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1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转基因食品其实很环保

       ①自去年抗虫害转基因水稻和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以来,媒体和网站上有关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就没有平息过。一般人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媒体也爱传播“美国把中国人当成小白鼠”“世博会禁止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玉米让老鼠死绝”之类的谣言吓唬人。但这属于低层次的争论。怀疑者主要是缺乏生物学知识的外行和另有用意的组织,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转基因食品在被批准上市前都已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检测,其安全性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在学术界并无疑议。美国人普遍食用转基因食品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迄今未发现一例不良反应。

       ②转基因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则是属于层次高一些的问题,在学术界内也会引起争议。但是对此的担心也是有意无意地被夸大了。经常被提及的是担心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后,其花粉与周围的其他植物、特别是该作物的野生种进行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例如担心转基因水稻的基因会“污染”了野生水稻,所以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就不计划种转基因水稻。这其实并非转基因作物特有的问题。种植传统的作物同样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例如杂交水稻的基因也可能会“污染”了野生水稻,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就不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种杂交水稻。和传统作物相比,转基因水稻不过是在原有的几万个基因中增添了一个额外的基因而已,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差别,为什么对这么一个基因就那么担心呢?

       ③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可能影响被人为夸大,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保护的实际益处又经常被忽略。当前种植得最多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两类: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农民选择种植这两类转基因作物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降低了生产成本,潜在的好处是有助于环境保护。抗虫害转基因作物由于天生就能抵抗主要害虫的侵袭,种植它们大幅度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能够抵抗草甘膦,这样农民就可使用这种广谱、低毒的除草剂来除杂草,而不必像种植传统作物那样使用更有针对性、但是毒性也更大的除草剂。有人也许会问,如果什么除草剂都不用,那不是更环保吗?但是不用除草剂,就要靠耕作除草,那样不仅费时费力,还耗费燃料,引起水土流失,反而破坏环境。

       ④已研发成功、还未开始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中,有的对环境保护也大有好处。例如中国自己研发的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主要是要作为牲畜的饲料使用。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磷,但是这些磷存在于植酸中,大部分没法被牲畜吸收、利用。因此牲畜以玉米为饲料,容易患缺磷症,为此往往要在饲料中添加无机磷(通常用磷酸氢钙),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玉米中的植酸多数不被消化,随粪便排出,冲入河流、海洋,对环境造成磷污染,其后果是使水体富营养化。植酸酶转基因玉米含有大量的植酸酶,能把植酸分解掉,这样牲畜就可以吸收、利用玉米中的磷,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减少了磷污染。又如,美国将在2012年开始大规模种植抗旱转基因玉米,减少灌溉,对保护水资源也很有好处。

       ⑤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保护的益处是实实在在的,而它们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未发生过,即使发生了也不可怕。某些“环保组织”却把转基因作物当成恶魔,竭力阻挠其研发和推广,这不是很讽刺吗?所以对这样的“环保组织”,完全可以称之为伪环保。

(选自2010年12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1)、媒体和网站上有关转基因作物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第①段中划线的成语“迄今”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4)、转基因作物的环保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鲸落,深海中的温柔孤岛

张博然

    ①在地表之上,万物生长靠太阳。但哪怕最清澈的海水,在200米以下也几乎是漆黑一片。没有阳光,驱动生物界运行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断绝,但是并非没有其他途径。深海海底的生物可以依靠化学能合成和海面输送来的物质生存。热泉口是它们的城市,洋流是它们的道路,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食物碎屑(“海洋雪”)是它们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巨大身躯,则是它们在大洋荒漠之中的孤岛和绿洲。这些躯体是鲸鱼的尸体,被称为“鲸落”。

    ②当一头鲸鱼死在大海中央时,它的庞大尸体会一直下沉到数千米的深海海底,然后在这里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③当鲸鱼的躯体抵达海底时,会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发现。鲸鱼90%以上的软组织会被它们吃掉,这顿盛宴一般会持续4-12个月。

    ④当这40多个物种的大号食腐者心满意足离去之后,轮到20余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入住,食物残渣可以维持它们两年的生存。

    ⑤但是,这一切仅仅是开始。鲸鱼只剩下骨架时,深海的独特生态系统才真正展现。深海并非没有氧气,但也谈不上多丰盛,因此会有大量的特殊厌氧细菌。它们爬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

    ⑥一些生物可以靠共生从这些细菌获得能量,另一些则可以直接吃掉细菌聚集成的菌垫。鲸骨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鱼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⑦如今,鲸鱼越来越少了。全世界鲸目物种有80多个,但是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鱼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鲸落——这就只剩下不到十种,而其中一半是濒危的。过去两百年里,工业化捕鲸将大型鲸鱼推入了十分危急的境地。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鲸落数量,可能不足以前的1/6。

    ⑧假如大型鲸类数量彻底崩塌,这对深海的生命意味着什么?

    ⑨没人确切知道。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但是无论如何,如果鲸鱼没有了,鲸落这一庞大而温柔的奇迹,也会随之而去。

阅读散文《回忆,有时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完成小题。

回忆,有时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①转眼间,与父亲阴阳相隔已经14年了。对于父亲的爱,我当年常常不能理解,有时还怨恨他、误解他,可是在父亲去世以后,每当我回忆起来,却感到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②刚上小学三年级不久,我逃学了。整整一个星期,我都像往常一样装模作样去上学,实际却在村北的砖瓦窑上玩。

    ③一天中午我回家后,感到家里的气氛有点异常。果然,我刚坐下,父亲便问:“你上午在学校里学的啥?”

    ④还没等我开口,一个巴掌便重重地打在了我的脸上。接着,父亲又扭住我的耳朵,把我提溜起来,拽在炕边,按在炕沿上,扒下我的裤子,顺手拿起炕边的笤帚疙瘩,狠狠地在我的屁股上打了起来,嘴里还不住地大声说着:“我让你逃学!我让你不学好!”母亲过来要夺下父亲手里的笤帚,父亲一下子把她推开了。

    ⑤我从来没有见到父亲如此暴怒过。回到学校以后,坐在教室里硬邦邦的小板凳上,我的屁股痛了好长时间。那时,我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怨恨。

    ⑥参加工作后的一个周日,我打算早一点返回单位,却发现自行车不见了。母亲说父亲推着去村东门外了,说是让大坡子帮着修修。我不耐烦地说:“才买了不到俩月,怎么去修了?”母亲说:“你爸说,让大坡子看看车闸。八九十里路,爬坡下崖的,你爸不放心。”

    ⑦我不住地看手表,过了半个多小时,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对母亲说:“我去修理铺看看。我从那里就回学校了。”

    ⑧到了村东门外的石桥上一看,大坡子的自行车修理铺锁着门。父亲上哪里去了?我在心里埋怨着父亲,转身向村南的公路上快步走去。不一会儿,我远远地看见一个人推着自行车从公路上拐下来向村里走来。那个人走得很慢,似乎还有些走不稳的样子——那不是父亲是谁?他不会骑自行车,就是推着也是笨手笨脚的。

    ⑨当我和父亲还相隔几步路的时候,我听他说:“车闸上的橡胶皮磨损得厉害,换了新的了。”

    ⑩我没搭理他 , 一把夺过自行车,骑上,用力一蹬,头也不回地走了。

    ⑪2002年9月,父亲在住了一段时间的医院以后,说啥也要回家。父亲一直说他没有病,埋怨我们把他困在医院里憋出病来了。

    ⑫父亲坚持要出院,我很生他的气,说:“你回家?你回家那不是明摆着让村里人笑话我们吗?”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说:“要不我跟你回你的宿舍去?医院里乱,我睡不着。”

    ⑬父亲来到我住的楼下,刚下车,便迈开大步向楼上走去。我抬头看着他的背影,那背影从容而沉稳,脚步坚定而有力。走到我四楼的宿舍门口时,父亲停下来。等我气喘吁吁地赶上去,听见父亲说:“你看,我一口气就走了上来,气不喘心不跳。我有的是力气,你还不如我呢。”

    ⑭第二天,父亲坚持要回家,我拗不过他。回家后的第五天,六十七岁的父亲溘然长逝。

    ⑮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对我说,其实,你父亲在刚住院的时候,就知道他得的是啥病,他身上早已没多少力气了,走路都难,他不想让你们受累。

    ⑯后来,我常常想起那天晚上父亲快步走上我宿舍楼梯的情形——那是父亲在生命垂危的时候,用一个坚强的背影告诉儿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

    ①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

    ②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

    ③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前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

    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吗?

    ⑤正如之前所说,木星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本身并无坚硬的外壳。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从木星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相差无几的第二颗恒星。

    ⑥30亿年以后,太阳到了晚年,木星很可能取代太阳的地位。虽然时间还很远,但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是,太阳已经是一颗垂暮的恒星了,它的光辉总有一天会熄灭,而木星的自带光源,点燃了生命顽强延续下去的希望。

(选自《探索与发现》2016年第5期,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龙虎斗

梁刚

    丁晓虎在七宝镇开饭店有些年头了。尽管店的规模不大,但市口很好;菜和点心的花样也多,正宗的本帮特色,比如红烧肉、腌笃鲜、扣三丝、油爆河虾等。但要说最聚人气的,还是他的招牌点心小笼包,皮薄馅多,一咬一口汤,肉质坚实新鲜。如果选个雅座,一边闲看水阁清流船悠悠,一边享受美味佳肴和老酒。那才叫一个爽哩!

    王兴龙也开了一家酒店,就开在丁晓虎饭店的街对面,但生意远不如丁家。所以丁晓虎特别得意,每每吃饱老酒,就会拉开粗嗓门说:就他的那个破酒店,只能当陪衬!但他没想到,王兴龙正蓄势待发,拜师于南京东路的“大三元”,那是一家远近闻名的大酒店,广帮特色。

    那时七宝镇远不如现在那么花样百出,整条街的餐饮特点都差不离,白切羊肉与红烧羊肉之间并无太大的味蕾冲击。但王兴龙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百年不变的本帮菜点开始受到了冲击。就说小笼包吧。王兴龙做的馅心,不加肉皮冻,而是在肉馅中加入葱末、姜末、盐、花椒粉和香油,搅拌均匀后,再一勺一勺加进鸡汤,搅拌至肉馅把水分全部吃透。一般一碗肉馅,要加一碗鸡汤。想想,同样是一咬一口汤,但咬出来的味道能一样吗?食客们吃了他家的小笼包,便不停地咂嘴,说:鲜得嘞,眉毛也脱落了。

    王家酒店渐渐聚集了人气,王兴龙又推出新花样,比如:氽来钟、神树开花和金鸡饼。“氽来钟”就是用半个冬瓜,掏空了芯,然后倒入滚烫的腌笃鲜,半个冬瓜氽在煮沸的水中,宛如水中氽钟。等你把竹笋、咸肉吃完了,那冬瓜就成了另一道菜。那“神树开花”是用香蕉皮做的,其形状有如金菊绽放,具体做法没人知道,但味道极好,还养颜,深受女士欢迎。金鸡饼是广帮传统菜,并非为谁量身定制,只是刚好契合了七宝文化。其主要原料就是用土豆泥做皮,用鸡丁肉丁香菇丁竹笋丁做馅,包好后压扁,放入油锅炸成金黄即可。

    这些新品极大冲击了食客的眼球和味蕾。一时,王家酒店的生意兴隆,丁家饭店门前冷落。丁晓虎有点沉不住气了,他开始寻斤头(找碴、挑衅),开始“戳煞爷娘”地骂街。

    王兴龙是好脾气,他的嘴角始终洋溢着微笑,他对谁都客客气气。对于骂街他更不可能接招。那差不多就是一种鄙视了,如果再骂,只能自取其辱。

    丁晓虎感觉无趣,便想着对应之策。他也学做了“氽来钟”和“金鸡饼”;他把臭豆腐炸得皮脆肉嫩;还在小笼包的肉馅中加了虾仁;把牛腩和牛筋做得极有嚼头。食客就说:丁师傅,你做的菜大有长进啊。丁晓虎嗓门极大地说:那是,我做的是正宗本帮菜!

    转眼就到了1937年的10月,初秋的晌午,食客们坐在酒店的雕花窗棂前,已能感受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秋景了。但那一刻,天空突然响起了日机掠过的声音,然后就传来了轰隆隆的爆炸声,前后响了四次。之后就传来了哭喊声。彼时,许多百姓丧了命,王兴龙的母亲也在其中。

    食客们一声长叹:戳煞娘的小日本,往后再也不得安宁喽!

    那以后,不管是丁家饭店,还是王家酒店,生意都一落千丈。

    之后的一天,有个叫小田一郎的日本军官走进了王家酒店,他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他把王兴龙叫到跟前,问:你会不会做“龙虎斗”?

    王兴龙愣了愣,然后摇头,心想:“龙虎斗”虽是广帮菜,但当地人很少吃野生动物,蛇猫之类更是不碰,偶有吃蛇的,最多来道“龙凤煨”,或叫“龙凤呈祥”,只是讨个吉利罢了。但嘴上只是说,原料恐怕不好找,尤其是狸猫。

    小田一郎不耐烦地挥挥手,说:这我不管,做不了这道菜,就烧了这店。

    王兴龙谦卑地陪着笑说:太君,要不做道“龙凤呈祥”?吉利,味道大大的好。

    小田一郎一拍桌子站起来:我不要“龙凤呈祥”,现在是战争,就要“龙虎斗”。中国不是号称“龙的传人”嘛,那大日本的就是虎,我就要“龙虎斗”,虎的,一定能战胜龙!

    王兴龙的笑脸突然凝固了,他迟疑了一下说:狸猫确实没,最多弄只家猫。

    小田一郎瞪他一眼,用手摸了摸脸说:家猫?即便是家猫,也能打败蛇!

    王兴龙没吱声,只是沉着脸,弯了弯腰,便退了出去。

    做“龙虎斗”很吃功夫,蛇和猫都必须经过去腥、剔骨的流程,尤其是猫,要用甘蔗来去腥,还要去掉脊髓以去酸。骨头熬汤做羹,蛇肉猫肉细细切丝,和菌菇一起烹炒,味道鲜美,无与伦比。再加蛇性微凉而猫性微热,一阴一阳谓之道,是真正的大补佳肴。

    小田一郎吃得不住点头,哟嘻,大大的美味!然后就拍案唱歌。微醉的表情,满是怀旧,然后就说起他早年随父做生意,到过台湾、福建、广州,所以知道“龙虎斗”,但一直无缘品尝,今天总算如愿以偿。

    王兴龙僵硬地微笑着,没吭声,然后送来一碟秘制萝卜,说:这个,大大的爽口,能醒酒。

    小田一郎夹起一块,放入嘴里,再次喊了一声:哟嘻!

    之后,小田一郎便常来,来了就点“龙虎斗”,餐毕,王兴龙照例给他端来一小碟秘制萝卜。于是,王家酒店的生意就格外的好。对面的丁晓虎因此恨得牙痒痒。每天发戆劲,“戳煞爷娘”的骂街。

    有一天,突然传来小田一郎的死讯。据说死得蹊跷,什么原因也找不到。

    当晚,王兴龙突然敲开了丁晓虎的家门,说:我要走了,这是我记录的一本菜谱,有空看看。记住:蛇和萝卜不能同吃,吃了会中毒,严重时可能会暴毙。

    丁晓虎拿着菜谱,呆了半晌,等他回过神来想对王兴龙说声谢谢时。王兴龙早没了踪影。

(原载2016年《四季》夏季刊,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后窗

何立文

    家里距学校大约三公里。早上七点,儿子从地下室推出那辆旧自行车,透过后阳台窗玻璃,我目送儿子的白色校服慢慢消失在小区道路的拐角。闭上眼睛,我能想象他弓着背蹬着自行车,出了小区西大门,在竹山路上汇入早起车流中的情景。第一个红绿灯前,儿子单脚着地,一会儿,绿灯亮起,他左拐进入仙来大道,前行四五百米后右拐上五一大道,再往前行驶,拐入北湖路,最后与众多白色校服一起涌入第四中学大门,在停车棚里锁好车子,背着沉重的书包爬上初中部教学楼四楼,开始一天的紧张学习。

    儿子上学的交通方式,我们想来想去,还是觉得骑自行车最好。一来方便,二来借此锻炼身体。尽管儿子遗传了我胆小谨慎的性格,从不违反交通规则,但频发的交通事故还是让我担忧。碰上一个醉酒的或者情绪失控的司机,正常行走的人都往往遭殃,这种事情还少吗?我曾经把我的担忧告诉妻子,她总笑我杞人忧天,说要是这样,难道你打算天天接送?儿子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离开我们去远方发展,这点独立自理能力都没有,能成吗?妻子虽然说得有理,我还是有点放不下。

    每天早上,儿子换鞋出门时,我总叮嘱他小心点,注意安全。好在儿子对我的唠叨并没有表示反感,一面答应着,一面噔噔噔下楼去了。有一件事说出来可能会觉得很好笑——儿子刚学会骑车,我教他横穿斑马线时下来推着车走。我的理由是,车来车往的,这样更保险。

    下雨时,儿子试探着问,爸爸,可以送我一下吗?我正犹豫,妻子看了看外面说,这么点雨,自己披个雨衣骑车去。儿子只好穿上雨靴,噔噔噔下楼去了。透过玻璃,隔了几分钟,才看见儿子推出自行车,原来他在地下室罩好了雨衣再出来的。密密雨丝中,儿子的黄色雨衣一扭一扭地,渐渐消失在小区马路的拐角。我默念着,儿子,你慢点,雨天路滑,车来车往,眼睛灵活点。突然又有点后悔,明明有车子,干吗不送一下呢?买了车子干什么的,不就图个方便吗?妻子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正在长身体,吃这点苦算什么,应该锻炼锻炼。她说得很在理,我上学时家里穷,雨靴都没有,不是光脚步行五公里去学校吗?可不知为什么,想象儿子吃力地蹬车的样子,我还是有点心酸。雨越下越大。一下子就模糊了视线。

    放学时间到了,我一边准备晚饭,一边幻想着儿子收拾书包,下楼,开锁,上车,与同学说笑着出学校大门的情形。抽油烟机的轰鸣把我的思绪拉回现实,饭菜准备好了,我守在后窗前,静静等待那个熟悉的身影。直到看见儿子从小区马路的缓坡上拐下来,我才长吁一口气,朝客厅里的妻子喊,“儿子回来了,开饭!”

    有几次,不知为何,儿子回来很晚。

    我靠在窗台上,路灯下三三两两的人影闪过,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挎着皮包、塞着耳机的少女,头戴安全帽、骑着摩托车的农民工……就是不见儿子和他的自行车。他在哪呢?

    我在后阳台上来回走着,朝窗玻璃哈气,反复写下儿子的名字。不一会儿,那些字便模糊成一团水渍。时钟滴答滴答地响着,最后,我真想下去看看,说不定真的在路上接着儿子了,还能帮他背书包、推车子。妻子一边拖地一边说,再等等,没事的。又过了几分钟,菜都要凉了,我推开后窗,终于看见儿子。一切正常,儿子稍稍偏一下车头,自行车便轻巧地滑到地下室门前,我紧绷的神经才松弛下来。

    我借以容身守望儿子的地方,确切说应该是一个不到三平米的小阳台。作为厨房的有效延伸,里面放满了大米、食用油、面条、米粉……可以说充满物质主义的气息。可我喜欢待在这儿。拉开窗帘,有时仰望灰暗的天空,看对面楼里的老头儿倚在阳台上抽烟,更多时候俯视小区里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这些人影中辨认那个熟悉的瘦小身影。那是我血脉里回响的强音,从他身上,我总能看见自己遥远、模糊的童年。

    很多时候,我真的很感激这个后窗。作为房子的一小部分,它朝北微微凸起,伸向天空,仿佛一只精巧的耳朵。借助这只耳朵,我听风观雨,俯瞰地上的树木与花草,在市声中守候儿子的归来,安享世俗生活带给我的作为一个普遍父亲的爱与痛。每个人都有秘密。这个狭小空间里,存储着我太多难以言说的心事,若干年后,必将成为回忆的富矿。耳朵与倾听,恰好构成一对生动的隐喻。夜幕降临,视线所及处,我与儿子的身影重叠、交织。

    以前,对父母的牵挂总是不解,觉得自己在外面好好的,父母瞎操什么心呢?为人父了,才明白我们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是孩子。

    儿子渐渐长大,再过两年,身高可能就超过我了。外面的世界属于他们,时间的脚步是挡不住的,羽翼丰满的一天他将离开我们,离开这个家,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我能想见那时的模样——一个须发皆白的父亲,安静地站在后窗,暮色苍茫中守候儿子的归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