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7届九年级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一:“吾国经庚申圆明园之变,……,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巨变的补课,是第二次巨变的起点。
——彭明《五四运动在三次巨变中的地位和影响》
请回答:
材料一
洋务运动大事记 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②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 ③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 ④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⑤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 ⑥1881年,开平矿务局全面投产 ⑦1885年,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
材料二李鸿章力主加强海防,目的在于防范强势崛起的日本,左宗棠强调塞防与海防并重,反对削减西北战费,也是着眼于解决阿古柏入侵的燃眉之急,遏制觊觎新疆的沙俄及英国的气焰,以后的实际历史演进,固然证明左宗棠收回相当于六分之一中国领土面积的新疆,功在千秋,但李鸿章所担忧的东部沿海危机,最终也全面爆发。
——摘编自吴胜《左宗棠和李鸿章三十年恩怨》
材料一 1888年,沙俄举行远东特别会议,在低估日本实力和野心的情况下,决定全力支持日本,即旨在利用日本、削弱中国,进而牵制英国的远东政策,正如恩格斯所言:“中日战争是把日本作为工具的俄国政府挑起来的。”……法国在中日战争开战前利用中日的紧张关系,一直催促日本对中国宝战。当时的德国为了在亚洲取得相应的侵略地位,也曾主张利用日本对中国进行打击。
材料二 1894年7月16日,英日双方签订了新的条约,规定5年后生效,英国取消在日本租界和租界行政权,废除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从5%提高到10—15%)等等。7月23日,英国政府又照会日本政府,宣称若中日开战,不以上海为战场,则英国将采取“中立”立场,不久,日本政府揭开了对华战争的序幕。
——以上材料均摘自《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探析》
材料三 2018年9月,黄海海战中“经远舰”经水下考古确认。关于“经远舰”沉没,中日双方均有记载。比如日本海军官修军史《明治廿七八年海战史》描写道:“不久,‘经远’,到了生命最后水下考古发现的‘经远’铭牌的时刻,螺旋桨露出在空中旋转,红色的舰底一览无余。”此次考古证实了“经远舰”的确切位置,即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石(旧称虾老石)的南面,与民国《庄河县志》的记载基本吻合,船体上还发现了毛瑟枪子弹、转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等武器,还原了当时“经远舰”遭四艘日舰围攻的惨烈场景:管带林永升至死不降,绝大部分官兵与舰同沉。
材料四 列强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材料五 下表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史料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而随后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 ——摘编自杨天宏《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 | ……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