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专项复习四 阅读理解 苏教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驼背上的母爱

    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支骆驼运货队正艰难地跋涉着。骆驼队中有一匹雌性骆驼,它的身边紧紧依偎着一匹瘦弱不堪的小骆驼。

    终于,小骆驼忍受不住日晒和酷暑,倒了下去,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骆驼妈妈停下脚步,泪水盈眶,发出阵阵哀鸣。最后,它索性卧下身来陪着自己的孩子。

    要上路了,赶驼人过来拉它、撵它,甚至用鞭子抽它,可是骆驼妈妈死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孩子。最后,赶驼人终于明白了 , 他取来一只大布袋,当着骆驼妈妈的面,将小骆驼的尸体装进袋里,然后放在骆驼妈妈的背上。

    太阳还是像团火球一样灼热异常,沙漠还是像火焰山一样滚烫,可是骆驼妈妈的步子很坚定,一点儿也不摇晃。

    然而.酷热的天气很快使小骆驼的尸体腐烂了,一阵又一阵的尸臭散发开来,使得同队的人和其他骆驼难以忍受。更可怕的是,它极有可能使人和骆驼群染上致命的瘟疫。整个骆驼群中,唯有骆驼妈妈似乎闻不到,它背负着自己的孩子,依旧迈着沉稳的步子前行。

    赶驼人不得不施计了。他趁骆驼妈妈熟睡的机会,用同样颜色的布袋装了沙子,手脚利索地掉了包.然后又将小骆驼的尸体迅速掩埋了。

    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赶驼人卸下了骆驼背上的货。他走到驼妈妈的身旁。领它来到道路边。掩埋了“小骆驼”。之后,骆驼妈妈悲伤地鸣叫着,守了整整一夜,才肯离去。

    以后,每当骆驼妈妈路过这里时,它总要离开大路,走到这座草儿青青的“坟墓”边,哀鸣着站一会儿,舔舔坟上的青草,然后才肯离开——在骆驼妈妈的心中,这里躺着它可爱的孩子。

(1)、“赶驼人终于明白了”,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赶驼人明白了什么。
(2)、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太阳灼热,沙漠滚烫,可为什么骆驼妈妈的“步子很坚定,一点儿也不摇晃”。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坟墓”加上引号,这是因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600年大海祭(有删改)

    “借绵绵海岸传递中国情意,汇涛涛海浪熔铸平安海疆。”大海无边无垠,永远澎湃的海或许没有留下当年辉煌的足迹,但滚滚的浪花却无法磨灭郑和下西洋的功绩与留在每个人脑海中的深深印记,600年来,无人不在回眸着这伟大的一切……

    夕阳下,滔滔的海浪,朵朵的浪花上,是一支令人折服的舰队,它的庞大,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气魄,它的雄伟,展现了古代中国的伟大。肩披战袍,身着铠甲,这就是郑和,给大明帝国带去灿烂历史的伟人,他站在船头昂首挺胸,颇有大将风范。翘首遥望,是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他镇定自若,心潮却如一波接一波的浪涛,起伏不定。他指挥着长龙般的舰队,带着满载友谊的船只驶向前方,驶向金色的余辉。

    28年的踏访,从1405年开始,拉开帷幕,友谊随着航程的扩大慢慢散开,交往随着时间的长久渐渐融合,贸易随着了解的深入缓缓完成。“八百里绵绵海岸,五十弦传递友情,海上大点兵”。郑和七下西洋,指领着2.7万余人的船队,一次又一次地拓展航线,一次又一次地展开深入交易。这位伟人往返于中国和亚非30余国之间,他所代表的情谊,有如大海无限广阔,好似浪花接踵而来。

    郑和的来访受各国欢迎,因为他不仅尊重各国的风俗,更加尊重各国人民的宗教感情,还带去了农作物良种,中药材,以及商品流动理念等,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郑和七下西洋,谱写了一首不朽而又神圣的篇章。他是友谊的使者,将各国的情意传递,每个国家就是一条红线,被人牵引在一起;他是出色的航海家,在他镇定的指挥下,单独的个体,慢慢融合,成为一只处于巅峰的舰队;他是优秀的交易家,把各国的文化、风俗深深连接,使各国之间得以交流。

    600年大海祭,祭奠他心底的爱国情,祭奠他的丰功伟绩,更祭奠他笔下传奇的史诗……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给颜黎民的信(节选)

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è  wù)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________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进文学里。譬如说罢、吉人看见月缺花戏,________泪下,是可(nù  shù)的他那时________科学还不发达,________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哪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xú  sú)科学书里,也许有儿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美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piàn  piān)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鲁迅

四月十五夜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的。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停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说是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一些已绽放的白花花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像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我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_____阳光下_____姹紫嫣红_____楼后_____月光下_____洁白如雪_____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玫瑰、月季等许多果树和花木。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清洁工

    入春以来,我每天早晨都要去湖滨跑步,途中总要经过一幢新建的居民楼。每到这里,我便会看到一位清洁女工在认真地清扫道路。

    这是一位老人,脚穿一双褪色的黑布鞋,身穿一件不太合身的工作服,头上围着一块黑色方巾。从她那露出的白发和前额上的皱纹来看,和奶奶差不多,准有六十多岁了。她天天挥动着扫把,一步一步地往前扫着,拂去尘土,小路露出了原先洁净的面庞。记得一个大风的早晨,她无法用扫把,只好弯着腰,把碎纸、烂叶一一捡起,放进手提的小箱子里。又一个雨后的早晨,当我跑到马路尽头时,突然发现老人蹲在那里用双手抠下水道口的污泥和杂物。她用汗水洗刷积聚的污垢,给人们送来了清新和幸福。我敬佩她,同时也可怜她:这么大年纪了,还没退休,想必是家中十分困难吧。或许是位无依无靠的孤独老人,不得不靠自己劳动来养活自己吧?

     “五一”节的早晨,爸爸买来一束鲜花和礼品,带我去看望他早就退休的中学老师。我们来到一幢大楼前,这是幢熟悉的大楼。敲开门,一位中年妇女把我们请进陈设整洁的客厅。“妈妈,有人找您来了。”随着中年妇女的话声,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从里屋走出来。爸爸喊了声:“老师,您好。”我呆住了:她竟是那位“老清洁工”!我完全明白了,马上拿过爸爸手中的鲜花,双手捧到她的面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