上不长寿”现象生动地诠释了此点。因为没有外在约束时,人会被自身弱点所击败。第二因为痛苦是多样化的,有的痛苦穷人和富人都会遇到。如疾病、天灾人祸、感情伤害等等。

      ④人的成长为什么需要痛苦呢?

      ⑤痛苦能帮助人克服缺点。人均有诸多与生俱来的顽固性缺点和毛病,如自私、馋懒、骄狂、虚荣、好色等等。正常情况下人战胜不了自我,只有在困难挑战面前,由于巨大外在压力作用人才能克服自身缺点,并逐渐成熟起来。故古人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控制不住嘴,但痛风能帮我们控制住。痛风管住我们的嘴后,就不得糖尿病、心脑血管等要命病。故有“小病养人”之说,小病是大病的“保险丝”。

⑥痛苦帮助人思考问题。“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跌个跟头捡个明白”等等,说的都是人吃了亏才得到了教训,才有了经验,才明白 了道理,才聪明起来。所以,痛苦是老师,它让我们思考问题,让我们了解事物,了解社会规则,了解人性。让我们逐渐学会话咋说、事咋办、人咋处等等。这样人在反复的实践锻炼中逐渐成熟。故古人讲“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⑦痛苦能磨炼人的意志。人生会遭遇各种痛苦,如贫穷、劳苦、羞辱、病痛、挫折等等。人是摊上啥受啥。痛苦会以强制性方式让我们学会忍受和适应,从而增强了韧性和抗挫折、抗打击能力,从而具有了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这是人立世之根。有担当之硬汉必须在社会大风大浪和人生痛苦与磨难中炼成。总生活在顺境中的人是温室花朵,一经暴风骤雨必被淘汰。

      ⑧痛苦是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人具有很强的奴性,没有外在压力,在无忧无虑、优裕生活环境中的人通常难以自觉奋斗。只有经过痛苦的刺激人才能 立志改变自己命运,以远离痛苦。所有理想、志向均孕育于痛苦之土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是此意。“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痛苦对人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痛苦是人生必修课。正因如此,才产生了“挫折教育”这一概念。

      ⑨在人一生中,任何人都存在痛苦,客观上人也需要痛苦之调教。痛苦有价值,痛苦是资源。只要我们认知正确,只要在我们身心承受力许可范围内,痛苦会帮助我们成功并快乐。但遭遇痛苦有早晚之别。窃以为早受痛苦早受益。因早受痛苦早立志,尽早改变命运。因生命之有限,迟来痛苦可能立志嫌晚,墙头上睡觉——— 翻不了身。所以理想人生是早痛苦早奋斗,苦而后甜。最是不幸甜而后苦。

                                                                                                                                                    (摘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3年第7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独立宣言(龙应台)
安德烈:
       你昨天的话是这么说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安德烈,那一刻就是儿子在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我没办法应付这局面,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反正趴着躺着都会被击倒。
       你根本不知道大多数的亚洲母亲是怎么对待她们的儿女的。你记不得你香港的数学家教?他是博士生了,谈妥要来上班之前,还要打电话回北京问他父母同不同意他做家教。你记不得大三的小瑞?她到台北和朋友晚餐,结束之后还打电话问她妈准不准许她搭计程车回家,结果电话里妈妈说计程车危险,她必须搭公交车。你记不记得大二的阿芬?拿着暑期创意营的选课单,说伤脑筋,不知道她妈会不会同意她选她真正想要的课程。
       这些,都是典型的镜头,我不是这样的母亲。
       但是同时,我也看见二十一岁的女儿跟母亲手挽着手亲密地逛街,看见十八岁的儿子很“乖”地坐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访友,跟母亲有说有笑。
       老实说,安德烈,我好羡慕啊。我也觉得,刚成年的人跟母亲太亲近,太“乖”,恐怕代表着他本身的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我渴望和你们保持儿时的亲密,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幻想。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典型的亚洲母亲了,而且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力普给我的“课”。
       十六岁的菲力普曾经说:“妈,我觉得,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份。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分,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菲力普做这归纳的时候,安德烈,我这有名的社会观察家,真的傻了。
       菲力普给我另一次“震撼课”,是在垦丁。我们一大帮人坐在凉风习习的海岸咖啡座看海。过了一阵子,我想去洗手间,起身时问菲力普:“要不要上厕所?”你老弟从一本英文杂志里抬眼看我,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吗?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你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我们之间的矛盾,安德烈,我想不仅只是两代之间的,更多的,可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
       我常常觉得你们兄弟俩在和我做智力对决,价值拔河。譬如你的中文家教老师来到家中,我看见你直接就坐下来准备上课;我把你叫到一旁跟你说,“安德烈,虽然你的家教只比你大几岁,你还是要有一定的礼节:给他奉上一杯茶水,请他先坐。他离开时,要送客送到电梯口。“你显然觉得太多礼,但你还是做了
       我也记得,譬如住在隔壁的好朋友陈婉莹教授来到家中,你看她进来,对她说了声“嗨”,还是坐在椅子上读报。我说,“不行,再熟她都还是你的教授,在中国的礼仪里,你要站起来。”你也接受了。
       我们之间,有很多价值的交流,更何况,德国的传统礼节不见得比中国的少,欧洲社会对亲子关系的重视,不见得比亚洲人轻,对吧?
       可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还是让我难以消化,隔了一夜还觉得郁结在心中。
       你和菲力普到上海来做暑期实习,我一个做母亲的快乐想像:母子三人共处一室,在上海生活一个月,多幸福。让我来引导你们认识中国大陆,多愉快。你说,“我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为何又要和妈住一起?而且,难道以后我到某一个城市去工作了,做妈的都要跟着吗?”十八岁的菲力普,刚从德国降落,天真的眼睛长在一百八十四公分的身躯上,认真地说,“我不要你牵着我的手去认识中国大陆──因为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安排得好好的,但是真正的世界哪里能这样。我要自己去发现中国。”
       我听见自己可怜巴巴的声音说,“难道,连一个周末都不肯跟我去玩?青岛?苏州?杭州?”你们眼睛都不眨一下,异口同声说,“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安德烈,我在面对你们的“欧洲价值”,心里觉得彻底的失落:可是,转念想想,你们俩,是否也努力在抵抗你们母亲身上的某些“亚洲价值”而觉得“有点累”呢?
       昨晚,我一个人去散步。月亮黄澄澄的,很浓;梧桐的阔叶,很美。我足足走了一个小时,然后,叫车到你俩的住处,看见你们自己洗好的衣服袜子凌乱地散在沙发上。我想,“不行,我也不能帮你们清理家里。”在沉沉的夜色里,菲力普送我到大马路上搭车。他忍受我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大踏步走到马路的对岸。
       注释:安德烈,龙应台长子,生于台湾,八个月大时随母移居欧洲,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他,返回台湾,母子年龄相差三十岁,且存在中西文化差异,为了重新认识成年的安德烈,龙应台用书信与他交流,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这些信后来汇集成书信体散文集《亲爱的安德烈》。
阅读《冰窗花》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 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 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 ,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村听风

梁永刚

    ①在乡间行走,踟蹰的脚步,一次次被风指引。恰好,穿村而过。

    ②风过村庄,泥土、老井、草木与池塘,一切寻常的乡村事物,便多了几分灵动和诗意。四合的暮云,张开臂膀将村庄拥入怀中,于是,一天又接近了尾声。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诱人的饭香。一道残阳,把最后的光束照射在村后浓黛的山顶,金色遍地。被晚风轻抚的炊烟,远远看去,像极了一幅遒劲有力的“狂草”,虚实搭配,韵味无穷。

    ③在乡村,农人熟稔风的秉性,风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农人能听到,也能看到。在打麦场上,等风扬场是常有的事儿。焦急等待中,忽见一人指着杨树梢兴奋地喊:“树梢动了,开始干活。”树梢是风与农人对话的一种方式,万物有灵,树比人更敏感,更懂风的心思。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

    ④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黄昏时分,通往村庄的小道上,脚步声一阵紧似一阵,被田野拥抱过、与庄稼亲吻过、让溪水洗涤过的风,携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母亲唤儿吃饭的声音,开始萦绕在村庄上空,轻盈细碎的风,便跟在孩子们的身后,悄悄地帮他们掸掉衣衫上的尘土和草屑,拂去脸上的汗珠和泥水。风也有顽皮的一面,看到戴着草帽的农人在田间锄草,也会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百无聊赖的时候,风一次次去农人家中串门,如故人般无拘无束。看见院落里落叶遍地,风便将其归拢成一堆;看见家中无人院门却敞开着,风用力一推,门“啪”的一声合住了。

    ⑤待到夜色沉沉,月色溶溶,劳累了一天的村庄酣然睡去,风也在万籁俱寂中,变得蹑手蹑脚,唯恐惊扰了一村庄的月光。无人陪伴,风也开始有些疲倦了,眼神迷离地打量着每一户人家、每一座房子。斑驳的树影,朦胧的月色,让眼前的一切看上去影影绰绰,如一幅写意画。偶有农人晚归,窄窄小巷中,便会传出零星的犬吠。风伸个懒腰,打个哈欠,一抬手将这声响拉得老长。犬吠和风声,这对配合默契的搭档,忠诚地守护着静谧的村庄。

    ⑥农人们常说,庄户人家缺啥也不能缺风,要是没了风,日子就寡淡无味。风是农家院落的命脉,也是万物生长的养料。老家一带,乡村民居有一个显著的特色——比邻而建的两处房屋之间,会留有一尺左右的间隙,人们称之为“风道”,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风留的过道。窄窄风道,人侧着身子也过不去,风却可以于其间自由穿行。

    ⑦在城市小区里,负责园林绿化的物业人员,曾经煞费苦心地在楼间的狭窄空地上种下树木,施肥、浇水、打药,几年过去了,成活的寥寥无几。一次,父亲进城。送父亲走时路过那片冷清的空地,我问父亲:为什么这块地树木栽种不活,是土质问题,还是缺少什么肥料?父亲背着手来回转悠了一圈,回答道:啥也不缺,就是缺风。的确,在高楼的层层包裹下,能有这么一小片泥土已属难得,密不透风的空间里,哪儿还有风的穿插立足之地呀!一株得风的树木,就像被母亲充盈乳汁喂养的婴儿,不愁长不大。春风来了摇一摇,夏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草木的根系就往土里钻一点儿,钻来钻去,一株草木就在风中长出了尊严,挺起了胸膛。

    ⑧一株草可以是故乡,一粒麦可以是故乡,一抔黄土也可以是故乡,哪怕是飘过村庄上空的一缕风,都沾满了故乡的味道。在游子的心里,风是故乡最生动的意象,也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当浪迹天涯的游子经历了舟车劳顿,终于站在故乡的村口时,第一个上前迎接的便是风。荣耀也好,落魄也罢,风不在乎,也不计较,用古老淳朴的厚道和热情,帮每位归乡的人拂去满脸的风尘与心底的忧伤。

    ⑨归乡者无须言语,心有灵犀的风便会带你走街串巷,找寻一度失落的记忆和久违的亲人。其实,风一年四季都在村口等着远行的人呢,它的心里明镜一般,从村庄走出去的人,有一天累了、烦了,就会被村庄拉回来。风,比人更了解自己的村庄。

    ⑩乡村听风,一遍遍默念着故乡的恩泽与深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