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灌云县西片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骑自行车翻山越河

    ①三十年前,我父母用开菜园换来的钱,买了第一辆永久牌黑色二八式自行车。父亲很快就学会了骑车,总挂两只菜篮子在后座两边去赶集。

    ②我们常顺着大路练习骑车。田野中间的大路用沙土夯成,两边向路中央爬出绊根草,夏天的暴雨,会在路边上咬出大小坑,但在坑与坑之间,会有一条曲折如蛇的“路中路”,打足气的轮胎啃啮路面,沙沙响,像小牛吮奶,蚕吃叶,蛇蜕皮。更妙的,是在田野间猪小肠一般的小路上骑行,小路油光水滑,没有水凼,可以顺风骑得飞快,南风吹在麦巷里,吹在湿汗淋淋的背脊与头发上。青蛙蚱蜢固然是吓得慌不择路,狗之前总是不很耐烦地跑在我们前头,现在看着自行车上的小主人,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③父亲觉得我可以上路与他一起去卖菜了。那一年我们在菜园里种了很多土豆,如果不及时卖掉,它们就会毫不客气地长出紫芽。我和父亲闻鸡起床,将土豆挂在车后座上,父亲用的是从邻居大伯那里借来的飞鸽自行车。两袋土豆加起来一百多斤,并不比人轻。土豆两角钱一斤,驮到涂家河集卖完,可赚二十元钱,这在当时并不是小数字,所以我带着它们骑行在小澴(huán)河堤的杉树林巷里的时候,觉得一颗一颗土豆,比天上的星辰还要金贵。星光照夜路,并不够用,打手电筒骑车,也不可能。父亲熟门熟路,他知道十里八乡的每一道沟,每一道坎。我在后面紧紧跟着,可我毕竟是一个骑车卖菜的生手啊!终于有一次,我骑车冲出堤面,一头栽到了漆黑的杉树林里。如果不是一棵好心的杉树果断将我拦住,我会飞跌进星光下的小澴河,趁势将两袋土豆洗得干干净净吧。电光石火间,车卡在树干丛中,我的身体由龙头前面翻滚下来,落在地面。杉树的针叶将脸面与手臂刮得生疼。父亲将车慢慢地往地上一摊,反身跑下堤,慢慢地将我由地上拉起来,一边捏遍我的身子,一边问我疼不疼。看见我没事,他拍了拍我身上的尘土,扶起车子又出发了。

    ④第二年我考上了城里的中学。父亲给我买了一件新衬衣,还将自行车送给我,不是舍不得买新车,他是觉得旧车没人偷。星期六的晚上,下了课,我常常一个人骑自行车,沿着澴河大堤回家。笔直的河堤,堤下是垂柳、水杉与白杨,黄昏渐阑,澴河清碧如带,世界开阔明净。二十里路,一个多小时,汗流浃背回到家,吃母亲留好的夜饭,在破旧的木床上小睡几个钟头,天不亮,又起床骑车回去赶周日早上的功课。十四五岁少年的精力,大闹天宫都够用,不是吗?

    ⑤有一次,我骑出城。归心如箭,自然也是车行如箭,听任蚊蚋阵阵扑打在脸上。离城已远,脚下失力,咯噔一响,我心说不好,果然是链条断掉了。如果是现在,我更愿意推着自行车,在月色朦胧的秋夜,走在杨柳风里,一步一步地走回故乡,是的,我愿意。可是三十年前,恨不得长出翅膀的我……我沮丧地推着车,失瑰落魄,汗水流入眼里,稻芒一般刺疼。堤外各个枫杨掩映的村庄,晚炊的烟气已经消散,油灯一盏盏灭掉。天上,月亮一会爬进云里,一会又漏出惨淡的光辉,大地模糊一片。我鼓足勇气将车推下堤坡,敲开了一户还留着灯的人家。我印象中,那个取来钉锤、老虎钳与扳手,蹲在堂屋外面帮我接链条的大叔,长脸膛,短头发。我举着他家的柴油灯,照着他敲敲打打。其实我自己也会,他坚持要帮我接。接好链条后我道谢,急急忙忙往家赶,还是晚了,母亲已经打着手电筒等在村口。

    ⑥我到远方的城市读书工作结婚后,乘公汽,坐地铁,自己开车,整日奔走;忙孩子,忙事业,忙生活,马不停蹄。故乡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三十年前的光阴也沉睡在脑海深处。只是在周末,我会骑着儿子的那辆公爵自行车去沙湖公园逛逛。那时候就会想起那一辆黑色永久车,人生中的第一辆车,想起我养过的牛、猪、鸡,它们现在在哪里?我曾凭借着它们生活在家乡。

    ⑦翻山越河的少年时代,我特别不能忘记澴河堤下的那盏油灯。海子诗里讲,“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我就是被油灯祝福过的那个陌生人?妻子是我的高中同学,婚后我曾随她回她老家,那天我惊讶地发现,澴河堤下有个枫杨掩映的村庄,赫然就是许多年前的惶惶秋夜,我决心下堤修车的那个村子……

(选自2016年5月8日《文汇报》,作者舒飞廉,有删改)

(1)、围绕以前骑自行车,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第②段对“青蛙蚱蜢”和“狗”的描写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第③段内容简,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4)、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第⑥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做人与处世
        ①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第三,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②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两端文字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我个人认为,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 这里。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 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 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③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 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
       ④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宋代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 的意思是伙伴。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 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⑤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唐朝张公艺⑴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⑥至于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则是个人修养与选择的问题。当私心杂念占据心灵,人往往身不由己,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表面上得到了利益,内心却矛盾痛苦。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 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听从内心的召唤,做本真的人,方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俯仰无愧于天地。
                                                                                                                                                           (选自《季羡林随想录(十一)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⑴张公艺生于578年,卒于676年。其家自北齐至唐朝九代人未曾分家,家庭和睦,世人誉称“九世同堂”。唐高宗问他治家要诀,他书写了一百个“忍”字。后人为其修建“百忍堂”,以示纪念。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阅读《春遂人愿》,完成下面小题。

春遂人愿

朱灿铭

①晨光熹微,青山如黛,黄花似金,好一派怡人的春光。在这样的季节出行,无疑是极大的乐事。坐上公交车下乡游玩的我,沉醉于一路山水一路花。窗外,油菜花正在风中摇曳,宛若亭亭舞女绰约多姿,沐浴着温暖的春阳,每朵花笑开了脸,溢出浓情的春意。

②车突然停了,应该是要上乘客。伴随车门打开,"咣当"一声响,引得我转头看去。车厢地上,赫然躺着一块木板,装有四个轱辘,油光锃亮。随后,一双纱手套,蓝灰色的衣服,逐一映入我的眼帘。哦,这是位失去双腿的残疾人。我站起身想去帮忙,却见他先将木板推向前,用双手悬起身体,向前荡到空位旁,再按住座垫,一用力就撑起身子,轻巧地落到我旁边的座位上。这时,他解下鼓囊囊的大背包,放到靠座位的过道边。

③没帮上忙,又看到如此情景,我一阵脸热,赶紧往里挪了挪,生怕将他挤了下去。

④心怀愧疚,仔细打量了身边的他:板寸头精神抖擞地竖立着。古铜的脸庞,浓眉大眼,炯炯的眼神,坚挺的鼻梁,浓密的八字须,精心打理过,整齐而有生气。整洁的外套,质朴而干净利落,裤管在大腿处打了个偌大的结,醒目而刺眼。右手摊放在腿上,左手抓住竖放在背包边的木板。

⑤也许感觉到我的注意,他转过脸给了我一个憨厚.热情的笑容,让人着实温暖。于是,我们攀谈起来。他住在城郊,去乡下做小买卖。

⑥"你的腿怎么了?是遭遇到车祸了吧?"我小心地问。

⑦他爽朗一笑,似乎看透了我的紧张:"不是人祸,是天灾。那年遇到地震,腿就没了。"

⑧"地震?"我疑惑不解,显得语无伦次,但是迫切地想知道答案,"庐江哪来的地震?你是怎么被救的?"

⑨"当年地震的时候,在四川打工。那天地动山摇,墙倒屋塌,就被压在楼板下面,觉得双腿钻心地疼。我告诉自己,家里在等我回去,可不能死。不久,我就晕过去。好在埋得不深,我很快就获救了,送到医院里,腿没保住,人却活了下来。"谈起这段经历,他如此轻描淡写,好像事不关己。

⑩"你是没有生活保障,才要四处奔波讨生活的吗?你出来,家里怎么放心?"我担心不已。

⑪"受伤后,回到老家,村里就给办了低保。自己倒是衣食无忧,但一想自己是个男人,还有妻儿老小,怎么也要担负起男人的责任,要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他笑了笑,眼神很是坚毅,"这样跑是很累,可是我能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我的愿望,还能看看大千世界,这不也很快乐吗?再说,摆地摊做生意,很多人特地照顾,或多或少表达爱心,世上还是好人多呀!就冲这,不要说感恩,我也要好好活着。"

⑫说着笑着,他还扬起手中的木板:"这是我的老伙计,我的腿脚,它为我遭罪了。每天回到家,再晚再累,都要把它清洗干净,和它说会话,每年还给上次桐油呢!手套.衣服每天都换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不就是腿没了吗,干吗搞得凄凄惨惨的,活就活个人样!人啊,想要自己活着,就得用心做事,不能尽往坏处想,只要有精气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什么事都会变好的。雪天冷,不方便,我就想,再忍一忍,过段时间,春天就到了。"

⑬他顿了一下,指着窗外的油菜花:"这不,春天不就来了!"

⑭我震惊了。

⑮春遂人愿。一个人只要有美好的愿望,不屈服命运,他原本可能黯淡无光的人生也会有春的万紫千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