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浦东新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空育种“俱乐部”

①你见过能炒一盘菜的巨型青椒吗?你尝过长1米、重3斤的特大黄瓜吗?你听说过一亩地能产一吨的优质稻谷吗?这些并非神话而是事实,它们的种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经过太空之旅后而变得神奇无比。因此,到太空中去培育更多更好的良种成为人类的新幻想。空间育种和空间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的这一幻想奠定了基础。

②在太空,物体的重量只有地面的百万分之一,被称为微重力状态,生物极易发生遗传变异,对细胞、蛋白质、微生物的培养十分有利。太空还剥去了大气层的“外衣”,太阳光辐射比地面强得多,宇宙高能重粒子极其丰富,将使种子、微生物等细胞中的遗传密码发生有益突变,产新物种。另外,太空环境近似真空,纯净而无污染,专家们认为,看似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的这些环境条件,为发展新材料、新物种、新医药等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和生产基地,在太空环境里,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要比地面快成千上万倍。

③奉先提出空间植物和微生物变异理论的美、俄国家的科学家,多年来却与航天诱变育种这一领域失之交臂,后来居上的却是“太空俱乐部”的新成员——中国。

④我国返回式卫星试验的多次成功,给了空间育种研究新的推动。1987年我国首次利用卫星进行了植物种子和微生物材料的搭载试验,它拉开了中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的序幕。

⑤10多年来,我国先后在9颗卫星和两艘飞船上搭载了500多种植物、微生物等,培育出一批生物新品种、新品系、新种源。我国的空间育种成果赢得了世界的称誉,美国、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的科学家们纷纷表示了合作的愿望。

⑥1996年10月,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精选处理的杂交水稻种子被放入返回式卫星,在大空中修炼了15天后返回地球。这些种子在海南繁育基地种植了44987株。经实验分析发现,一些水稻发生了高频率的变异,个别植物的性状分离变异率高达12%,比用射线辐射变异率高100倍,比自然变异率高数万倍。如今这批航天水稻已经进入第六代,形成了新品种,单季亩产达到800公斤。

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的总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

(1)、标题中的“俱乐部”在文中的意思是
(2)、第②段加点的“这些环境条件”具体指什么?

(3)、第⑥段中“个别”一词不能删除,为什么?
(4)、下列对文章开头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数字能形象生动地说明经太空育种后的农作物的神奇。 B、这些数字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这些数字展现了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梦想。 D、这些数字能自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太空育种。
(5)、下列语句应放入哪一段中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

早在1986年,“863”计划倡议者之一的王大珩教授就提出应用航天搭载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建议。

举一反三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 cm。,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 cm3。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⑧大约在1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攀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冬日漫步

       我们一觉醒来,正是冬天的早晨。万籁无声,雪厚厚地堆着,窗槛上像是铺了厚厚的棉花;窗格子显得加宽了,玻璃上结了冰纹,光线暗淡而寂静,更加强了屋内舒适愉快的感觉。早晨的安静,似乎静在骨子里,我们走到窗口,挑了一处没有冰霜封住的地方,眺望田野的景色;可是我们单是走这几步路,脚下的地板已经在吱吱地响。窗外一幢幢的房子都是白雪盖顶,屋檐下、篱笆上都累累地挂满了雪条;院子里像石笋似的站了很多雪柱。大树小树四面八方地伸出白色的手臂,指向天空;本来是墙壁篱笆的地方,形状更是奇怪,在昏暗的大地上,它们向左右延伸,如跳如跃,似乎大自然一夜之间,把田野风景重新设计过了,好让人间的画师来临摹。

       我们悄悄地拔去了门闩,雪花飘飘,立刻落到屋子里来;走出屋外,寒风迎面扑来,利如刀割。星光已经不那么闪烁光亮,地平线上笼罩着一层昏昏的铅状的薄雾。院子里的雪地上,狐狸和水獭所留下的脚迹犹新。这使我们想起:即使在冬夜最静寂的时候,自然界的生物没有一个钟头不在活动,它们还在雪上留下痕迹。把院门打开,脚步轻快,我们跨上寂寞的乡村公路。农舍窗上虽然积雪很多,但是屋里的农夫已经早把蜡烛点起,烛光孤寂地照射出来,像一颗暗淡的星。树际和雪堆之间,炊烟也是一处一处地从烟囱里往上飞升。

       太阳最后总算从远处的林间上升,阳光照处,空中的冰霜都融化,隐隐之中似乎有铙钹伴奏,铙钹每响一次,阳光的威力逐渐增加;时间很快从黎明变成早晨,早晨也愈来愈老,很快地把西面远处的山头,镀上一层金色。我们匆匆地踏着粉状的干雪前进,因为思想感情更为激动,内心发出一种热力,天气也好像变得像十月小阳春似的温暖。假如我们能改造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更能配合一致,我们也许就无需畏惧寒暑之侵,我们将同草木走兽一样,认大自然是我们的保姆和良友,她是永远照顾着我们的。

       大自然在这个季节,特别显得纯洁,这是使我们觉得最为高兴的。残干枯木,苔痕斑斑的石头和栏杆,秋天的落叶,现在被大雪掩盖,像上面盖了一块干净的手巾。寒风一吹,无孔不入,一切乌烟瘴气都一扫而空,凡是不能坚贞自守的,都无法抵御;因此凡是在寒冷荒僻的地方(例如在高山之顶),我们所能看得见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它们有一种坚强的淳朴的性格——一种清教徒式的坚韧。别的东西都寻求隐蔽保护去了,凡是能卓然独立于寒风之中者,一定是天地灵气之所钟,是自然界骨气的表现,它们具有天神一般的勇敢。空气经过洗涤,呼吸进去特别有劲。空气的清明纯洁,甚至用眼睛都能看得出来;我们宁可整天处在户外,不到天黑不回家。我们希望朔风吹过光秃秃的大树一般吹彻我们的身体,使得我们更能适应寒冬的气候。我们希望借此能从大自然借来一点纯洁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我们是一年四季都是有用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听泉

韩静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跌扑回还,绕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二胡,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剔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流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从前只是伴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和阿炳(华彦钧)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因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采,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触动了他的心泉之门。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绿竹林青草地。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卵石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似鱼嬉水草。抖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醒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记得,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美的杨荫浏。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萌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阅读《与父亲博弈》,完成下列小题。

与父亲博弈

羽毛

    父亲生日将至,给他买点什么呢?

    父亲来这里三年了,背井离乡,只是为了照顾我的生活。亲恩比天大。别人的父亲会打牌,会抽烟,会到处游山玩水,会去广场跳舞。他一样不会。他几乎没有嗜好,除了劳动:成天忙忙碌碌,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像一台永不疲惫的机器。

    父亲不仅过分勤劳,而且过分节俭。

    有多节俭呢?如果他早上出门,晚上回家,午饭都舍不得吃,顶多在街上买一个两毛钱的馒头。他宁肯胃疼,也不愿花钱心疼。他从不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总是拿着针线盒缝缝补补。

    这跟他有没有钱无关。这种节俭起初是不得已,后来是习惯,现在已经深入骨髓,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

    父亲在农村长大,17岁丧母,作为长子,他和他的父亲要用几亩薄田来养活五六个弟妹。吃饭时,最小的弟弟在饭桌上掉一粒米,就得挨上一耳光。草根汤、地瓜粥,一吃十几年,吞噬掉孩子对美食的想象、对美的向往,胃和品位都在贫穷的溃疡里先天发育不足。后来他奋发拼搏,开店赚钱,送孩子上大学,盖起了四层的小楼房。但无论生活境遇怎么变,他只是愈加勤俭。

    这种勤俭就像压榨器,把父亲几乎压榨到只有一个核:只干省钱的事和挣钱的事,只花万不得已的钱。他从不想尝试美食、华服或者欣赏美景,只欣赏钞票本身的油墨味。

    我周末要去公园玩,他会说,我们以前从没有周末!门票还要两元呢。我提水果回家,他会说,我们小时候没有吃过水果,这水果比菜还贵!……

    我说,拜托,爸爸,你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金融风暴,消费也是爱国!

    父亲眼睛一瞪,说,时代再怎么过去,我都是你爸爸!小辈都得听长辈的!

    我闭口。

    多次“战争”下来,父亲有所软化,不再用节俭的标尺要求他人,偶尔也去逛公园,给我买冬枣买核桃,但对自己仍旧一毛不拔。好像全天下的人,就属自己最不重要。

    这次父亲的生日,我不会放弃尝试。

    前几年的尝试,都失败了。

    头一年,我给父亲封了个红包,父亲原封不动地把钱又存了回去。

    第二年,我给父亲买了双品牌布鞋,父亲至今没有穿过。问起来,父亲就说,今后回老家再穿!

    今年,我想好了,就给他买个泡脚的木桶。他总是脚后跟疼,慢慢就爱上了用热水泡脚。我看过中医书,脚后跟疼是肾虚的表现。要带父亲去医院,他坚持不去。

    那就买个木桶吧。我在网上查询,又去店里考察,买了一个香柏木浴足木桶,228元。这和父亲的付出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只要父亲身体舒泰,钱算个啥。

    我把沉重的木桶提回家,放到他的卧室。父亲回家后,视而不见。我嬉皮笑脸地问他喜不喜欢。他冷着脸说,我今后都不泡脚了成不成?

    这是冷幽默?不,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到底没有用那个古色古香的浴足桶,依旧用边缘破损的塑料盆。我到底无法用物质来取悦父亲,只能用而立之年的顺从来回报他的付出。

    有些无奈……下个月,我准备去买一套新一年的公园门票,这样他不能不接受吧?

    成千上万的礼物,总有一件会适合我亲爱的父亲。日子越来越少,但我还来得及想尽办法,稍稍补偿父辈过分辛劳的岁月……这也是一场博弈,将屈服于绵绵不绝的尝试、耐心和爱。

(选自《读者》2010年第6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在身后二十米

郝金红

    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几里的山路,那时又没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

    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很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小栓,两个大男人,不就是走山路吗,有啥怕的?

    面对我的拒绝,父亲迟疑了一会儿,“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我背起书包,挺起胸脯,在父亲面前昂着头走出了院门。小栓已在村口等我。我望着外面漆黑的一片,心里还真有点害怕。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要走这么长的一段山路。“你怕不怕?”我问小栓。“怕?有啥怕的?我们有两个人呢。”小栓的声音不大,但我听出来,他一定和我一样,在假装勇敢。

    我们出发了。黑漆漆的夜,天边悬着两三颗孤星,阵阵山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偶尔有一两声动物的嚎叫传来,尖锐而凄厉。我和小栓不禁加快了脚步,只想尽快走完这段低凹不平又特别漫长的山路。

    “要是有大人送我们一程就好了!”小栓在后面低声嘀咕。是啊,现在我真的后悔刚才为什么要拒绝父亲的好意。我想象着此刻父亲就在我的身后,但我不敢回头看,只顾着埋头往前疾走。等我们走到学校,早已是大汗淋漓。

    这样的时光持续了三年。每一天上学,父亲必定要跟我一同起床,他有时甚至起得比我还早。自从我拒绝他送我之后,他再也没说过这类的话,只是说等我走后,关好院门,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父亲对我撒了谎。

    初三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城的师范。父亲显得特别兴奋,他邀我下河去洗澡,我这次没有拒绝。当父亲脱下长裤的一刻,我瞥见他的右腿上,有一块长长的伤疤,像一只黝黑的壁虎伏在腿上,特别地刺眼。“爹,你的腿啥时弄伤的?”父亲迟疑了一阵,呵呵一笑:“那次上山砍柴,让树枝给刺的,没事,庄稼人嘛,哪没个小伤小疤的,早就好了。”父亲说得那样自然,我信了。

    但随后不久,母亲和我聊天时,无意中说到了父亲的那个伤疤:“你爹有一天早上送你去学校,让猎人的套弓给夹着了,淌了不少的血,好几个星期才好呢。”“送我?爹送过我?”我惊讶地向母亲求证。“是啊,你爹不让我对你说,上初中那会儿,他一直在送你,为了怕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不会被你发现。送你三年,你爹呀,都总结出经验来了。”母亲说得自然,我的心却在流血,为自己曾经的固执和无知。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的画面:漆黑的夜,两个少年行走在狭长的山路上,在他们身后的二十米处,一位老农在悄无声息地跟着,他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一直固执地以为自己是多么的勇敢,不曾想却辜负了父亲的那一颗慈爱的心。这一生,只要我们还行走在人生崎岖的山路上,父亲就会一直紧紧地跟在我们身后二十米,直到他再也迈不动脚步……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五月上)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草坡上

钟理和

    那只灰黄色的母鸡,终于不能走动了!

    一清早起,别的鸡已全部出了窝,走到草坡上和树林里去了,而那只母鸡的小鸡们却环着它走来走去。

    它那数天前受了风湿的脚,似乎已发展到使它膝部关节完全失去功用,匍匐地面,用翅膀自两边支着身子,不时痛苦地呻吟着。

    “爸,我们的母鸡不能走了!”铁儿说罢走前去,把它搀扶起来。但手一放,又瘫下去,仿佛一堆棉花。

    小鸡恰在换毛期,柔软的黄花绒已渐渐脱落,灰的、黑的、茶褐的,或别的什么颜色的羽毛,零零碎碎地披在身上。它们都张开了眼睛,惊慌四顾,在母亲前后左右团团转着,六张小口一齐鸣叫着,好像在询问为什么母亲不再像往日一样领它们玩去了?母亲贴在地面,时而奋力振翼,向前猛冲,但只挪动了一点点就又沉重地倒了下来,它的眼睛显出痛楚的神色,绝望地晃着脑袋。于是母子依偎着脸,眼睛看着眼睛无助地相守着母鸡喉咙颤抖着,发出幽暗的声音,仿佛在悲泣。

    这里是已废的香蕉干燥厂的门口,一边连着有小灌木和芊芊青草的小坡,开着红黄白紫各色花朵的野草,一直滋生到灶门边来。草木娇小玲珑,恰如小孩的眼睛清晰可爱。朝阳撒着粉黄色的光辉,把这些小草树装潢得新鲜妍丽。草叶上露珠闪烁,空气中飘着清沁的草香。蝴蝶和白蛾在草丛间飞逐嬉戏,阳光停在它们的小翅膀上微微颤动着,好似秋夜的小星点。

    白蛾在小鸡间来去翩翩,十分写意,仿佛这是一场非常有趣的游戏。两只小鸡难舍难分,在草树间跌跌撞撞,紧紧追在白蛾后面渐渐走得远了。又飞来了另一只白蛾,小鸡争相追逐,也随着去了。慢慢地,六只小鸡全走到小坡上去了。

    母鸡孤零零地依旧蹲在那里。灶门口渐渐地静下来——

    晌午边,妻说恐怕过两天母鸡饿瘦了,不如趁早宰了它好。

    我不知道到底宰了好,还是不宰好,因而只“啊”了一声,算作回答。

    傍晚,妻喂鸡时,我发觉那只母鸡已经不在了,便记起她跟我说的话。

    “你把母鸡宰了?”我问她。

    “珠——珠珠——珠”她向草坡那面高声叫鸡。

    “宰了!”她边叫边说,“都说饿瘦了可惜嘛。珠珠——”

    鸡听到叫唤声,从四面八方向亭子聚拢,大小不齐,颜色杂驳,你挤我啄,纷乱而扰攘。那六只小鸡也由草坡上下来了。它们胆怯地在外围徘徊观望,间或偷啄几粒撒出最外边的谷子。可是大鸡却出其不意地加以一啄,衔起半天高,然后重重一摔小鸡被掷出老远,羽毛纷纷下落。

    啾啾啾……小鸡锐声悲鸣。

    于是妻由屋里提出鸡笼来,让小鸡独自在里面吃。

    “多可怜呢…”妻守在鸡笼旁,凄然看着小鸡啄谷粒。

    太阳把披在山头的最后一抹余晖也带进西山去了,天上的乌云向四面扩张着,猛兽似的把蔷薇色的云朵一块一块地吞噬掉,大地已盖上昏暗的夜幕,鸡儿全归窝了。

    小鸡们走了一整天,现在回到灶门口却找不到母鸡。母鸡哪里去了?它们在早晨离开前母鸡蹲伏着的地方走来走去,伸长了脖子叫,声音凄怆而尖利。它们失去依靠的孤儿生涯,便这样用伤心与悲泣来开始了。

    妻惶然坐立不安,走进走出,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她走前去,打算把它们捉起来关进鸡笼里。但小鸡却都往草丛里钻。我和铁儿走下石阶想帮她捉结果却更糟,这些可怜的小东西走得更远了。我们缄口不语,在灶门口搓手静立,痴痴地望着小草树那摇动着的幽影。有好大的工夫大家屏息倾听着消失在黑暗中的小鸡们的鸣叫。此刻听起来,那声音更觉得凄凉而悲怨了。

    这时我才深深觉悟到宰了母鸡的失措,但嘴里又不得不安慰似地说:“小鸡慢慢地会习惯的”她一言不发,转身走上石阶,坐在椅子上低声默默地给两岁的立儿喂乳。

    饭桌上,那只被牺牲了的母鸡,好像在谛听它的儿女们是否都无恙,睡得安好。

    “我不该宰了母鸡,”妻开口说话,留着它,就算不会领小鸡吧,夜里总会抱着它们睡的。”妻言下有无穷悔意,一边伸手把铁儿拉进怀里,又把胸前的立儿抱得紧紧。两个孩子温驯地依偎在母亲怀中,不稍一动,仿佛小心灵里正在害怕有什么东西就要把他们母子从中分开一样。看得她泫然落泪的模样儿,我也觉得难过。

    晚饭大家都吃得非常之静,非常之少,尤其是妻。那只盛了鸡肉的碗,没有人的筷子去动过,即算稚小的铁儿亦复如此,显然,这孩子也有着和父母同样的情绪了。

    那晚,六只小鸡就在灶肚里过夜。

    从那以后,那些不幸的小鸡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了。我们每个人都好像对它们负有某种责任。妻喂鸡时总特别关照它们;火灶肚清扫干净后另给铺上麻袋好让它们不致受湿;铁儿则几乎每天由田间弄来许许多多小虾蟆、蚯蚓,有尾巴的蝌蚪之类喂给它们吃。

    它们似乎也明白自己的身世,兄弟姐妹间相亲相爱,同行同宿,从不分开。天一亮便彼此招呼,一起走到草坡上来,在草丛间采草实、找小虫追蚂蚱。吃饱了肚子,便成堆地躺在树荫下,两只脚一踢一踢,意态舒畅而快活。

    这中间,不知流过了多少日子,某天下午,我帮着妻在高出草坡的庭边搭篱笆,我们的铁儿和立儿,则在庭里戏耍着。秋阳已斜在半天,草树沐在柔软的阳光中,温馨、宁静而和平。蓝天挂着几朵白云,它们徐静地移动着、舒伸着、变幻着,美丽而多姿,仿佛是赋有知觉和生命的生物,像鸡一样。

    草坡上有六只鸡儿躺在阳光下休息,它们直了腿,拿嘴去梳刷翅膀。这是大鸡常有的动作。它们已经羽毛丰满了。在它们那光洁丰满的羽毛之下,那已经成熟的生命在搏动,它具有了打开重重阻碍的力量和意志。

    那是美丽的,严肃的。“你看,多美!”妻微笑着说道:“毛都长齐了!”她笑得很优美,眼睛良善而纯洁,流露着人类灵魂的庄严崇美。我也高兴地笑了。一回首,猛觉得我们那两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又长大了许多!

    我和妻相视而笑,感觉到如释重负般地轻松和快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