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厦门湖里区2020-2021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

文学性文本阅读。

窗外

    从我居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花红点点,煞是迷人。它牵动我的灵感,撩拔我的文思,久而久之,我竟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

    可是,有一个早晨,我推窗而望,然发现昨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测蚀得面目全非。立时,一种“紫花落尽”的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我不由感慨系之:在人生道路上磕磕绊绊,几经周折,几度沧桑,又一次次地失落了许多至爱的朋友,生命不正如同这随风而逝的繁花吗?

    这件事过了些时日,也就渐渐地淡忘了。一次,我下乡归来,感觉到室内空气有些沉闷,就打开了窗户,顿觉眼前一亮:一树火红的三角梅映入眼帘,它在夕阳的背景下定格。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不能自制,我诧异,当初在落英的背后,为什么竟没有发现这萌动着的不屈的生命呢?

    是的,芙蓉的最后一叶花瓣凋落了,人们对它的嘉许也遗忘在往昔的记忆里,可是三角梅却成长了,那火焰般灿烂耀眼的红色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更迭与延续。

谁能说.失去与获得不是一曲交响乐呢?

    我久久地伫立窗前,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传送着希望的序曲。

(1)、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是( )。
A、一树火红的三角梅 B、至爱的朋友 C、阳光 D、一株高高的芙蓉树
(2)、对“我竟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长在“我”的窗外 B、它牵动“我”的灵感,撩拨“我”的文思 C、“我”与它相处的时间久了 D、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花红点点.煞是迷人
(3)、下列表述不符合短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要改变心态,便会发现到处都是新的风景 B、文中多处运用心理描写,不仅串联起窗外情景的更迭,更为哲理的抒发穿针引线 C、失落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如同随风而去的繁花 D、“我”的心情变化仅仅只是因为景物的不同导致的
(4)、作者在刻画芙蓉树和三角梅的形态的时候,只用寥寥数笔勾勒,你觉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贝多芬的故事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防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他吧。”旅客轻步走上楼去,

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集中全副精神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搂时,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感叹到:“真努力呀!怪不得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母亲

    ①我的家搬到光仁街,已经是1963年了。那地方,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疮。但饥饿对于普通人们的严重威胁毕竟开始缓解。

    ②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买粮、煤、劈柴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母亲给我,因为知道我不会乱花,只会买小人书。我已经有三十多本小人书。

    ③我还经常去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有一次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了站内秩序。我一回到家就号啕大哭。我那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④“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大檐帽微微歪戴着,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母亲代我向他承认错误,代我向他保证以后不再到火车站出租小人书,话说了很多,他烦了,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出来。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在台阶上不走。”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

    ⑤“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

    ⑥“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一条手臂搂着我。

    ⑦天渐黑了。我和母亲坐在那儿已经近四个小时。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蔑的尊严。

    ⑧终于,年轻警察走出来了。“嗨,我说你们想睡在这儿呀?”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么。“给你们吧!……”他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母亲低声对我说:“数数。”语调很平静。我数了一遍,告诉母亲:“缺三本《水浒》。”母亲这才抬起头来,仰望着年轻警察,清清楚楚地说:“缺三本《水浒》。”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小人书扔给我,咕哝道:“哟哈,还跟我来这一套……”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⑨“站住!”年轻警察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他走到母亲跟前,用一根手指将大檐帽往上捅了一下,接着抹他的一撇小胡子。我不由得将我的“精神食粮”紧抱在怀中。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

    ⑩年轻警察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等在这儿,没有我的允许不准离开!”

    ⑪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

    ⑫年轻警察转身就走。他却是去拦截了一辆小汽车,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去。要一直送到家门口!”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年)

课外阅读。

“飞翔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阅读理解。

家乡的蒿笋

    我的家乡一一武进市,有一种“专利特产”一一蒿笋。它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就是它只产于江阴到丹阳之间沿长江的地段。过了这个地段,穿乡过村,也难于寻觅它的踪迹了。家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王母娘娘下凡云游人间,来到我们这鱼米之乡时,看到这儿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民善良,心里留恋不舍,离去时便把头上的银簪留在了江边。从此以后,这里就有了洁白美味的高笋。

    每年初春,江边的芦苇刚刚发芽,蒿笋便随之探出了小脑袋,到了春夏之交,芦第在河滩上织成青纱帐,蒿笋经过一个春天的生长,变得白白胖胖了。它们把身子隐藏在芦苇丛中,等待人们去采集。人们把新鲜的蒿笋剥去了一层外皮,便露出了里面洁白无瑕的笋芯,鲜嫩得仿佛吹弹可破一一这便可以用来制作鲜美的菜肴了。

    蒿笋的吃法很多,虽然每种做法各有各的妙处,但是总少不了鲜、嫩、香、脆这四大特点。

    这个季节,正值长江边上又ー特产一一籽虾上市的时候。于是高笋烧籽虾也就成为家乡的一道名菜,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银条托金虾”。瞧,白嫩的蒿笋上托着鲜红金亮的籽虾,红白相间,看一眼就会使人心醉;扑鼻的浓香沁人心脾,仿佛渗入了每一个细胞,使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夹一段放入口中,只那么轻轻一咬,随着“咔”的一声脆响,一股奇特的鲜味从舌尖渐渐扩散开来,一直鲜到心里。

蒿笋( )香浓味鲜,美味可口,( )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多种微量元素,还有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的功效呢!

    来吧,请到我的家乡来做客,勤劳淳朴的家乡人们一定会让您尝尝家乡的珍品一一蒿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