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达标卷(二)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 cm。,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 cm3。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⑧大约在1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攀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1)、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

(2)、⑥⑦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快递

    ①中国的物流业从无到有,现在已成为全球快递市场发展的引擎,可以说是快速发展。

    ②在业务量方面,已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2018年中国快递包裹量大概是313亿件,比十年前增长了30倍,业务量已占到全球业务量的40%。

③在送达速度方面,目前中国快递送达时间平均为2.6天。2018年的“双十一”一天的8.12亿个物流订单,整个物流行业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把这些订单基本配送完成。

④在先进技术的使用方面,我国快递业已从过去典型的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一个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换代快的时代。如何让货物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客户手里?这种争分夺秒的竞争从客户下单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商家下单时,相关数据就已经进入到了分拣支持系统中。把订单推送给哪位收派员,包裹要经过哪些站点,甚至在分拣中心哪个滑槽中滑落,系统都提前做出了预判。在货物分拣环节,全自动分拣机以每秒2.7米的速度运行,1小时可以处理2.6万件包里,相当于52个工人1小时的处理量。自2017年开始,已有快递公司投入使用全球首个无人机运营调度中心,建成全球首个全流程智慧化无人机机场和无人配送站,在无人配送全流程打造上不断创新突破。该公司无人机已在多地实现常态化运营,目前已完成超过20万小时的飞行时间,并实现零事故运营。

    ⑤在快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带来的物料消耗和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有关统计显示,全国快递业2017年消耗包装箱192亿个编织袋58亿个、塑料袋150亿个、胶带300亿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诸多方面:一是绿色包装物成本过高,如一些生态可降解包装的价格是普通包装的4倍。相当一部分企业不会主动选择成本高昂的可降解包装物。二是环保技术水平有待突破。包装物难降解、难处理,快递包装物中包括大量透明胶囊、空气囊、塑料袋等聚氧乙烯类产品,如使用填埋工艺,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如采用焚烧工艺,则有产生高危污染物的风险。三是废弃包装回收情况不乐观。目前,快递纸箱回收率不到2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镜子

    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

    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

    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赔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泠泠风雨声

胡竹峰

平日偶得闲情,我会看看碑帖里笔墨的旧影心迹,古琴素手纸窗瓦屋灯火青荧天与地合,意与神会,情通自然。意与神兮如痴如醉,情通自然兮惠风和畅。

春雨绵绵,阴寒不散,夜里悠悠忽忽读了些旧人诗词。元人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云:“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瘦金书我很熟,想起小时候玩过一枚“大观通宝”铜钞,钱文正是赵佶手笔。

赵佶的帖读过不少,《千字文》《牡丹诗》。瘦金体的线条仿佛金戈银丝,有一年把玩《秾芳诗帖》,看久了,越发觉得线条薄利,笔锋可以削水果,手不敢触。我看瘦金体,老想到春秋时候的尖首刀币。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长卷,每行二字,共二十行,清人陈邦彦曾题跋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纤细,青郁,劲挺,有力,瘦金体之味差不多就是这样。不要说书法,宋人文章也涓涓始流一派文气,不像唐朝欣欣向荣、郁郁勃发。唐人写时间流逝无可奈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人却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唐朝人慷慨,宋朝人感慨。慨慷常常是壮士,感慨往往为道家,宋徽宗恰恰是道君皇帝。

中国艺术,道家的痕迹处处可见,阴阳为骨,无为是表。前些时日读《易经》,象曰:“风行水上,涣。”大意是水上见风,涟漪泛起,散而不乱,涣然而和,成自然之象。宋人书法,受老庄道家影响,大抵虚静,瘦金体是异数。每见瘦金体,像在冬天的梅园游玩,老树新花,四周一望,虚室生白,全是一片吉祥。

有回在朋友画室玩,他运转提顿写瘦金体给我看。想起当年的赵佶,一笔一画运转提顿在汴京皇城里自得其乐。瘦金体的精气神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更多还是入世的。我读赵佶书法,读出自得其乐——天下与我何干?且写字画画去,差不多是那样的字外音,赵佶的字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像钢丝。书画家白蕉说:“瘦金体的线条,未必输给颜真卿的线条。”瘦金体是文人字,并非帝王字。到底什么是帝王字,我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文人字,我更说不清。我只能说自得其乐是文人字,旁若无人是帝王字。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赵佶、董其昌的手迹一片自得其乐或者洋洋得意,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的手迹旁若无人或者居高临下。字从心出,心惜字形,有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有人战战兢兢进屋来,有人桀骜不驯,有人规规矩矩,有人放肆泼辣,有人内敛斯文……

赵佶好诗,好画,好歌舞,好花岗岩,好李师师,好鲜衣骏马,好美食华灯,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鸟,本是纨绔儿,可怜帝王身,糟蹋了一身才华。

瘦金体,又名瘦筋体。瘦金体三字有风雅气,瘦筋体三字有稼穑味。瘦筋,筋瘦,夏天,从水塘里挑水浇园的农夫筋瘦筋瘦。叶圣陶先生有文章说:“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每见瘦金体,总想起紫赤的臂膊和肌肉突起的小腿。

书法的奇妙在于,每个字的点画构成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连绵动感产生出的墨迹之美,我对书法的兴趣,严格说来是对墨迹的沉迷。

宣纸上,中国文化轻流徐淌。

墨迹间,前人气息屡屡不绝。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地震伤亡谁决定

①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受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西南和西北处于欧亚地震带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关于地震的记载历史超过3000年。根据记载,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②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12月20日,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131人死亡,980人受伤。与积石山地震发生时间仅仅相隔1天,12月19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同样是10千米,但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③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震源深度相等、震级相差不大的这两次地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地震的伤亡情况到底由什么决定?

④要认识上述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或构造活动导致的地球内部突然失稳而产生的剧烈震动,是地球快速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每年,地球上都会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绝大部分是人类感觉不到的,也就是无感地震。通常,只有当震级大于5级时,才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坏,这种人类能感觉到并产生了破坏作用的有感地震被称为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常常引发火灾等,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如2023年,我国大陆共发生震级在3级以上的地震561次,其中震级在5级以下的地震549次,占比为98%,5级以上的地震占比仅为2%。

⑤所谓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或者说强弱的标志,代表一次地震可以释放多少能量。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震动也越厉害。震级通常用M表示,震级在2.5级以下的地震一般被称为小地震,震级在2.5~4.7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差30倍。像2022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20余次,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是青海门源地震,震级为6.9级,致使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4省(区)17.1万人受灾,损坏房屋9.5万间,兰新高铁中断,直接经济损失32.5亿元。

⑥那么,是不是地震震级越大,破坏性越强,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也越大呢?事实并非如此。震级强弱只表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并不意味着该次地震造成的破坏性更大,因为地震造成的破坏性还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深度即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深度越浅,地面的震动越大,其影响力和破坏力越强。如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5.5级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震源深度只有10千米,因而地震烈度仍然较高,共造成近87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部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

⑦除了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和人员伤亡情况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⑧一是人口密度。同样的地震强度,在人口越稠密的地区,造成的人员伤亡越大。如同样为5.0级地震,2022年发生在云南红河州的地震造成4100余人受灾、700余间房屋受损,青海果洛州玛多县的地震却未有人员伤亡报道。同样在2022年,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在6月发生的5.8级、6.0级地震造成近57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而7月发生在新疆皮山的5.1级地震、阿合奇的5.2级地震,由于发生地地广人稀,均未造成人员伤亡。2022年8月,青海玉树州杂多县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由于震中人口稀少,也未造成灾害损失。

⑨二是地貌因素。发生在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地震往往会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具有放大和叠加效应,进而引发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6.1级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滚石等次生灾害造成4人死亡。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由于震中位于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复杂,高差变化大,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震后统计,该次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联人员中81%为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滚石等所致。

⑩三是建筑物质量。抗震等级高的建筑物,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更小,而土坯房、砖混结构建筑物更易在地震中受损,在地震来临时容易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2023年12月19日发生在积石山县的地震造成1万多间房屋倒塌,20万间房屋受损,就是由于震中和受灾区域多为砖混结构的农村自建房。

⑪四是地震发生的时间。凌晨发生的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更大。这是由于凌晨通常是人们熟睡的时间,地震发生瞬间人们来不及躲避。被列入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的唐山大地震,就发生在凌晨3点。造成60万人伤亡的海原大地震(也被称为海固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12月16日晚20时。

⑫五是人的因素。地震一旦发生,决定伤亡情况的就是人的因素,也即抗震救灾的反应能力和水平。相关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后的24~48小时是最佳搜救时间。因此,震后的快速应急能力和抢险救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往往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

⑬此外,地震的提前预报预警也能有效减少和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 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

………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君子的志向是远大的,小语在阅读书籍后,整理出以下素材,请帮他补充完整。

远去的风帆

                        ——送别袁鹰老师

冯文超

①99岁的袁鹰老师辞世了,生前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同时他也是一位著作丰富、驰名文坛的老作家。我是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却也有着和他交往的一段往事,回忆起来,深感他为人谦和、没有名人的架子、热情扶助文学青年的高尚品格,不禁泪水盈眶,感叹不已。

②大约是20 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因工作的关系,走访了柯柯地区,这块昔日荒凉的青藏高原腹地,被铁路职工勤劳的双手建成了一块有着鲜花盛开、欢声笑语的地方。各单位还仿造苏州园林修建了扎根亭等景观,一路采访,我被这种开拓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所感动,连夜写出散文《青藏高原深处》,回来修改一遍,斗胆寄给《人民日报》“大地”文学副刊。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在副刊头条赫然登出,我无法形容当时拿着报纸的欢乐心情,过了一段时间,同事告诉我,说电台也配乐广播了。其实这篇作品只是纪实性强,艺术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直到几年后,我才知道,是袁鹰老师从众多来稿中发现了我的稿子,认为很有内容,发表了它,我感动得喃喃自语:大地,你容纳了我这一株小草啊!

③事隔多年,我在公司编内部文学杂志,斗胆向袁鹰老师约稿,想着这位文坛大家会看得上我们这个小小的内部刊物吗?谁知他很快寄来散文《情系天路》,大气老到的文笔,表达了自己对青藏铁路建成的喜悦之情。我们刊物有稿费,但很少,我请示领导,希望破例给这位支持我们的老作家的稿费高一点,领导也同意。我告知袁鹰老师时,他立即回信表示不同意:“文超同志,能为青藏天路和你们企业文艺刊物尽点绵力,我感到荣幸。如发表小文,请按规定发稿酬,不要特殊。”

④这使我对他更加尊重。

⑤事后多年,我出差京城,终于见到了袁鹰老师,他已经退休,住在《人民日报》家属院的一栋小楼里。

⑥他和蔼可亲,没一点架子。去之前,我觉得应该给这位文学前辈带点纪念品,选来选去,就带了一本《青藏铁路纪念册》,他欢喜地翻阅着,说起几十年前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看老戏曲家田汉编剧的《文成公主》,有一处细节非常动人。谁能想象,在文成公主入藏的长途上,在雪域之间,会出现一条石破天惊如巨龙般的青藏铁路?那一天,我们一起感叹着国力的强盛,以及天路建设者的钢铁意志和英雄气概。袁老师说:“我年纪大了,要不我真想去一次青藏,看看青藏铁路,坐一坐天路的火车。”

⑦分别时,我们照相合影。

⑧后来我出版散文集《天路小景》,想请袁老师作序,有些惴惴然,觉得他是大家,又年事已高,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让我把书稿寄给他。对这个书名,我有些踌躇,因为里边还有一些写东北故乡的篇章,请教袁老师,他说可以用这个名字,因为绝大部分是写天路的。其中有一篇在《中国铁路文学》发表时,编辑陈志雄是我的朋友,他把标题给改了,我觉得不妥,认为改后的太通俗。在打给袁老师的电话里对志雄表示了不满,并请教袁老师,他说改得好。我仔细思索,觉得是增色了。后来,我对志雄表示了歉意。

⑨袁老师在序言里对我这些幼稚作品进行鼓励:冯文超的散文特点是平实质朴,不用华丽辞藻,摒弃装腔作势,而是轻描淡写,纯净自然,用真实情感打动读者,每篇文字,都在一两千字之间,最适合报纸副刊和电台播送……

⑩这使我深受鼓舞,觉得以后要再努力。后来,袁老师寄给我他的新作《江山风雨》,扉页写着请我指正的话,这使我汗颜,感受到他热情、平易、谦虚的品格。其实,袁老师不光是创作上,在别的方面也关心我,知道我为大学毕业的女儿找工作而发愁,他还找人推荐,虽然最终没能办成,但我心里一直感念。

⑪在袁老师年老卧床期间,我多次打电话给他,让他保重,他对此表达感谢并让我保重。如今他远行了,文坛会铭记他,我也深深怀念他--一位名满文坛的著名老作家,一位好编辑、好老师,一位忠厚热情的前辈长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