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1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进城送梨

    ①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②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要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呀!”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

    ③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也埋怨起来:“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④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中饭时他很少说话,吃得也很少。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亲执意要回乡下。我再三挽留,父亲却执拗得像个孩子。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劝他别把我和妻的话放在心上,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

    ⑤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出现了十几年前父亲带我们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

    ⑥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削了一只吃起来。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这梨,怎么这么甜!”

    ⑦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法种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⑧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我和母亲说起父亲送梨的事。母亲说:“对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他早就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作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虫也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食品。”母亲还说:“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⑨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1)、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摘梨,“我”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2)、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②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

(4)、作者写“父亲进城送梨”这件事,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如何给地球降温 

龙学峰
①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②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死以前曹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 , 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 %,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lC,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③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④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⑤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头牌

王保国

    ①银铃是黄河口剧团的头牌,也是“绕梁腔”的唯一传人,能像磁石一样吸来爆棚的观众。每当听到“白娘子我上舟船更换衣衫”,观众便立时屏住气息,竖起两耳,将头后仰,仿佛看到一根锃亮的银丝从云端直贯而下。

    ②团里的台柱子谁不宠着?剧团驻地向南有一片银杏林是银铃吊嗓儿的地方。早晨不论多忙,伙房的老周都会准备好两个鸡蛋候着,看到银铃吊完嗓儿回来,便把鸡蛋打在一只白地青花的瓷碗里,再用刚烧开的水一沏,明白亮黄的一大碗。银铃接过咕咚咕咚喝完,用手抿一下嘴,朝老周一笑。

    ③别人看着眼馋,可也白搭。直到小甜瓜进了团。小甜瓜是戏校毕业的,坐念唱打倒也不差,只是“绕梁腔”偷偷练了一年仍不得要领。到了高音区,嗓子便裂了似的败下阵来。

    ④小甜瓜不敢再练了,发誓要拜银铃为师。每天天不亮她就早早候在银铃宿舍门口,等银铃起床,便抢着倒尿盆,打洗脸水,晚上又抢着给银铃倒洗脚水。有一次,小甜瓜倒好洗脚水就顺势将银铃的两只白莲藕样的小脚捉住洗了起来。

    ⑤真想学?银铃问。

    ⑥小甜瓜说,想。

    ⑦想学的话,你得答应一件事。

    ⑧行,只要师傅肯教“绕梁腔”,就是十件八件也成。

    ⑨你要起誓。

    ⑩行,我起誓。

    ⑪第二天,小甜瓜被带进了银杏林。每天周而复始练习吸气屏气,一练就是一年。等小甜瓜能屏气五分钟时,银铃这才正式教她“绕梁腔”。原来学习“绕梁腔”的决窍全在一口丹田气。那四绕八弯的声音盘旋上升,到了顶峰又盘旋而下。唱完,屏住的那口气仍游刃有余。小甜瓜悟性好,又有基础,学得很快,不到三个月便唱得娴熟自如。

    ⑫不过,小甜瓜从没在人前唱过“绕梁腔”。演出前,总是仔细为师傅准备好戏装,沏好润嗓的菊花茶。

    ⑬人们第一次听小甜瓜唱“绕梁腔”,是在全区的汇报表演上。本来,还是银铃唱《水漫金山》,可是,临上场,银铃的嗓子突然哑了。眼看戏就要开演,团长急得直跺脚。剧务说,小甜瓜跟银铃学过,要不,让小甜瓜试试。那天晚上,小甜瓜虽是临时上阵,却将“绕梁腔”发挥到了极致,还将原来的两个八度改成了三个八度,那声音像一串金铃直冲云端,立时博得了碰头彩。

    ⑭观众赞道:真是个金铃铛。自此,金铃成了小甜瓜新的艺名。渐渐的,金铃上台的机会多了起来,也无暇侍候师傅了,剧团的头牌慢慢转成了金铃。

    ⑮银铃自然带了一口气:天下没有这样忘恩负义的。在剧团那幢二层小楼上,人们常听到金铃银铃比赛似的扯起嗓子唱“绕梁腔”。那声音尖利刻薄,像一把把锉刀锉得人耳鼓难受。一次,叫阵刚罢,银铃嗓子急剧肿胀,到医院一查,竟然是甲状腺瘤,已经压迫到声带,若再延迟后果不堪设想。经此变故,银铃再也不能登台了,改做剧务,每天默默地准备戏装道具,直到退休。

    ⑯金铃一直没有带徒的意思。团长委婉地提过几次,金铃都说,还早呢。

    ⑰这年冬天,金铃外出演出,路上翻了车,送到医院已经奄奄一息。金铃急切地要见师傅一面。当银铃匆匆赶到医院,金铃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用手遗憾地指着天花板。

    ⑱后来,有人说,当年银铃和金铃是有过约定的,让银铃再唱五年,便把头牌的位子让给金铃。只是金铃不该那样着急抢了师傅的头牌。还有人说,那晚银铃突然哑嗓,是因为金铃在茶里做了手脚。

    ⑲银铃明白金铃的意思。她一个人悄悄去了银杏林,试着唱了一下,可嗓子像一面破锣,除了呜咽的嘶鸣再也留不住声音了。

    ⑳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银铃早已是耄耋之年,而且搬离了县城。闲了便跟几个老太太在门洞里摸纸牌。摸着牌,几个老太太说起了当年黄河口极富盛名的“绕粱腔”,说起了剧团的头牌。

    ㉑可惜,早失传了。一个老太太惋惜地说。

    ㉒银铃听了满眼泪水。她又记起了师傅玉白菜教她“绕粱腔”时说过的话:心要净,气要清,不争名,不冒功。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注】旧时演戏时,演员的姓名写在牌子上,悬挂在剧院门口,挂在最前面的牌子叫 头牌。后用以借指主要演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另一个广州,在老城区菜市场

陈思呈

    ①一连几天要去老城区办事,办事前后,免不了逛逛。平时我住在广州的城乡结合部。这一带全是外地人,广州话在这里走不通。小区保安也讲普通话,邻居碰面都讲普通话。也有附近的农民推着板车卖一点儿水果什么的,看着是当地人,按理应该讲广州话,但他们还是按市场需求讲粤式普通话:“西瓜很靓的哪。”。

    ②所以我虽“现居广州”,事实上和广州心脏地带的人们居住的是不同的广州。真正的广州应该有两个代表:一个是商业中心天河区,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条条高端的商业街,来来往往都是西装革履或妆容精致的精英白领,处处洋溢着优雅的小资情调;另一个代表就是老城区,那里的街景最广州,气氛最广州,连市场卖的菜也跟别处有区别。

    ③第一天,我在一条巷子口看到一家菜摊子的尾货,居然有几十个佛手柑。当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这家小摊子正在收摊儿。我们城乡接合部的市场收摊儿前,摊子里多数是残败的菜叶子,哪里见到过这么多佛手柑。

    ④“能用来做菜吗?”我问摊主。摊主言简意赅地说:“煲汤。”我又问旁边挑菜的阿姨:“这个怎么煲?”阿姨也是言简意赅:“切成块。”然而时间太晚,我还要去另外的地方,只能放下匆匆走了。

    ⑤第二天来时,便沿这个菜摊子向巷子里面走去。果不其然,巷子里别有洞天,两旁全是因地制宜的小摊子。昨天正要收摊儿的蔬菜档口现在全盛开放,除了常规的菜式之外,还有大捆大捆的新鲜桑叶,不是给蚕吃的,是给人煮水煲汤的。

    ⑥往里走,不但有鱼腥草、艾叶,还有蒲公英,摊子前挤满了默默挑选的阿姨们。摊子上还插着一块牌子,上面写“好处多多,请上百度查一查”。我不禁暗暗赞叹,聪明的卖家,可以少说多少话。

    ⑦倒也不能说这些菜有多稀罕,但是只要品种比普通菜市场多一样,就像虽然穿着 旧衣服但多戴了一条丝巾,多出来的是那一点儿喜悦。

    ⑧这时一张轮椅从人群中艰难地挤过来,一个衰弱的老头儿坐在轮椅上,停在一家鱼档前。推轮椅的中年妇女与杀鱼的一番交涉,老头儿一会儿看看摊主,一会儿看看中年妇女,眼神一忽儿质疑一忽儿赞许,你看他一言不发,但看得出,那点儿数儿是在他心里的。

    ⑨我走开几步,明白过来。这中年妇女,该是老头儿家里的保姆。老头儿家里的经济不会差,但并不会因为殷实就乱花钱。我以前常听邻里乡亲这样教我算账:“你请保姆去买菜,她每次不用多,一天多算你八块钱,一个月下来就是两百四。”对此,我不敢苟同,但也能理解。

    ⑩现在这位老头儿不畏菜市场的污水和颠簸,亲临杀鱼现场,第一,可以保证买到的菜都新鲜;第二,可以保证保姆没有多算八块钱甚至更多;第三,菜市场以及沿途一路,各种风情和风景,也很有益于健康。所以虽然动静大,他坐轮椅也要来。他对生活是真爱。

    ⑪距离市场不远处,就在街道旁边,有两个外贸衣服店。其中最大的那一家,第一 天已经把我镇住了,因为整整一层,所有的衣服都是 18 元。

    ⑫我在衣服的海洋里遨游。她们不设试衣间,非但不设试衣间,导购的阿姨,不知

道为什么,似乎不鼓励你买。比如我拿起一条裙子,正在端详和想象,阿姨站得也不近,却大声对我说:“你穿不下的,靓女!”又指指另一个陌生的顾客,“她穿差不多。”但我就不能先买回去再减肥吗?我就不能买回去送人吗?但我也许可以审慎地得出两个社会学方面的结论:老城区的广州人真的实在太瘦了,连我都能成为穿不下的教材,以及阿姨们未免太耿直了。

    ⑬另外一天在路边,我竟看到有人坐在榕树下“挽面”。我本以为这门手艺只是吾

乡的传统手艺,甚至连吾乡也见得很少了。“挽面”的书面语表达是“开脸”,在吾乡,一般是由一名老妇人手执长长的湿纱线,一头扣在左手拇指,一头咬在嘴巴里,紧贴着将要出嫁的女子脸部,交叉绞动拔掉脸部茸毛。小时候我见过这种手艺,但感觉很可怕,第一感到很疼,第二那名“挽面”的老妇人因为嘴里咬着纱线显得特别沉默和严厉。

    ⑭但今天在广州街头见到挽面,却觉得分外温暖,甚至很喜感。掌握这门技艺的这名妇人年纪也不老,她旁边的广告牌上写着“欢迎女士脱面毛/有房租”,所以她同时还是一个房产中介。我问她们可不可以让我拍一张照片,她们答应了。

    ⑮那天我还绕到一片民居去拍照,是几栋骑楼连成一片,白色的墙,但墙角被雨水和青苔泅成黑色或绿色,看起来就更美了。我的一位画家朋友热心从旁指导:“你要平着拍,不要俯拍也不要仰拍,要成块地拍,不要切断。”看着手中的照片,我不禁心生感触——拍照如此,看待一个地域的文化不也应如此吗?

    ⑯广州老城区的市井百态对于诗歌来说或许过于乏味,但对生活来说却刚刚好。

(选自《文汇报》2019年4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