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台营学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从情感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2)、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阅读《祈求》,回答后面小题。

祈求

林敬钧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我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长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的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到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只是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奔驰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的眼镜

莫言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办文学系,徐怀中老师是首任主任,我是首届学员。他确定的教学方针以及他为这届学员所做的一切,却让我们一直牢记在心。今年三月初,在文学系的讲座上,我忆起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给我们讲课的事,虽寥寥数语,但引发了怀中老师的很大感慨,于是,我就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往事,以防遗忘。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徐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记得在下课前他还特意说:我读过你们的小说,发现你们都把“寒”毛写成了“汗”毛,当然这不能说你们错,但这样写不规范,接下来他引经据典地讲了古典文学中此字都写作“寒”,最后他说,我讲了这么多课,估计你们很快就忘了,但这个“寒”字请你们记住。

       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呢?是让我们知道他寒心了吗?还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

       其实,我从吴先生的课堂里,还是受益多多的。他给我们讲庄子的《秋水》和《马蹄》,我心中颇多合鸣,听着他绘声绘色的讲演,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故乡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野马奔驰的情景,还有河堤决口、秋水泛滥的情景。后来,我索性以《马蹄》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以《秋水》为名写了一篇小说。《马蹄》发表在1985年的《解放军文艺》 上,《秋水》发表在1985年的《莽原》上,这都是听了吴先生的课之后几个月的事儿。

       这两篇作品对我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蹄》表达了我的散文观,发表后颇受好评,还获得了当年的“解放军文艺”奖。《秋水》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名称,从此,这个“高密东北乡”就成了我的专属文学领地。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我是在《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中第一次写下了“高密东北乡”这几个字,在国内外都这样讲,后来,我大哥与高密的几位研究者纠正了我。《秋水》写了在一座被洪水围困的小土山上发生的故事,“我爷爷”“我奶奶”这两个“高密东北乡”的重要人物出现了,土匪出现了,侠女也出现了,梦幻出现了,仇杀也出现了。应该说,《秋水》 是“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篇章,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我当时也许想到了据说黑格尔讲第一课时,台下只有一个学生,他依然讲得慷慨激昂的事,而我们有五个人,吴先生应该满足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哐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过年你还放爆竹吗

    临近春节,对于是否燃放烟花爆竹,不少人感到纠结:不放吧,少点“年味儿”放吧,又担心多少对空气质量有些影响。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一传统习俗?烟花爆竹燃放能否更绿色环保?

据专家介绍,烟花爆竹在燃放时,会释放出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也会释放出钾、钡、锶等元素以及砷、铅、镁等重金属。在环境容量较大的农村地区,其影响可能并不算大,但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其影响不可忽视。在春节期间,有些城市的PM2.5浓度会提高几倍、几十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短时“爆表”情况。

    为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不少地方强化了限放、禁放、限售措施。正在开展“铁腕治霾行动”的北京,规定五环路以内的地区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地区。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一,正月初二至十五每日的7时至24时,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其他时间不得燃放。

    近年来,各地不断出台各种限放和限售措施,烟花爆竹的燃放量在减少,不少地方的居民概叹“年味淡了”!国内烟花爆竹的销售量总体上也在逐年下滑。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烟花爆竹的出口量持续增长,但国内市场一直在萎缩。,提到“限放”“限售”,北京市朝阳区零售商小许感叹不已,过去,每年春节能赚个十万八万的,近几年来,放炮的人一年比一年少,收入也一年不如一年。

    出于环保的考虑,不少人选择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或用电子鞭炮等其他方式来庆祝新年。这样既有放炮的动静又达到了环保的要求,不会对环境造成实质性的大污染,喜庆且有年味。

    推广采用低硫新型材料的环保型烟花爆竹,也是减少污染的重要举措。但据一些零售商介绍,环保型烟花爆竹虽然提高了色彩饱和度和亮度等,但在整体效果方面,与传统烟花爆竹仍有差距,价格也略贵一些,销售的情况并不算太理想。专家认为,推广环保型烟花爆竹,还需要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公众认识,不能光看燃放效果,忘了环保和安全因素,同时,政府可以考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研发生产“叫好又叫座”的环保型烟花爆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永远的朋友

【印度】阿迪提•达斯•鲍米克

罗兹•玛丽讲课生动,同学们不止喜欢而且殷切期待她的课。周一她要讲古巴比伦一首诗歌中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之间的友谊。

她开始讲解作品的主要思想时,有人举起手来。“老师,您觉得世上真有诚挚的友情吗?”

ㅤㅤ这个问题让她一怔。这意味着她不得不讲一个故事,一段在她心中埋藏已久的往事。

她朝窗外望了片刻,然后又扭头看着同学们殷切的眼神。接着轻柔地说:“孩子们,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

当年我在南美洲玻利维亚教学。

一天,有一家人搬到镇上,这家有个儿子叫约翰,七岁上下。这孩子很粗鲁,没礼貌。他来的第一天就打破了教室的窗户玻璃。他打架,撕破别人的衬衣,推搡别人,打碎物品。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周,恶行没有一丝改变。

我们去家访,但他的父母好像忙得很,丝毫不理会我们的要求,这让我觉得应该归因于父母关爱的缺失。

我让他坐在班里最优秀的男孩身旁。

他们坐到一起的第一天,约翰就把马丁餐盒的午餐吃了个精光。他过去也常常那样做,当别人为此恼怒或者哭泣时,他会格外开心。但是马丁却微笑着说:“我可以吃你的吗?我饿了。”他吃了一惊。约翰就像被这令人愉悦的请求摄去了魂魄一样 , 他打开饭盒,递给了马丁。

第二天, 约翰撕破了马丁的一页书,他相信马丁一定会大喊大叫,跟他干上一仗。但是马丁仅仅是去找老师要胶带把书粘了起来,并没有说一句难听的话。约翰再次目瞪口呆。

约翰对马丁的温和的性情失去了耐心,他用各种办法来激怒马丁。一个月后,约翰停止了胡闹,问马丁: “你哪儿来的这么大的耐心,你为什么不反击呢?”

马丁笑着对约翰说:“我不跟朋友打架。如果我知道自己能把东西修好,有其他办法解决问题,为什么要伤害别人呢?我妈常说,如果你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就会遭到双倍的报应。”

马丁的话对约翰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他静静地注视着马丁。马丁问:“告诉我,约翰,为什么你总是损坏他人的物品?你把他们变成了自己的敌人而非朋友。”

这个问题直刺约翰的内心。他羞愧至极,眼里第一次涌出了泪水。他用双手捂住脸,然后用一种低沉压抑的嗓音说:“爸妈从来不曾关注我,他们从不跟我打招呼,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我有个如影随形的保姆,但我想跟爸妈在一起。有一回我打破了家里一个昂贵的雕像,爸爸终于站到了我面前。他训了我。可是,我很高兴,因为他至少离我近了一些。又有一天我弄坏了家里的电视,妈妈狠狠地抽了我耳光,可是至少,她接触到了我。我想只要我做了坏事,我就能有时间跟爸妈在一起。只要破坏东西就能吸引注意,那我最好就那样做。马丁,你不了解没人理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泪水沿着他的面颊流了下来。

马丁觉得很抱歉。“好了,约翰,你能向我保证一件事吗?”马丁热切地问。

“什么事?”约翰捂着脸问。

“如果我一生都和你在一起,不论艰难还是顺利,不论你是否需要我,如果我保证能给你十分的关注,你会停止胡闹吗?我可以保证我会随时支持你。”马丁紧紧握着约翰的手说。 “会,我会停止我所有的恶劣行为。”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擦擦眼泪,拥抱了马丁。

第二天,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约翰走到全班同学面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道歉,并向大家许诺,说他将会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好朋友。他向我走过来,感谢我让他坐在了马丁的旁边,我感到十分欣慰。几年过去了,他们的友谊越来越牢固。从学习到篮球,马丁方方面面都帮约翰,而约翰也确实需要他的帮助。

时光荏苒,我很高兴地看到他们的友谊在不断加深。马丁总是护着约翰,使他免遭一切可能存在的威胁。但不知怎么地,在内心深处,我总觉得约翰不像马丁那样无私,他的心底仍然隐藏着羡慕或嫉妒的情绪。

一年冬天,上午10点钟,学校的楼房开始剧烈抖动起来,是强震。鉴于高年级学生有能力照顾自己,我们就先把低年级的孩子拖出教室。

地震不时袭来。当我们到达三楼时,我看见了约翰,他趴在地上,靠柱子支撑住自己,伸手去拉谁上来。让我吃惊的是,居然是马丁悬在下面。约翰呜咽起来,抽抽搭搭地说:“如果我今天松开你的手,我将无法活完余生。是你教给了我生而为人的感情,教给了我爱与被爱。你在我生命的每一刻都给予我支持,不论那时是悲伤还是欢乐,所以你现在怎么能指望我逃跑,把你扔在这样的绝境里不管不顾?而且你向我保证过要今生和我在一起,我不会让你违背诺言,我的朋友。”

听他们这样说着,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先前对约翰的看法完全错误。地震再次袭来。等我们站稳脚跟,从边墙上方看过去,他们俩都坠落在地,头枕在血泊里,手却还紧紧握在一起。他们信守了诺言,直到最后都没有离开彼此,即使在他们坠落于坚硬地面的那一刻。

罗兹的眼角蓄满了泪水,仿佛又重新见到了那场灾难。没再多说一句话,她离开了教室。

(选自《译林》2019年1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