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渡彼岸

雪小禅

      ①那年,他17岁。

      ②家贫。

      ③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包的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还是遗漏了——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

      ④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也觉得难看,但撑到上班,仍然穿带补丁的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的衣服……说来都是悲凉。

      ⑤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钱。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⑥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似乎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它就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⑦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⑧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两个小时,回来时天就黑了。

      ⑨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⑩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烤在火墙边,换另一套前一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⑪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二十几块钱。

      ⑫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⑬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⑭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节选自《意林》2015年第19期)

(1)、第①②段独立成段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上山拉木头苦在何处?请分点概括。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自渡彼岸”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⑴去朋友家,她家的小保姆正坐在沙发上哭。朋友小声说:“下午接小孩放学,上大巴时手机丢了。”
⑵看着小姑娘哭红的眼睛,我半天才劝慰一句:丢了也没有法子的,下次小心点就好,别哭坏了。小姑娘抬头呜咽:“我一直都不喜欢那个手机的,今天丢了,我才发现我好喜欢它的,简直比丢失一个朋友还让我难过…….”
⑶我想告诉她,永远不要拿物质的东西和真正的朋友相提并论;还想告诉她,许多东西都是失去了,才感到它的珍贵……但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我们都是在不断的丢失后,才慢慢的长大的。
⑷六岁那年,我有了第一辆自行车,喜欢得不得了.可没多久,一次和小伙伴去照相馆冲洗玩耍时照的照片,出来竟发现车不见了,当时眼睛就红了,搭小伙伴的车回到家,看见妈妈就大哭。妈妈吓坏了,问清情由后却笑着说:“车丢了没关系,人没事就好。”
⑸在广州好不容易找到那份高薪的工作时,很珍惜,生怕有差错,早出晚归格外卖力。眼看有升职的希望时,却因为实在无法忍受老板对下面员工的苛刻,和他大吵一架后摔门而去。一个人在人来车往的北京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天快黑时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跟一个朋友说:“我把工作丢了。”朋友放下电话赶了过来,他对我说:“工作丢了可以再找,人有善良之心最重要。”
⑹去年7月,办好去欧洲的旅行签证,临走时却把脚扭伤了。骨裂,打着石膏坐在家里,心情无比郁闷。去拆石膏那天,医生看着我的脸,说我的眉头皱得可以拧出水来。我被他这个夸张的说法逗乐了,他告诉我,错过一次旅游机会不要紧,但若是让伤痛和遗憾过于影响自己的心情,岂不成了双重的伤痛和遗憾?
医生不是哲学家,但他真的不仅仅让我裂开的骨头复原如初。
⑻这一生,我们会丢失很多东西:经验不足,丢失了第一桶金;要求完美,丢了一场无法回头的爱情;为了看得到业绩,甚至丢失了一个本来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
⑻每一次丢失,心里都会有隐隐的痛,但每个人都是在丢失后才一天天长大。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

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当老人变成孩子

刘墉

    天热,吃凉面。

    “你不知道吗?我从来不爱吃面。”87岁的老母,居然把碗一推,转身去冰箱拿了面包和肉松。一边把肉松往面包里夹,一边没好气地说:“看到面,我就想起你老叔,想起他,我就有气!那年,我刚嫁到你们刘家,你奶奶怪,你老叔更混蛋。给他做了面,他偏要吃饺子;等他吃完饺子,我回头吃那碗面,早凉了,我一边吃,一边掉眼泪。告诉你!记住了!妈从那时候开始,就恨吃面。”

    吃完饭,一家人在餐桌上吃水果。5岁小孙女的水果,照例由奶奶料理。

    将近90岁了,老人家的手还挺稳,削完了苹果又切桃子。

    “我要桃核!”小孙女喊着,“我要去种。”

    “种桃子干什么?”老奶奶停下刀,叮嘱着小孙女,“要种杏,别种桃!”

    一桌人都怔了。“‘桃’就是‘逃’!我逃一辈子了,先逃‘老义军’(军阀),再逃小日本,还逃得不够吗?”老奶奶喃喃地说,“所以要种就种杏,幸幸福福过几年太平日子。”

    不知为什么,跟着老母四十多年,最近却听了她一堆新故事。说实在话,我从不知她不爱吃面,也不晓得她忌讳种桃子。怎么一下子,全出笼了?连最近小女儿跟她学的儿歌,都是我以前没听过的。

     “怎么没听过?我从小就唱!”老母还不承认,“我爹教我的。”

    最近提到我外公,老母的表现也不一样了。以前她恨他,恨他又娶了个小,现在却“我爹、我爹”叫得愈来愈亲切。好像她缩小了,我外公又站在了她的面前。

    于是那个原来所谓不苟言笑、偏心、重男轻女的老头子,便一下成了会说故事、会唱儿歌、会买咕咕钟的“好爸爸”。

    “我爸爸也一样。”一位老朋友颇有同感,“以前提到我爷爷,他都好像要立正似的,说‘我的父亲’。可是这两年不同了,他会说‘我阿爸带我去抓鱼’,‘我阿爸教我游泳’。当你看他说话的样子,他不再是我的爸爸,倒成了一个孩子。”

    老人家确实愈来愈像个孩子。过去她很不喜欢小孩,后来只爱自己的孙子、孙女,现在则只要是孩子,她就喜欢。

    有一天,妻带她从外面回来,看她提个重重的塑胶口袋,我问她买了什么。

    “买什么?你不会感兴趣的!全是糖,给小孩吃的。”

    每次有小孩来玩,不论是亲戚的小孩,或邻居的洋孩子,就都往她的房里钻。每个人出来,都鬼鬼祟祟的,捂着口袋。说老奶奶叫他们别说,把糖偷偷吃掉,或藏起来。

    只是老人也像孩子般,愈来愈跟人分你我。好比爱藏玩具的孩子,什么东西都要是自己的。

    原来一家人围着看电视,现在老人也叫我又为她买了一个,放在她的房间,常躲在屋里自己看。还把小孙女找进去,和她一起看卡通。

    她真成了个孩子,使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喜欢用纸盒子和脚踏车围成一圈,然后躲在里面,说那是他的家。过去年轻时,她喜欢串门聊天,现在还喜欢,只是不再出去串门,而希望别人来我们家,而且最好是能进她的房间,坐在她的床边,跟她讲悄悄话。

    有一天,我在花园工作,老母迈着解放小脚,一步步凑过来,又拉着我的袖口,走到院子一角,神秘兮兮地说:“来!妈问你,你赚的钱,够不够下半辈子花?人都会老,别一天到晚乱花,存着点儿,等老了用!”

    我笑了起来:“原来是这事,干吗神秘兮兮的?”

    “当然了!咱们娘儿俩,总也有点悄悄话吧!?”老人居然转过脸去,有点激动,“你知道吗?咱们好久没说私房话了。”

    母亲老了!

    我常得听她进浴室的时间是不是太长,也在每晚就寝之前,先推开她的房门瞧瞧。

    看她一个人睡着,昏昏的夜灯,映着墙上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有着一种莫名的感伤。突然觉得这老人家,跨过87年的岁月,此刻,却缩在床上,如同我5岁的小女儿,需要关爱和保护。

    “去买一张轻便折叠的轮椅,”我对妻说,“明年春天,带着她一块儿,去迪斯尼乐园。”

(选自《读者》2006年第9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创纪录的神十三究竟“神”在哪

①4月16日9时56分,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在东风着陆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就此圆满收官。此次我国航天员“太空出差”较以前的任务究竟有哪些不同?

②“太空出差”为啥是6个月?航天员就不能在空间站多住一段时间吗?

③首先,是对航天员身体情况的考虑。失重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随着失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也曾表示:“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影响效应更加凸显,出现应急医学问题的概率将增高。”

④此外,除了航天员需要换班休息,载人飞船同样也要轮换。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太空辐射中,载人飞船部分电子元器件受到的辐射剂量随时间积累,在轨时间存在上限。而6个月的任务时长能够保证飞船各项指标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飞船在太空中暴露时间过长,则可能产生无法预估的风险。当然,宇航员也有“加班”的情况——半个月前刚刚从国际空间站返回的美国宇航员马克·范德·海,便在空间站中驻留达355天。

⑤神十三返回怎么能这么快?

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到当日9时56分返回舱成功着陆,整个返回过程仅耗时约9小时,大致相当于乘高铁从北京去往广州的时间。神舟十二号返回时,从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到其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大约花费了28.5小时。从28.5小时到9小时,快速返回快在了哪个环节?

⑦神舟十二号飞船在与中国空间站脱离后,并没有着急启动返回程序。而是先绕到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下方,与径向对接口靠拢,对径向交会对接的各项技术进行验证。也正是有了神舟十二号的“铺路”,神舟十三号在交会对接时首次成功采用径向交会对接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行奠定了基础。

⑧验证任务结束后,神舟十二号便进入了绕地环绕阶段。简单来说,便是围着地球不停绕圈。绕圈是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窗口期”。由于载人飞船携带的燃料有限,返回时无法主动调整轨道面来对准着陆场所在区域。因此,只能让着陆场“主动瞄准”飞船。由于地球自转和飞船运行轨道的限制,这样的机会每绕一圈只有一次。而飞船连续不断地围着地球绕圈,便是为了寻找一个时间、气象等条件都处于最佳的返回“窗口期”。神舟十二号返回时,在这个阶段花费了大量时间,它绕地球转了大约11圈,每转一圈便要消耗1.5小时。因此,尽可能地减少“绕圈”次数,便是此次神舟十三号快速返回的关键。

⑨通过对最佳返回“窗口期”的精密计算,神舟十三号能够对脱离空间站的时机进行提前安排,从而保证飞船脱离空间站,进入绕地轨道后不久,东风着陆场便可“瞄准”飞船,省去了大量绕地时间。据了解,此次神舟十三号在这一阶段仅绕行地球5个圈次。

⑩“这整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复杂操作,因此必须保证该技术成熟稳定后,才可进行。”杨宇光认为,快速返回技术的应用也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走向成熟、强大的象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