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6-2017年七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日的阳光

王忠范

    ①公共汽车到了莫顶草原的哈达站,我和诗人老许下了车,四下一瞅,傻眼了。这里除了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站牌以外,其他别的什么都没有。被冰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草地一望无际,空旷而又寒冷,我们俩像离群的黄羊觉得孤独无奈。

    ②我们俩是来访问马头琴手官布的,知道他住在腾克村,但公共汽车来到这里,却找不到去腾克村的路,这时一阵马蹄声落到跟前,一位身穿红色蒙古袍头系红色棉头巾的蒙古姑娘跳下马来,站在那里好似雪原上坚韧的一棵红柳。这姑娘是去镇里买砖茶的。她说看我俩像掉了腰子的儿马子(公马)耷拉着脑袋,就知道我们有困难了。我说我们要去腾克村,她说腾克村离这不到六十里地,但在雪原上步行走到黑天也不能到达,一旦迷路了或者碰见狼,那就更危险了。她瞅瞅我们一笑:“你们二位在这里等一会儿,我回去套个马爬犁送你们去腾克村。”老许说那不把你的事给耽误了,她回头丢下一句话:“没关系,不管谁到了草原都是蒙古人的朋友,总要友爱相帮。”姑娘红袍子的影子和火热的话声犹如一缕阳光撒进我们的心灵,在寒冷的冬日让人更觉温暖。

    ③没有多长时间,那位蒙古姑娘就回来了,赶着一匹马的爬犁。我和老许坐上铺着羊皮的爬犁后,姑娘从蒙古袍的前襟里掏出一瓶白酒,说抿两口吧,会有热乎劲儿的。她一摇鞭子,马便撒开四蹄飞奔而去。雪野的前面还是雪野,一派空旷和单调的雪色,看不见炊烟、畜群,连骑马的人影都没有。姑娘回过头跟我们说:“歌声能填充这个冰雪世界。”她亮开嗓门唱道:“跟随太阳奔跑充满希望,蒙古人的歌声豪壮响亮;心胸比大草原广阔,身上披着灿烂的阳光……”她说她最喜欢这首草原民歌《冬日的阳光》,这首民歌草原人几乎都会唱。姑娘的歌声挺好听的,像冬天的一支插曲,伴着阳光流进我们的心里。说话间,奔跑的马猛然停下来,站在那里打响鼻。姑娘仔细一瞧,指着前面小山上厚厚的雪帽子对我们说,马看出来了,山上的雪楞子忽忽悠悠,容易发生雪崩,不能前行了。我们立刻掉转马头,绕道而行,飞速远离。走出不远,就听到轰轰隆隆的一声巨响,真的雪崩了。老许跟我说如果就咱俩走这条路,那可惨了。我们看着坐在前面的蒙古姑娘,目光里尽是感激。

    ④穿过一片红柳林,前面出现一个雪坑,雪坑里有头牛犊子,四条腿被雪埋住了。姑娘说这牛犊子准是逃群掉进了雪坑,收群时又没找到它。她说腾克村离这不远,这牛犊子一定是腾克村的,咱们给救上来吧。她跳进雪坑,我和老许也下来帮忙,扒开一层层积雪,又前拽后推,终于把牛犊子拉了上来。牛犊子扬起脑袋望着我们,接连叫了几声,像是感谢。姑娘说,马驹子撒欢,牛犊子叫,好吉顺呀。我们的爬犁跑在前面,牛犊子在后面追,落远的时候,姑娘就每隔一二里地在雪地插上一把绿色干草。她说,牛犊子认识草,它会沿着草的路标找到家的。

    ⑤到了腾克村的官布家,蒙古姑娘喂喂马,自己喝了碗奶茶就要往回走了。我拉住她:“姑娘,把名字告诉我吧。”“娜仁。”官布对我们说:“娜仁就是太阳的意思。”我说娜仁姑娘你让我们感受到冬日阳光的温暖呀。她一笑赶着爬犁走了,红色蒙古袍在雪原上飘飘闪闪,像燃烧的彩霞。

(1)、第①段中画线语句属于描写,其作用是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语句。

(3)、在第③段中,与第②段中加黑的“危险”一词有照应关系的词是

(4)、结合全文内容,简析蒙古姑娘的性格。

(5)、谈谈你对题目“冬日的阳光”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阳光,是一种语言
        ①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 , 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伸展开来,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②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③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和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④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和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像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禅机(禅,chán。禅机,原指禅宗和尚说法时,用言行或事物来暗示教义的诀窍。这里是比喻阳光语言的秘密。)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⑤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捉摸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浪潮,在你的耳边轰响着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⑥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鼓(鼙,pí;鼙鼓,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即使是喁喁(喁,yóng)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着的哀伤。
        ⑦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明亮晴朗的心境。
        ⑧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片段,回答问题。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限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②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③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④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⑤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⑥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⑦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⑧父亲赶紧走去……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⑨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⑩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⑪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时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⑫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 , 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桥

茑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迄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的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弃。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看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溧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卢,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让着大桃树。大祧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卞着。树上的溧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控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刹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 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 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稞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亳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于用手拉着缆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扶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 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夫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溧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衬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莴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给孩子们再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服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王

杨绛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