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2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与梦想

刘墉

    ①诚品书店邀靖我做校园巡日演讲,我定的讲题是: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②我太太看到,筻说有问题,因为去掉了中间的标点,好像是读书最好能接着做梦。

    ③我说这有什么错呢?你没见前两天的报纸上才登,美国有个研究,分两组人,一组上午九点钟上课,晚上九点问他们记得多少;另一组则是晚上九点上课,接着各自去睡,第二天早上九点再问他们记得多少。同样相隔十二小时,后者成绩好得多。可见读书要想效果好、记得牢,最好跟着去睡觉。

    ④我这番话,只能供你参考,千万别书本一摆,就去见周公了。

    ⑤但是,我敢说那些有成就的学者,绝不是死读书的。他们很可能像大思想家罗素所说,他想不出怎么写论文,跑出去玩,玩完来就文思泉涌。或像爱因斯坦,在他想通“相对论”的前一天,离开办公室时还对朋友说只怕一辈子都搞不懂了,结果第二天一醒就找到了答案。

    ⑥更实在的例子是发现了苯环分子结构的柯库尔,他不是由梦到一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得到了白天百思不解的答案吗?

    ⑦可见书要读,梦也要做;读书是紧,做梦是松。

    ⑧许多年前,老师对我说,青春不要留白。是的,青春短暂,不能白过,但是读书不一样。我们的脑海好像个仓库,不会管理的人,只知把东西堆进去,塞到连转身都不方便;会管理的则知道分门别类,把容易坏的常拿出来检查,不堪用的扔掉。因此,仓库里有条不紊,不但进出货方便,空出来的地方说不定还能摆张乒乓球桌呢!

    ⑨所以,脑仓库的管理一定要留白 , 只知道博学强记,不断往脑子里塞东西的人,在今天是不容易成功的。

    ⑩如此想想,孔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在他们那个时代,才有几本书好看?汗牛充栋的书简,加起来只怕不过一片光碟的内容。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能成为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们既懂得“思而不学则殆”,更懂得“学而不思则罔”。于是在脑海里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在读几十本书之后,他们很可能就创作出一本自己的作品,而且超越他读的那几十本书。

    ⑪相对地,却有不计其数的学者,焚膏继晷、皓首穷经,学问塞满一肚子,好像乱堆的仓库,该用的时候找不到,碰到问题不能以所学的解决;说得出一番大道理,却毫无自己的创意。如果把书当成人生旅程的行囊,那些“死书”非但没能帮助他走得远、看得多,反而成为累赘,压得他没见到多少人生的风景。

    ⑫当你发现书已经读死了,记不住了、想不开了,就暂时把书放下,看看外面的绿树蓝天,让思想驰骋,让理想飞扬,想想那书里有多少东西可以给你启发。而且你可以由读这本书,想到读那本书,把相关的东西串起来。这样书才能成为活的,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但让你用来应付老师的考卷,更能应付人生的考试。

    ⑬于是。你成为真正的爱书人,书为你实现梦想、打开心窗。

    ⑭所以我说: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选自《再试一次,就成功》,有改动)

(1)、说说文章开头写我和太太调侃的作用。

(2)、请分别解释文章第⑧⑨两段画线句子中“留白”一词的含义。

(3)、文章第④段说理比较充分,但有了第㈣段说理效果更好。请分析好在哪里。

(4)、读完全文,你觉得“读书最好,有梦相随”在文中包含哪些意思。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往事依依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世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 , 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公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作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大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  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昧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一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⑪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⑫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大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⑬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⑭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⑮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⑯“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⑰“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⑱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大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⑲“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做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⑳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㉑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㉒老太大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傅戎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㉓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③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我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④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⑤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B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⑥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馨的意味

①那夜失眠,倚床而坐,于万籁俱寂中细细筛我的人生,看有无温馨之蕊风干在我的记忆中。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③于是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妈……”

④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际,觉得更是了。

⑤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之后编成了十二生肖。再之后还编了大象、狮子和仙鹤、凤凰……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⑥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那些狗尾草编的小动物,插满了我们破家的各处。

⑦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⑧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⑨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我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

⑩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为了让母亲过上不必借钱花的日子,我想,再远的地方我都心甘情愿地去,什么苦都算不上是苦。母亲用她的泪花告诉我,她完全明白她这一个儿子的想法。

⑪温馨,它不是设计与布置的结果,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它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的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融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它虽融解在日子里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等待我们不经意间又想起了它……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学校就选择何种文体阅读进行讨论,请你帮助赏析小说。

少年的秋天

原上秋

①你不是想上学吗,跟我往城里运砖吧。

爹说这话的时候是微笑着的,让我看到一丝的希望。那时候,我们家正面临吃不饱饭的危机,五个孩子上学是个不小的负担。尽管学费政府有补贴,吃喝穿用,仍是个不小的数目。

③那一年我十三岁,小学刚毕业那天,考试成绩贴在大队部门口,名单上第二个就是我。我混在人群后面,一声不响地享受着这一时刻。我第二名的成绩没有让爹娘高兴多少,他们心里一直想着往后如何负担得起。弟弟妹妹都在上小学。按爹的想法,农村孩子上个小学就够了,有这些知识,足够应付锄头和镰刀。

④考试过后我们就放假了。我们的假期和种地有密切联系,它啥时候放,放多少天,都受农事指挥。我喜欢这样的安排,我想趁着假期打工挣点钱,去县里上初中。不这样的话,将面临辍学的危机。

⑤你真的想挣钱?爹问我。

⑥我想上学。我说。

⑦爹在我的头上不知轻重地拍一巴掌。然后说,你挣钱还得几年。

⑧走,拉砖去。爹把自己套在架子车上,吹着口哨出发了。我坐在车上,怀里抱着一个酱紫色的瓦罐和一个白瓷碗。瓦罐里是从三十多米深的水井里打上来的清水。远行的人别的可以不带,不能忘记带水。窑厂的负责人问我爹,送一车挣八块,干不干?爹看看我,我看着远处大杨树上的一群麻雀。爹吆喝我,下车吧。一趟八块钱,拉两趟就够我全年的学费了。这样的诱惑激发起我对劳动的渴望。

⑨从窑厂到县城有二十八里,都是土路。如果晴天,一辆马车就弄得尘土飞扬,雨天就更难走了,但它是去县城唯一能走车的路。爹把一条绳子套在肩膀上,朝两只手里吐口唾沫,朝我一笑,大声喊一声,走。车轮碾在凹凸不平的车辙上,发出嘎嘣嘎嘣的声响。

⑩我在生产队见过马车往地里送粪,是牲口拉套。赶马车的人手拿一根长鞭,用鞭梢指挥长套里的牲口用力或者转向,驾辕的牲口用一根笼头绳子控制着。爹撅着屁股用力的样子,让我想起驾辕的骡子。和生产队的拉粪车相比,他显得势单力薄。

⑪车是不能坐了,我挑着瓦罐和碗,跟在后面。二十八里路太过遥远,感觉两条腿怎么也走不到头。我身上的褂子湿了,风一吹,贴身的凉。实际上,爹身上的衣物早就湿透了,由于汗水源源不断,凭体温是暖不干的。

⑫歇会吧。爹一松懈,车子很听话地停在原地。我们就坐在路边的田埂上,捧着大碗喝水。爹擦着汗水问我,累不累?

⑬我没说累,也没说不累。我问这些砖是不是给我们盖学校?

⑭爹点头,估计是吧。

一群麻雀飞过头顶,落在身后的几棵大树上,叽叽喳喳,很是热闹。爹点上一支烟,笑着冲麻雀喊,是不是来找小虎玩,小虎今天没空,他要去给学校送砖,快点盖学校,还等着开学上学呢。

⑯我被爹的话逗笑,但我没和麻雀搭话。麻雀叽叽喳喳,无忧无虑的样子。可我现在没有心情,等我有学上了,也可以像麻雀一样,飞来飞去的,大喊大叫。

⑰那天,我们赶到县城,太阳已经落山了。回转的时候,天空飘起了细雨。这是我第一次走到县城,雨雾中的城市灰蒙蒙的,既冷又乱。爹将八块钱装进衣兜,一路上按了又按。

⑱出县城的时候,他停下来,在路边买了两块烤红薯。他说,外面的东西真贵,就这,五毛钱。他递给我一块大的,笑着说,垫垫饥,咱们抓紧往回赶,你娘说不定在村口迎咱们呢。

⑲我的脚似乎有了泡,钻心地疼。爹让我上车,护好空空的瓦罐和瓷碗。回去的速度明显加快,一路上他没有吹口哨,也不说话。但呼呼的风在四周响起,像在助他。

⑳回到家,村庄已经沉睡。爹把湿漉漉的衣裳脱来,从口袋中摸出七块五毛钱。可能是贴身的原因,那钱干干的,没沾一点湿气。

㉑那卷纸票,在娘点起的油灯下,微微晃动,似乎在炫耀地说,你可以继续上学了。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说学习研读单

任务一:梳理小说

探究

知识积累

梳理情节,补全左边图表。

①____

②____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最后得到解决的过程。

任务二:品读人物

探究

知识积累

A 关注反复

①爹说这话的时候是微笑着的,让我看到一丝的希望。

②爹把一条绳子套在肩膀上,朝两只手里吐口唾沫。朝我一笑,大声喊一声,走。

③爹点上一支烟,笑着冲麻雀喊。

④他递给我一块大的,笑着说,垫垫饥,咱们抓紧往回赶。

联系上下文,参考“知识积累”,分析反复出现的“笑”这一细节对于刻画父亲形象的作用。

反复出现的典型细节对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丰富作品内涵起着无可替代的有效的强化作用。

B关注对比

①爹把自己套在架子车上,吹着口哨出发了。

②回去的速度明显加快,一路上他没有吹口哨 , 也不说话。

C、 关注矛盾之处

我没说累,也没说不累。我问这些砖是不是给我们盖学校?

A联系上下文,参考“知识积累”,分析比较B处加点字背后的父亲的心理。

B结合语境,用第一人称描述C处“我”此刻的心理。

请从A和B中任选一题回答。

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任务三:聚焦环境

探究

知识积累

①一群麻雀飞过头顶,落在身后的几棵大树上,叽叽喳喳,很是热闹。

②麻雀叽叽喳喳,无忧无虑的样子。

文中多处写到“麻雀”,请分别分析这两句描写麻雀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为小说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在小说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任务四:赏析结尾

探究

知识积累

那卷纸票,在娘点起的油灯下,微微晃动,似乎在炫耀地说,你可以继续上学了。


这篇小说的结尾别具特色,请参考“知识积累”,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好的结尾就是文字虽完了,而意义却没有尽。例如结尾给予人物评价的,却又含而不露;结尾充满温情的,让感情的脉络继续向前;结尾有一些暗示的,与文本形成呼应,余韵悠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