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东吴,横溪,咸祥,塘溪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5月月考(期中)语文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火车上的相遇

邓迎雪

    ①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②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③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④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⑤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⑥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⑦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⑧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⑨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⑩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第3期)

(1)、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

(2)、请结合语境,对第④、⑤段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品析。

①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②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3)、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通读全文,理解第⑨段“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一句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①那个深秋,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支教。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但是,事实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③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双目游离,明显是在走神。我的火气“腾”地冒上来,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④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堂大笑。
        ⑤除了不认真听课,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他怎么回事,他却始终不肯说。
        ⑥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他昂着头,泪水在眼眶里晃,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孩子们一哄而散,转眼没了踪影。
        ⑦我走上前,想问他为什么挨打。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觉得心里很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⑧一个周末,我到他家走访。一进门,鼻子就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⑨“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⑩老人叹着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⑪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⑫又过了几个月。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伤。
        ⑬原来,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便回了家。
        ⑭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⑮走到院子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你一滴眼泪都没有?”
        ⑯李想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⑰母亲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后来变成了嚎啕大哭。
        ⑱我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多悲伤!所谓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
        ⑲第二天语文课上,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⑳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摘自《博爱》)

美文赏读:

给大象留水

胡征和

      非洲肯尼亚南部有一个叫桑布鲁的村庄,村庄旁有一条叫米尔吉斯的河流。河水滋润着村庄,让桑布鲁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可近些年来,随着沙漠化的日益严重,水量急剧减少,直至干涸。

      有一年,8个月竟滴雨未下,米尔吉斯河顿失往日的滋润,干涸得与沙漠连成了一体,不分你我。桑布鲁人以放牧骆驼为生,在这样极度干旱缺水的日子里,寸草难生,骆驼们断粮了。于是,村庄首领勒马一声令下,村民们领着驼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目标是离村庄更远的沙漠深处,到那里去放牧,因为那里有他们心爱的骆驼所需要的新鲜植物。

      远离家园,行走在干涸的河床上,勒马他们所带的饮用水很快没有了。对于桑布鲁人来说,水是最宝贵的东西,即使骆驼也不能这么长时间不喝水。勒马知道,其实水就在他们行走着的河床下面,但他不知深浅,一时也找不到水。然而,勒马并不着急。等到夜晚,他从容地让村民以及驼队睡下,因为他知道,自有另外的夜行者会为他们探水,找到水源。

      这个夜行者,就是生活在这一带的大象。大象一天要喝100升水,岂能无水?而大象找水往往是在晚上。万籁俱寂的时候,夜行者大象行动了。它们慢慢地行走在枯萎的河床上,低着头,用长长的鼻子在河床表层不停地扫描。大象的鼻子嗅觉特别灵敏,几百米远它们就能闻到来犯者的异常气味,还有不为人知的是,它们的鼻子能嗅到地下水,在夜间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嗅觉更灵敏。这群体型巨大的探水者,在河床上嗅来嗅去,能准确地辨别哪里的地下水层离地表最近。先嗅到水的大象会兴奋地叫唤起来,招来同伴,聚在一起,纷纷用长鼻子挖河床,三下五除二,就见泉水汩汩。喝足了,它们才又扇着大耳,甩着短尾巴继续夜行。

      第二天清晨,勒马让他的驼队沿着大象的足迹前进。因为大象会帮人的,它们找到水源喝足水后,会沿途留下粪便。只要沿着它们的粪便走,很快就会在河床上找到水。当骆驼在沙漠深处饱饮过后,蓄积了足够的能量,勒马又带着驼队往村庄赶。

      村庄里有一口深井,勒马他们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到井里,打起宝贵的井水,不光是要给村民和骆驼痛饮,更忘不了回报在荒漠里帮助过他们的大象朋友。他们把打起的水放到外面木制的长长的水槽里,给夜晚路过的大象喝。桑布鲁人有一个信念,要将生命带给每一种生物,最不能忘记的是那些夜间的探水者,如果没有它们,驼队就不可能在远离家园的荒漠里生存下来。

      给大象留水,使桑布鲁成了大象不愿远离的地盘,大象与人相互支撑,顺利度过极旱的难关。如今,只要碰上干旱,桑布鲁就会上演一幕人与动物和谐相依的喜剧。

阅读《书香作伴》,回答问题。

书香作伴

丁立梅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________(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_______(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

      ⑨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⑩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⑪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⑫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⑬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温暖的劈柴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可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岀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

    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