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李秦卫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深受触动。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由此可见,在前沿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个人的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失败者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第2段论据的一项(    )

A、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培根。 B、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经过许多失败的经历后成功的。——华罗庚。 C、缺乏创造精神与创造成果的人生是不完善的人生。——刘吉 D、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3)、从句式角度分析下面句子在选文中的表达效果。

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

(4)、选文第3,4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5)、选文第5段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最后的绝招
         “面人雷”,当然姓雷,但叫什么名字,谁也不清楚。他是吃捏面人这碗饭的,六十来岁,骨骼清奇,黄面短须,双眼锐亮,像鹰眼,有点儿冷
          只要不下雨落雪,“面人雷”会准时出来摆摊。他的行头很简单:一只可收放的小支架,上面挂一个纸板,正中写“面人雷”三个大字,两边各写一行小字:“为真人捏像”“以绝技传家”。再有一个小木箱,里面放着捏面人的原料和工具。 他捏面人很快,顾客站个十来分钟就行,称得上是“立等可取”。顾客 满意了给钱;觉得不像,他不取分文,而且立刻毀掉,再不重捏——这样的情景似乎从没出现过。他捏面人,先是几个手指翻飞,很快便成形,再用小竹片、小剪刀和细铁签修一修,无不形神毕肖。
         闲暇时,“面人雷”会安静坐下来,手里拿着面粉,两只眼睛左瞄右瞅,专捏那些有特点的人物。如那些“老江湖”,算命测字的“半仙”,街头卖艺的赤膊汉子,强讨巧要的乞丐……当然,他也捏那些在广场游荡乘机作案的小偷,专门“碰瓷”的骗家,还有避着人做“白粉”生意的……捏好了,悄然放入木箱,秘不示人。
        这么大广场,这么多人流,各类案子总会发生的。负责车站治安的警察,常会秘密把“面人雷”找去,请他帮忙破案。“面人雷”会把那些涉案疑犯面人拿出来,冷冷地说:“只管抓就是,错不了。”
         他们知道“面人雷”靠这手艺吃饭,便要按人头给钱。“面人雷”说:“这算是我的义务,免了!只是……请你们保密,给我留碗饭吃。”小偷抓了;“碰瓷”的抓了;贩“白粉”的也抓了。那些面人捏得太像了,一抓一个准。
        一个秋天的深夜,无星无月,风呼呼地刮着。
        “面人雷”睡得正香,门闩被拨开。屋里突然亮起了灯,被子被猛地掀开,三条大汉把“面人雷”揪了起来。
        “面人雷” 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很镇静,说:“下排琴,总得让我穿上挂洒、登空子,戴上顶笼,摆丢子冷人哩。”
        “面人雷”说的是“春 点”,也就是江湖上的隐语。其中一个年龄较大的汉子,脸上有颗痣,说:“上排琴(老哥),是你把我们出卖了,你该懂点规矩,  今晚得用青于(刀)做了你!”对方掺杂着说“春点”,气氛也就有些缓和。
        “面人雷”笑了笑,也不绕弯子:“我这把年纪了,死也不足惜。兄弟,我捏了一辈子面人,让我最后为自己捏一个吧,给老家的儿孙留个念想。不过一会儿功夫,误不了你们的事。也不必担心一个年老体衰的人,还能把你们怎么样。”
          三个人同意了。
          “面人雷”打量了他们几眼,说:“谢谢。”然后拿出一大团面粉和工具,坐在桌前,对着小镜子捏了起来。
          三个人坐到一边去,抽着烟,小声地说着话。他们知道这个老江湖懂规矩,他们也做到仁至义尽。
         “面人雷”很快就捏好了,是他的一个立像,三寸来高,右手拿着个小竹片,左手握拳。底座边刻上一行字“手中有乾坤,‘面人雷’自捏像。”
          那三个人拿着面人轮流看了看,随手摆在桌上。
         夜很深很暗,一行人急速远去。
         两天后,在二十里外的深渠里,发现了“面人雷”的尸体。
        人命关天,公安局很快就找到了“面人雷”的住处。在现场勘查时,只找到了一叠汇款存根和几封家信,还有桌上那个栩栩如生的面人。其外,几乎没有什么线索。
         刑侦队长是个年轻人,业余喜欢搞雕塑。他把“面人雷”的自捏像放在办公桌上,关起门来看了整整一天。他发现那只形如利刀的小竹片,尖端正对着那只握着的拳头,而拳头从比例上略大,似乎握着什么东西。手中有乾坤?他小心掰开那拳头,掌心出现了几个极小的面人!在放大镜下一看,眉眼无不清晰,其中那个脸上有痣的汉子是个黑道上的头目,曾因诈骗坐过牢。
        几个疑犯很快就被捕归案。
       “面人雷”追悼会非常隆重,正面挂着“面人雷”的遗像——是那尊自捏面人的放大照片。侧面是一幅挽联:
                                                           手中有乾坤,小技大道。
                                                           心中明善恶,虽死犹生。  
                                                                                                                                   (选自《小小说》,作者:聂鑫森,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⑪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⑫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⑬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⑭而我,也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讴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_____

王东梅

①许久长蹲在台阶上,看两只绿翅鸭为了一粒玉米粒争来抢去,扑棱棱的翅膀扬起的尘土,险些迷了他的眼睛。许久长一躲,就与门缝里钻出的一缕小鱼贴饼子的香味撞了个满怀,不由得说,真香啊。叹了口气,许久长从簸箕里又抓了一把玉米粒撒向空中,然后转身进了屋。

②两只小酒杯就摆在了炕桌上。老伴马小翠也坐在了对.面。许久长一仰脖,酒杯里的酒就灌进了喉咙里。热辣辣的酒像一团燃烧的火,烤热了许久长的胸膛。

③许久长85岁,马小翠82岁,他们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春种秋收。今天,他们就要离开了。

④在村庄搬迁的启动大会上,马小翠听乡里的领导说了,衡水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区,为加强湿地保护,修复自然生态,村庄要整体搬迁。啥是“生态保护”她没听懂,可她听懂了“搬迁”。搬迁就是搬走,就是让她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子。她的心,疼啊! 有多疼? 像离开和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许久长那么疼。

⑤儿子说,得搬。这是大事。政府定的大事。

⑥村主任说,得搬。咱顺民庄为啥叫顺民庄? 不是逆来顺受,是顺民心、顺民意。这些道理马小翠都懂。政府定的事都是为老百姓好的事,得搬。

⑦可她就是舍不得啊。儿子说,新区啥都有。有新房子,有新路。村主任说,村民搬迁了,村子里会种满樱花,等到春天来了,整个村子就会变成鲜花盛开的地方。

⑧马小翠没有见过樱花,她这辈子跟在许久长身后,见得最多的是咱衡水湖的水、鱼、鸟、芦苇,她这辈子习惯了呼吸着衡水湖带着水汽的空气,像是习惯了许久长身上长年的鱼腥味。

⑨“干了这杯吧。”不等马小翠端杯,许久长已把酒灌进喉咙里。立刻,一股热辣辣的小火苗又烧了起来。

⑩村里人都搬走了。儿子说,13天,整个村子都搬空了,只有你俩还留在村子里。

⑪村主任说,久长叔,你可是老党员啊。

⑫许久长的泪窝就热了。他说,我不是钉子户,我不是不想走,我只是想再多看一眼这个村子,在这里多待上一会儿,故土难离呀。

⑬马小翠又端起了酒壶,许久长摆了摆手。说,不喝了,吃鱼。

⑭对,吃鱼。早上刚从湖里打上来的鱼,还带着湖水的鲜味。这鱼真香啊,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味道。马小翠的眼里又有泪珠溢出来。

⑮屋里的摆设还是原来的模样。儿子说,新房里啥都有,不带这里的老物件也好。许久长不想动这些老物件,都是一件一件置办起来的,他不想让住了一辈子的房子搬得只剩下个空壳。可他坚持要带走一样东西——自家院里的黄土。

⑯他把罐子塞到马小翠怀里、说,抱好了,这是念想。马小翠就紧紧地抱着罐子。

⑰ 顺民庄四面环水,只有一条出村的大路,是衡水湖上唯一住人的岛屿。据说,原先这岛上没有人,只有鸟。老渔民都知道,这是一块宝地。于是,就有渔民在岛上安了家。一家、两家、三四家,渐渐就有了村庄。一辈又一辈,村庄越来越大。可不知从啥时候起,鸟渐渐飞离了小岛,岛上的鸟越来越少了。

⑱ 儿子说,环境好不好,鸟知道。是人们破坏了环境。

⑲村主任说,国家说了,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⑳搬迁的领导说,要把岛还给鸟儿,环境才会好起来。

 就这样,村民们退出了小岛。许久长神着脖子往天上望,望天边的一个又一个黑点。 “咕咕咕,咕咕咕。 ”

“走吧。”马小翠拽拽许久长的衣襟。一辆独轮小车停在院门口,许久长说,当年娶她进门用的就是这辆独轮车,今天离开,也要用这辆独轮车推着她。

 坐在车上,马小翠又看见了许久长健壮的模样。

“咕咕咕,咕咕咕。”忽然,天上飞来一只鸟。 紧接着,又飞来一只。接着是三只、四只、无数只……成群的鸟儿在空中齐飞,它们一会儿盘旋上升,一会儿又急速下降还不时变化着各种队形,好像有人指挥它们在空中表演高难度舞蹈动作一样。

 马小翠叫起来:“这么多的鸟呀! ”

许久长应了一声,说,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咱一定回村子看看,看看咱的村子变成啥样了。

说完,许久长一挺腰身,攥紧了车把,脚步铿锵,沿着出村的大路向前走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代人的雨季

马海霞

①那年我17岁,一个被埋在作业堆里压抑太久、渴望自由又多愁善感的年龄。我在县城一所高中读书,按路程应该住校。但我选择了半住校一在学校留有宿舍,只用来午休和雨雪天气留宿。

②高二那年夏天,临放学时,突然电闪雷鸣,大雨马上就要来临,同学们都劝我住在学校,可我那段时间心烦到了极点,特别涵望能有一场大雨清刷心中烦闷,我丢下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背着书包跑向自行车棚。

③可我刚骑出学校不到1公里,大雨便倾盆而下,狂风四起,身上的雨披被风刮起,衣服瞬间湿透,我停下车,脱下雨披,用雨披将书包包好,然后顶着大雨继续前行。

④雨又大又急,雨水积在路面上,深处淹没了大半个车轱辘,一道道闪电“咔嚓”劈下,势头劲猛,可我仍没有避雨的打算,只是奋力蹬车,想快点赶回家。而水浇得我眼睛睁不开,我只得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不停划拉眼睛上的雨水。这时路旁工地上的一位大叔高声喊:“快找地方避雨!要不来铲车里躲一下!"

⑤我扯着嗓子回答:“不用!”说完继续在雨中艰难前行。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位勇士,偌大的公路上,视线所及的地方,只有我在雨中狂奔。惊雷一个接一个。而下得更大了,醒前仿佛被挡上了一片雨帘,我只好半闭着眼睛前行。那时我才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开始惶恐,但已经没有退路,四周也没有避雨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拼命瞪车。

⑥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我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蹿进屋内。我想象的回家场景应该是:母亲赶紧拿毛巾帮我擦干脸上的雨水,然后取出干净衣服让我换,还做几个硬菜为我压惊。

⑦但进门后母亲并没有理我,照旧看电视,父亲则继续喝酒吃饭,他们就像我平时回家一样,没有特殊的反应。我见状忙对他们诉苦,细说路上环境多么恶劣,自己躲过了好几次雷击,避过了数个水坑,“能活着回家真是奇迹”。

⑧父母却依旧没有改变对我的态度,连句安慰的话也没有。我刚想赌气回自己房间,父亲这时说话了。他说,这场大雨还不是最大的,他年轻时曾遇到过一场更大的雨。那年夏季,他和村里几个年轻人抢着架子车载着大铁罐,去50公里外的地方拉氨水,走到半路,突遇暴雨,天空电闪雷,但找不到避的地方,他们好冒雨前行。路面积雨暴涨他们便轮流用长树枝探路,遇到水深的地方便绕道走,至少多走了5公里路。

⑨年父亲也只有17岁,且生活条件艰苦,他和伙伴们饿着肚子,推着车子去拉氨水,冒雨在泥泞路上走了20多公里。后来父亲布鞋都踩烂了,挂不住脚,便找了一根麻绳将鞋捆扎在脚上,和伙伴们推着500公斤的氨水又走了50公里路返回。回到家后,父亲没敢对任何人说起那天大雨中自己所处的险境,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比他辛苦,自己不能让他们担心。

⑩父亲说这些时云淡风轻,但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个还是少年的父亲在滂沱大雨中吃力前行的艰难和辛苦,不由心生佩服,自己积压在胸中的怨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悄悄溜走了。

⑪我的雨季和父亲的雨季相隔了几十年,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逞英雄求关注;一个主动帮家里挑重担,警家人分忧。两代人的雨季。在我17岁那年的大雨天重逢。父亲用自己17岁的经历和17岁的我对话。指引我走出速茫的雨季,找到人生的方向。

(选自《中国城市报》,有删改)

学校团委打算将本文改编为青春教育微视频,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