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段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J)河北省保定市唐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火神山医院是首个接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也是凝聚多方力量、诠释“中国速度”的一座医院。几百台大型机械、数千名工人同时作业,施工画面吸引4000多万中外网民在线观看……广大网友变身网络“包工头”“云监工”,密切关注医院建设过程。10天10夜争分夺秒,火神山医院在日夜轰鸣的机械声中拔地而起,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是更丰富的抗疫经验,是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无论是非典还是此次疫情,我国皆在第一时间紧急建设专门收治病人的医院,如武汉火神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等。

材料三: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精准施策,协同配合。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在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源头控制。

(1)、面对紧急疫情如何体现“中国速度”?
(2)、从三则材料中你认为中国有哪些成功的抗疫经验?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听寂寞在唱歌:孤独的鲸
⑴在北太平洋,有这样一个声音独自存在了二十余个寒暑。声音的基本频率是50-52赫兹,类似男低音的最低声部,或略高于大号的最低音。以52赫兹为主的声音一直在重复:3-10秒的声音重复几次为一组,每一组又多次重复,构成歌声的系列。歌声从不会重叠,而且只有唯一来源。有时一天之中歌声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
⑵这样的歌声自1989年被发现起,每年都会被美国海军的声呐系统探测到。在追踪它12年之后,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声音的主人平均每天旅行47千米,却无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在北太平洋里,它的行踪或东西,或南北,或毫无头绪,但它从不留恋某处,从不长期驻足。没有人看见过歌声的主人,人们只能把它叫做“52赫兹”。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头鲸,因为这样低沉、重复的声音与人类了解的鲸歌的规律相同。
⑶“52赫兹”唱的是什么歌呢?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歌声来辨别不同的鲸群。它也许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比如在蓝鲸中,“快游”大概是几声短啸加上一声长吟的重复,而“去吃东西”则是不同的唱法。要想融入鲸群,唱歌不走调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可是,20年来,“52赫兹”的歌声竟完全不在调上: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52赫兹”是孤独的,没有来自一个同伴的回应。“52赫兹”这些年来到底是经日不休地诉说着孤独的悲哀,还是一路高歌为自己鼓劲助威,谁也不知道。从发现“52赫兹”至今,20多年过去,“52赫兹”也老了,它的频率渐渐降低,现在只有50赫兹左右。它到底是谁?谁也不知道。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个声音会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消失,那时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就再没可能知道答案了。
⑷鲸歌逐渐低沉,还发生在很多其它的鲸群里。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的频率都在降低。没有人知道蓝鲸们降低歌声频率的确切原因,也许是全球变暖的影响——由于中上层海水水温升高,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提高了0.3米/秒。另外,由于一些海域的噪声污染,蓝鲸不得不提高歌声的音量,才能达到原有通讯效果。所幸,我们暂时不用担心这些沉重的鲸歌,会在某天像“52赫兹”的声音那样消失。捕鲸已经在大多数地方被禁止,这些巨大的生物被保护了起来。
⑸如果我们善待这颗星球,蓝色的海洋里,就会一直有鲸歌相伴,就总会有人被它们吸引,希望去听懂它们。但愿某一天我们真能听懂鲸歌,不被自身物种的言语局限,我们在这颗星球上,才不孤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赵竹青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的背后》,完成下列小题。

    ①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今,随着预报的准确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习惯根据天气预报来指导出行。这一场预测天气的革命是如何悄然发生的?

    ②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这主要是得益于数值天气预报的贡献。世界气象组织将数值天气预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展之一,《自然》杂志则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③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监测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学飞跃发展为大气科学,气象预测也从天气图经验预报发展到如今的数值天气预报。

    ④数值天气预报是指以物理数学理论为基础,用电子计算机做出的客观定量预报。时至今日,较准确的定量数值天气预报能及时预测气象灾害,对于防灾、减灾、救灾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力量,极大地保护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数值预报,并发展了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研究中提出“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被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所采用,服务于实时天气预警和短期天气预报。他倡导并参与研制“国之重器”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治理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推动地球系统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向国际一流水平跨越。

(据2019年3月23日《人民网》同题文章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