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威远县新场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1)、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3)、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4)、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5)、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芦苇花儿开
      芦花,是芦苇在秋天里开出的花絮,它似花非花,似雾非雾,一簇簇,一丛丛。秋风阵阵,花絮沸沸扬扬如飞雪,悄悄向天边的彩云飞去。
      深秋时节,我总喜欢来到太湖边。水中,芦叶枯了,芦杆弯了,惟有芦花兴兴旺旺地开着,散发出沁人的芬芳,悄无声息地点缀着这萧瑟的季节。飘飘忽忽的芦花,在秋阳下映出亮丽的光泽,一片片洁白似雪的芦花,轻轻的飘进秋天湛蓝的温柔的眼眸里。恍惚之中,眼前这片片芦花,像是从秋天腹地里飞出的一群群吉祥鸟,正展翅飞向深远的蓝天……
      洁白的芦花,你的风采,你的浪漫,你飘逸摇荡的身姿,是我儿时最深刻、最美妙的记忆,是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念想。
      芦苇花开时节,是我童年最兴奋的季节。每当放学回家,踩着弯弯曲曲的泥土路,跨过摇摇晃晃的小木桥,迎着红红暖暖的夕阳,我和小伙伴们便会流连在开满芦花的湖边,看飘向云端的芦花。秋阳下摇曳的芦花,和秋水长天一色,清朗而宁静。和小伙伴们穿行在芦苇丛中,不是钻进芦苇丛里捉迷藏,就是踮起脚把芦花拔下,高举着一路奔跑,高兴得又跳又叫,一串串欢快的笑声撞得洁白的芦苇花随风摇曳。玩累了,我们还会抽出苇芯做苇笛,做成的苇笛吹起来声音很脆,也很好听。
      记忆中,芦苇花开时,祖母便采来大把大把的芦花,为我们编织芦花鞋。那纵横交错的经纬里,织进了祖母多深沉的爱啊!下雪的日子,我们脱下棉鞋,换上芦花鞋,敲房檐下的冰棱,“当当”地响;我们滚雪球,打雪仗,在沟渠的堤上踩雪。有了芦花鞋,再也不用害怕因棉鞋弄湿弄脏而被父母打骂,雪地里荡漾着我们欢畅的笑声,还不时回过头看看那芦花鞋踩出的深深浅浅的脚印。芦花,开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村人什么都缺,于是湖边的芦苇杆儿成了村民绝好的燃料。在冰天雪地的腊冬,农家灶膛里的芦柴,芦花最先燃烧,烧得最旺,并发出歌唱般的声音来。它洗去一身的铅华,在自己生命的尽头,以最绚丽的姿态绽放。在这歌唱声里,人们获得了温暖,热气腾腾的菜汤,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米饭,以及对生活的感恩!芦花啊,它永远是那么从容坦然,淡然地面对每一个生死轮回。
      岁月的更迭,风雨的历练,我不再沉溺于风花雪月的风雅,但在芦花飘飞的时节,我依然是思绪满怀:似花似雾烟霭中,秋风起时漫碧空。随秋风起舞的芦苇花,像梦一般充满了迷人的萧瑟意境!它是这个深秋季节里最美丽的花了。芦花,它疏离百花,它不争芳妒妍,不畏风霜,构成了深秋独特的风景。芦花开尽,一切的绿意也从田埂、池塘隐没,一切的残红也在庭院、园林消尽。
     人生当如芦花!

阅读《从此不与爱抗争》,完成后面问题。
                                                                                            从此不与爱抗争
       ①叠纸飞机正起劲时,忽听同学说,闪!我迅速偏头,一个粉笔头擦着我耳边飞过。嘿,没打着。我正得意地笑着,头顶结结实实地挨了一巴掌,杨老师说:“我让你闪,站后面去!”
       ②那天晚饭时,杨老师声色俱厉地批评:“佟来,你就不能争点气?……”她边说边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我一惊,从凳子上滑下来。我说:“杨老师,你让我坐后面吧,我坐第一排都挡住后边的同学了。”“坐第一排我都看不住你,坐后面你还不翻天了?”她愤怒地指着我:“在家你不用叫我老师!”“哦,”我            地重新叫了一声:“妈。”她拂袖而去。
       ③那时,我觉得没有比有一个当老师的妈更糟糕的事了,而且,我妈还是我的班主任。
因为是她的儿子,监督我的人特别多。老师们都说:佟来,要给你妈争气呀。同学都说:老师的孩子还捣乱!在她的严格管教和复杂的舆论氛围下,小小的我度日如年,天天盼着赶紧上初中。
       ④没想到,上初中后,她每周都要到我们学校探访一次。我的几个小学同学为此嘲笑我,并把我当年遭遇粉笔头袭击的事描述得绘声绘色,这让我在班里威信扫地。那时,我下定决心离开她,考到远远的县城读书。
       ⑤初中毕业,我以全校第3名的成绩被县里的重点高中录取。
       ⑥成绩下来,她吃惊地看着我,眼神里有一种陌生,好像眼前站着的不是我。她抬手想抚摸我的脑袋,可又迟疑着放下了,只喃喃自语:“佟来长大了,懂事了……”语调从未有过的温柔。不知什么时候,她看我的眼神不再那样凌厉,而是有些喜悦、欣慰和……不知所措。
       ⑦那是我最惬意的一个暑假,我随心所欲地做着一切。我看到了她的气愤和不满,但因为出色的成绩,我不再唯唯诺诺地躲避她的眼神,总不等她发火就站起来,以高出她半头的气势压倒她的火气……
       ⑧开学了,县城离镇上30公里,我住校。
       ⑨在远离杨老师的学校里,我得到了我向往的自由。我成了班里第一个学会网络游戏并为之着迷的学生。起初,我只在不回家的周末去网吧,之后晚上也偷偷地溜去玩,再后来,就逃课。批评、记过已成了家常便饭……高一下学期我在网吧和人打架,学校终于做出了开除我的决定。
       ⑩我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灰溜溜地逃回家,对她道出了原委那一刻,屋子里静极了,连一根羽毛落地都能听见,她一句话也不说,大颗大颗的泪珠无声地滚落……“妈,”我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她不动,我又喊了她一声,她才醒悟过来,一把抓住我:“佟来,快带我去找你们的校长!”
       ⑪她认错、乞求,说尽了好话。记忆中的杨老师那么骄傲,可在校长面前竟卑微如草芥,她流着泪说:校长,求求您了!
       ⑫我紧抿着双唇,所有年少的叛逆被她的眼泪和乞求击打成碎片,那一刻,我心如刀割。
       ⑬两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一所知名大学。
       ⑭大二开学不久,在我的极力邀请下,她来北京看我。一出站台,她就紧紧拉住我的手,像一个害怕走丢的孩子。走到宿舍楼口,她整整头发拉拉衣角,又去搽皮鞋上的灰尘,弯下腰的一瞬间。我感到她的笨拙。她和当年迅速将粉笔头砸向我的杨老师判若两人……她轻声说:你们学校可真大,学生也多呀!此时的她眼里闪现的自卑让我心疼。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她坚韧、强大,而那一刻我发现她那么脆弱、不堪一击。我伸出手,将她拥在怀里,就这样拥着她一起走。从此以后,我不会再和一颗爱我的心抗争,永远不!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小题。

海市蜃楼

        ①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的折射作用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见过这种现象的人无不称赞这种现象奇妙之极。著名作家杨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形象的描述:“……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藏到哪儿去了,海上壁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山峦时时变化,一会儿山头上现出一座宝塔,一会儿山洼里现出一座城市,……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渐渐消散,越来越淡,转眼间,天清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来的岛屿又在海上现上来。”实在太奇妙了吧!

        ②海市蜃楼究竟怎么形成的呢?科学家们经过研究,揭示了它的奥秘: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看见空中或地面以上远处物体的影像。古人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取名为海市蜃楼,也叫蜃景。

        ③海市蜃楼经常“出没”于两个地区:

        ④骄阳当空,沙漠炎热,沙子被太阳晒得很烫,靠近沙漠表面的空气因膨胀而变得稀薄,可上层空气冷的,还比较密。光线通常是直接传播的,但在空气密度不同的地方就会发生折射。因此,当远处的光线从浓密的空气进入稀薄的空气时,光线就会转变,使远处景色出现在人们面前。

        ⑤这是沙漠里常出现的现象。空气和光这对魔术师不知捉弄了多少又渴又累的旅行者。而出现在海面上的海市蜃楼,则成为一大景观,被旅行者啧赞。

        ⑥夏天,海面附近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于热胀冷缩,上层的空气比海面附近的空气稀疏,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中的过程中,由于空气疏密发生变化而折射,逐渐向地面弯曲,进入观察者眼中,逆着光线望去,就觉得好像是从海面上空的物体射来一样。

        ⑦被人们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对面海域曾发生一次海市蜃楼。据新华社记者报道:从17日下午14时20分延续到19时左右,从蓬莱阁向北望,在长达100多里的辽阔海面上,出现种种奇现,忽而是多孔桥般的奇景,忽而显现出从未见过的岛屿。其间有清晰的高楼大厦,周围有冒烟的烟囱,在浪涛万顷的海面上展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电视台记者在国内首次拍摄现场实况,可以使从未亲眼见过海市蜃楼的人大开眼界。

        ⑧现在,海市蜃楼只被作为一种奇景来观看,不久的将来,人们说不定会把它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呢?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的爷
倪萍
       ①上了出租车我就跟师傅说:“前面红绿灯往右拐。”说了三遍,师傅也没应声。
       ②“师傅,你睡着了?”
        ③“在昆仑饭店这儿堵一上午了,这车就没动换,我都快睡着了。大街上跑的全是送年货的车。”
       ④电话响了。
       ⑤“眼珠子是摆设啊?没看见水池子上有条带鱼……怎么不够?剁五段,我吃两段,儿子一段,头尾你一收拾,焖上一锅大米饭……买什么黄瓜,这几天齁贵的!”
       ⑥电话挂了。
       ⑦“师傅,你爱人的电话吧?她也是开车的?”
       ⑧“全职太太。”
       ⑨我倒吸了一口气。做得起全职太太的,丈夫都是所谓的成功人士,至少一个人可以养活全家呀!
       ⑩“那你一个人挣钱挺辛苦吧?一天在车上多久?”
       ⑪“十二三个钟头吧。”
       ⑫电话又响了。
       ⑬“二十八再买……贵也得买,今年多买!那脆黄瓜一咬,满车清香,想困都睡不着了!要是下雪,七八个钟头都到不了,多备上点儿,五斤差不多吧……你愿意吃柿子可以买俩,我不吃,齁酸的……儿子吃黄瓜!”
       ⑭电话又挂了。
       ⑮“师傅,你这是要去哪儿啊?七八个小时?”
       ⑯“内蒙古,丈母娘家。哥们儿年年去,十六年了,一年也没落下。”
       ⑰“你对丈母娘不错呀!”
       ⑱“嘿,人家把闺女给咱了,一年就见这么一回,还不麻利儿的!老太太好几个闺女,就我们这么远,咳,老太太就喜欢我们家这位,打从小年老太太就盼,好吃的恨不能给我们留上一年。”
       ⑲“也挺好,在内蒙古过年比在北京有意思吧?”
       ⑳“忒有意思了!那大锅里煮一块羊肉就够全家十来口子吃的。”师傅双手松开方向盘比画着。天哪,比挡风玻璃还大,真夸张。
       ㉑“那才叫吃肉呢!一天三顿酒,早起我丈母娘就把酒烫上了,喝得差不多了在热炕上眯一觉,舒坦!逮空我就在院里点上挂鞭,噼里啪啦一响,热闹啊,旺兴啊!”
       ㉒“没事我就拉着老太太出去转,一里的路我也开上车,显摆呀!车不咋地,可那是村里独一份!见谁我丈母娘都叫停车,不管去哪几都拉上人家一段,‘坐坐北京的车啊’!”
       ㉓“有一回我拉上了八个人,跑了五里路都不知人家要上哪儿,反正就是瞎跑呗!”
       ㉔“那你得打表啊!”我逗师傅。
       ㉕“这哪是咱北京人干的事儿?得装阔气,北京爷嘛!”
       ㉖“你丈母娘特为你骄傲吧?”
       ㉗“不是我丈母娘骄傲,是我媳妇骄傲。嗬,那几天对我那好啊,小眼都眯成一条缝了,扒都扒不开!”
       ㉘“那在北京她对你不好啊?”
       ㉙“必须好啊!只要我进了门,她就啥也不干,全伺候我了。别看我在外头是孙子,在家里绝对爷!这不,买个菜都得问我。”
       ㉚“那你老婆挺幸福的,这么年轻就不工作了,全职太太。”
       ㉛“行吧。我一天多干俩小时就让她全职了。一女的起早贪黑的上什么班啊,齁累的,还得管孩子学习。这全职太太多好啊,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
       ㉜电话又响了。
       ㉝“就这么点屁事,费多少电话钱,挂了!”师傅语气很霸道。
       ㉞“对媳妇够横的啊?”
       ㉟“她没啥事,就是想听听我声儿,黏人!”
       ㊱我半天无语,一直看着师傅的后脑勺,脑袋里满是胶。黏人,多幸福的一对儿啊!这不也没比那些大企业家们差哪里去吗?不也是一言九鼎的老大吗?这不也是家里藏着个幸福的妻子吗?不就是挣的钱小数点点得不在一个位置上嘛,重要吗?不也是一日三餐吗?不也是过年走亲访友吗?
       ㊲我快下车了,竟有些恋恋不舍,师傅的幸福很黏人。
       ㊳师傅提前把计价器抬起来了,我说:“别,还得几百米呢!”
       ㊴“打印票忒慢,耽误工夫。我这会儿还得上我妈那儿躺会儿。”
       ㊵“累了吧?”
       ㊶“不是,这不要上内蒙古过年吗,年前多去几趟我妈那儿,老太太心里不是舒坦点儿嘛!事儿多着呢,下午还得去稻香村买点心。跟你说吧,年年回内蒙古,我这车都跟货车似的,后备厢恨不得都盖不上。”
       ㊷“都拉什么好货啊?”
       ㊸“二锅头、粉丝、酱鸡架、烤鸭、排叉……什么都有,这不老太太看着高兴嘛!”
       ㊹高兴。
(选自2013年12月19日《人民文摘》,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李娟

    ①父亲病了。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