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2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感恩母亲节,回首略谈孝文化

叶小文

    ①明天母亲节,给母亲献一束什么花?外国人是康乃馨,国人则往往是萱草花,又名忘忧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慈母爱,不妨回首略谈孝文化。

    ②不可否认,孝文化一度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浸染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

    ③不必讳言,封建孝道将千年文明古国桎梏得万马齐喑。鲁迅说,封建礼教只剩下“吃人”的狰狞面目。

    ④孝文化精华与糟粕混杂,应对其有扬有弃,革除传统孝道中“三纲五常”的封建杂质和“埋儿奉母”的愚昧成分,找回其有助于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的根本意义。

    ⑤何为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如果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

    ⑥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话题,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释道的通义。这一话题可演绎为关于生命的三条约定: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也是今天现代化的动力;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敬畏生命,终极关切﹣﹣这是追求幸福的未来约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满足着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但也难免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不断洗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和未来约定。 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反而在促进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⑦“人,在发觉诊治身体的药石业已无效时,才能急着找出诊治心灵的药方。”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之合理内核,有助于找回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两条约定,治疗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孝的本质之一是“生命的互相尊重”。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敬养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孝的本质之二是“敬畏”。人不应敬畏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孝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畏祖先,“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终追远,直至始祖”。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⑧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选者注)写过《国富论》,也写过《道德情操论》,意在市场经济必须有道德约束。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今天,我们正多方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妨打开视野,有容乃大,包括回首孝文化,肃清其附着的污泥浊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价值,发掘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可用功能。

    ⑨爱乡方爱国,尽孝常尽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选自2012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孝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分别指什么?

(3)、本文本论部分的结构是________(只填序号)

A、并列 B、对比 C、递进 D、总分
(4)、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为什么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面对这道难题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瓤。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刷屏致命

倚蓝桥

    ①刷微信、看视频、搜新闻、拍照片……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即便是走路、吃饭、坐车,眼睛也离不开屏幕。然而,伦敦大学学院( UCL)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若高度专注于眼前事物,就会听不到原本能够听到的声音。这意味着,沉迷刷屏的人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失聪。

    ②早在2012年3月,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学研究所的尼尔利·拉唯教授就做过一项实验:要求一百多位参与者在电脑上完成一些测试项目,包括高难度的填字游戏、图片找茬、数列对比等。在参与者紧盯屏幕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会突然插播一些引人注意的曲调,并在测试结束后询问参与者是否听见了那些曲调,结果有80%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没有听到。

③研究人员插播的曲调音量并不小,参与者是不是没留意,或听到了没记住呢?2016年1月,拉唯教授与该学院耳科研究所的玛利亚·柴特博士又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将脑磁波描记器连接到13名听力良好的受试者身上,实时检测其听到声音并产生感知的所需时长(即P3数值)。当受试者们专注于电脑屏幕上的视觉任务时,研究人员再次插播歌曲,不料受试者们的脑部扫描却显示,其P3数值一直处于抑制状态中。这表明,受试者们不是有意忽略或者选择过滤掉那些声音,而是确实没有听到。

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聪现象呢?玛利亚·柴特博士解释道:“因为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共享同一块有限的神经资源,当视觉的负荷加重甚至过高时,听觉所能使用的神经资源就大大减少了。这会导致人的听觉感知降低,甚至失效。”所以,你要是和一个沉溺于刷屏的人说话,他多半不会理睬你,因为他很有可能没听见你在说什么。

    ⑤短暂性失聪虽然算不上什么大毛病,但是会给人们的安全埋下隐患。试想一下:在驾驶过程中,被路边广告牌或LED屏幕吸走注意力的司机可能会听不到汽车喇叭声,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在行走时,沉迷于手机刷屏的人很容易陷入失聪状态,听不到周遭的路况提醒,从而给自身带来的危险可能是致命的!

    ⑥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屏幕”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从社交角度考虑,少刷屏、多交流,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8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关于“梦想”的主题阅读

(“梦想”调查)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长大后,有的人仍在坚持,但还有许多人,或满足于现实的安稳,或受限于现实的平庸。新的一年又来了,你小时候的梦想还在吗?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在春节期间进行了一项调查。

    儿时的梦想都是关于什么的?调查显示,49.9%的受访者是想从事某职业,36.8%的受访者是想赚很多钱,23.2%的受访者是关于实现某个目标,11.7%的受访者想环游世界。

    有多少人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调查中,75.8%的受访者表示并未实现。至于没有实现梦想的原因,47.1%的受访者表示是生活现实所致,18.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没有毅力和决心,18.2%的受访者表示梦想本身太幼稚,还有人表示是父母家人阻拦。有21.6%的受访者表示还在努力中。

    调查显示,46.5%的受访者表示仍会为儿时的梦想努力,40.8%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要实现梦想,47.7%的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热爱和坚持,31.3%的受访者认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最重要,14.6%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多积累、少空谈,13.8%的受访者表示要有同道中人。

    调查中,83.1%的受访者表示,不能等以后有空了再去实现梦想,追梦要趁早。

    总的来说,55.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新的一年会更好,6.2%的受访者认为会更精,19.1%的受访者觉得不会有变化。

(选自《济宁晚报》)

(培育梦想)

    施一公,中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是中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三合一院士”。他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了“剪接体”结构,成为最震动世界的突破之一;在抑制肿瘤因子和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研究方面,也具有让世界震惊的研究成果。

    但是,他当年的生物学成绩非常不好,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实验与课程,在班上都是中下等成绩。当他1989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时,他的兴奋点是从政和经商,而对学术并无兴趣。因为听了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关注,叫做生命科学。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于是,就是这个对专业一无兴趣、二无专长的人,告诉自己一定要培养起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一定要把生命科学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梦想!就这样,他走上了生命科研之路,并摘取了生物科学巅峰的“皇冠”。

    有同学问他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梦想和世俗的不可调和”这一矛盾时,他说,“这其实是个大问题,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浮躁心态”。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他清醒地告诫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让价值观回归理性,不再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施一公强调:要不断去追问自己,是否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科学报国,才是科学家最大的荣耀!他说:现在学生受物质主义冲击太厉害,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觉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要“为天地立良心,为万世开太平”而选择、培育我们的梦想。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让梦想飞)

    ①我们有时羡慕那一些生下来就落地首都的孩子们,他们在没有“贵族”的国度里,就是国民中的“贵族”;有时羡慕那一些将门虎子与大家闺秀,在起点上他们就赢了草根一族。羡慕的是那些优越的生存条件,比如他们从小就能接受到的一流教育,他们有尽情挥霍不尽的财富。

    ②缺乏优越条件的,是不是就人生沉重,梦想遥远?

    ③伦敦开始也是村庄,就像贵族的起点也有草莽,把村庄作为起点,把从创造条件作为开始,才是我们人人都具备的条件。有条件是个好命运,没条件就是个好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创造,就像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在丧失了生存的家园、遭受了灭顶之灾,他们漂泊世界各地,寄人篱下,反倒强化了他们的生存能力。没有土地做工厂,他们有发明创造;没有广表的国土立足,他们有智慧。按人口比例算,哪个民族都没像犹太人那样产生过那么多的教授、专家、学者。就像资源条件极差的日本,并没有制约他们成为经济大国。真正的成功就是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撬动地球的力量也不是用另一个地球,而是一个支点,一个杠杆的条件就具备理论的可能。

    ④弱者等待条件,强者创造条件。真正的成功者就应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梦想。

    ⑤可如今的许多人创业,就是依赖条件,总是把自己平庸的人生归咎于条件不好,可条件都好了,我们还用奋斗吗?海湾地区那些王室成员家族的后代很少有科学家、艺术家、奥运冠军的,他们优越的生活条件就是他们翅膀上的黄金。欧洲金球奖得主阿根廷人梅西曾经是个“侏儒症患者”,就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阻碍骨格生长,家里的经济条件不能承受治疗费用,但是这些条件都没有制约梅西热爱足球投身足球,几年后他成了世界足坛的巨人。当年的马拉多纳也被足球专家视为不具备踢足球身材条件的“侏儒”。可就是这些“侏儒”的条件反倒成就了他们谱写神话的动力。

    ⑥抓住机遇,时刻记住不足,只要我们具备创造条件的智慧与信心,就能让梦想飞。如果要条件,就要那只海鸟嘴里叼着的一截树枝,那样就足够飞越太平洋了。

(摘自阮直《人生不用太多的条件》,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