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一 只 皮 鞋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往路口张望,希望能从夕阳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

又是一个傍晚,一个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个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啊……①对呀。”“要付你多少钱?”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军人把两元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他……②上前线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军人止住了脚步,用_______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③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1)、把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①“略一沉思”的“略”的意思是(    )。

A.简要的    B.稍加    C.大致

②“沉思”的“沉”解释为(    )。

A.没在水中  B.分量重  C.深入、程度深

(2)、根据选文内容,理解填空。

①本文开头“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句,在文中烘托了小鞋匠的心情。

②选文中与“夕阳的余晖”一词相呼应的词语是

(3)、文中三处用了省略号,其中只有一处表示省略,它是第处,省略的内是,省略的原因是
(4)、“军人止住了脚步,用_______的声音对小鞋匠说”一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
A、轻快 B、高亢 C、亲切 D、低沉
(5)、这篇文章歌颂的对象是,文中最能体现他对人民负责精神的语句:

举一反三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níng zhîng。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 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nuï dîng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qīng cuì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qì fèn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课外阅读。

                                                                                                棵树上的两种果实

      有两户人家相邻而居,以院墙相隔,墙东栽了一棵石榴,墙西栽了一棵樱桃。

      开花时节,姹紫嫣红,分外妖娆。两家人经常坐在树下乘凉、吃饭,因为有了两棵树,他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时间久了,两棵树的枝条开始向外生长,逐渐蔓过了院墙的界限,石榴的枝条跑向了墙西,而樱桃的枝条也悄无声息地伸向了东邻。

      又到了开花时节。东家开始给石榴打药了,因为石榴树上生了许多的虫子。他给石榴打完药,仔细观察了一番,竟然发现樱桃蔓过来的枝条上也有害虫。他想了想,觉得这可能是因为自家的石榴引起的。于是,他重新配了药,沿着蔓过来的枝条将药打在樱桃枝上。过了几天,他竟发现所有的害虫消灭得无影无踪。他感到很快乐。

      一场大风后,残花遍地,西家人动手给樱桃破损的枝条进行了捆绑。捆绑完时,突然发现越过院墙的石榴也是体无完肤,他想,东家的主人可能出差了,要是几天不回来,石榴就会错过花期。他想着想着就动起手来,也将石榴的残枝进行了修理。几天之后,两棵树又是一片生机盎然。

      果实成熟的季节到了,东家的孩子看见蔓过来的樱桃,他哭着要吃。西家的主人听见了,对东家说:“              ”东家觉得过意不去,便将自家的石榴摘下许多,送给了西家。这两家人和谐相处,种了一棵树,却能吃到两种果实。

      生命也是一棵华美的树。如果我们想使自己的生命同时拥有两种果实,那么,你就允许别人的枝条伸到自己的世界里,同时,你也要学会将自己的成果          到别人面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600年大海祭(有删改)

    “借绵绵海岸传递中国情意,汇涛涛海浪熔铸平安海疆。”大海无边无垠,永远澎湃的海或许没有留下当年辉煌的足迹,但滚滚的浪花却无法磨灭郑和下西洋的功绩与留在每个人脑海中的深深印记,600年来,无人不在回眸着这伟大的一切……

    夕阳下,滔滔的海浪,朵朵的浪花上,是一支令人折服的舰队,它的庞大,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气魄,它的雄伟,展现了古代中国的伟大。肩披战袍,身着铠甲,这就是郑和,给大明帝国带去灿烂历史的伟人,他站在船头昂首挺胸,颇有大将风范。翘首遥望,是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他镇定自若,心潮却如一波接一波的浪涛,起伏不定。他指挥着长龙般的舰队,带着满载友谊的船只驶向前方,驶向金色的余辉。

    28年的踏访,从1405年开始,拉开帷幕,友谊随着航程的扩大慢慢散开,交往随着时间的长久渐渐融合,贸易随着了解的深入缓缓完成。“八百里绵绵海岸,五十弦传递友情,海上大点兵”。郑和七下西洋,指领着2.7万余人的船队,一次又一次地拓展航线,一次又一次地展开深入交易。这位伟人往返于中国和亚非30余国之间,他所代表的情谊,有如大海无限广阔,好似浪花接踵而来。

    郑和的来访受各国欢迎,因为他不仅尊重各国的风俗,更加尊重各国人民的宗教感情,还带去了农作物良种,中药材,以及商品流动理念等,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郑和七下西洋,谱写了一首不朽而又神圣的篇章。他是友谊的使者,将各国的情意传递,每个国家就是一条红线,被人牵引在一起;他是出色的航海家,在他镇定的指挥下,单独的个体,慢慢融合,成为一只处于巅峰的舰队;他是优秀的交易家,把各国的文化、风俗深深连接,使各国之间得以交流。

    600年大海祭,祭奠他心底的爱国情,祭奠他的丰功伟绩,更祭奠他笔下传奇的史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驼背上的母爱

    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支骆驼运货队正艰难地跋涉着。骆驼队中有一匹雌性骆驼,它的身边紧紧依偎着一匹瘦弱不堪的小骆驼。

    终于,小骆驼忍受不住日晒和酷暑,倒了下去,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骆驼妈妈停下脚步,泪水盈眶,发出阵阵哀鸣。最后,它索性卧下身来陪着自己的孩子。

    要上路了,赶驼人过来拉它、撵它,甚至用鞭子抽它,可是骆驼妈妈死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孩子。最后,赶驼人终于明白了 , 他取来一只大布袋,当着骆驼妈妈的面,将小骆驼的尸体装进袋里,然后放在骆驼妈妈的背上。

    太阳还是像团火球一样灼热异常,沙漠还是像火焰山一样滚烫,可是骆驼妈妈的步子很坚定,一点儿也不摇晃。

    然而.酷热的天气很快使小骆驼的尸体腐烂了,一阵又一阵的尸臭散发开来,使得同队的人和其他骆驼难以忍受。更可怕的是,它极有可能使人和骆驼群染上致命的瘟疫。整个骆驼群中,唯有骆驼妈妈似乎闻不到,它背负着自己的孩子,依旧迈着沉稳的步子前行。

    赶驼人不得不施计了。他趁骆驼妈妈熟睡的机会,用同样颜色的布袋装了沙子,手脚利索地掉了包.然后又将小骆驼的尸体迅速掩埋了。

    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赶驼人卸下了骆驼背上的货。他走到驼妈妈的身旁。领它来到道路边。掩埋了“小骆驼”。之后,骆驼妈妈悲伤地鸣叫着,守了整整一夜,才肯离去。

    以后,每当骆驼妈妈路过这里时,它总要离开大路,走到这座草儿青青的“坟墓”边,哀鸣着站一会儿,舔舔坟上的青草,然后才肯离开——在骆驼妈妈的心中,这里躺着它可爱的孩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