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3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情在高处

李小萧

       ①大约七米的距离。

       ②我紧握着枪托,手心里渗出了一把汗。小心地深呼吸一口山间潮湿的空气,努力把狂跳的心稳定下来,又取下眼镜仔细擦了擦。已发了誓,不击中它今生就不再摸猎枪。

       ③那是个骄傲的家伙。尖曲的喙,强硬的躯,乌黑而莹绿的羽。脖边还围着一圈浅褐色的纹锦,就像古希腊勇士的桂冠。它昂首站立在那岩石上,扇起的翅膀嵌在白蒙蒙的天空上面,于是属于鹰族的野悍与霸气就展露无遗了。我看不到它的眼,它正盯着自己爪下的猎物。一定是个年轻的家伙——岩鹰!

       ④我突然感到有股热血在胸里面沸腾了起来,它正全神贯注地撕扯爪下的猎物——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那是一只雏鸡。

       ⑤它突然昂起头来高叫了一声。隐没了的太阳一下子从阴翳的云层里挣了出来!山岩上风在猎猎地吹,清凉的鸣声回荡在山峦与苍穹之间。这才是真正的鹰之唳!那被霞光镀了的剪影,不啻为一座真正的力与美浑然天成的伟大雕像。我心里忽地一动,枪在中途停住了。

       ⑥它居然对爪下的美味只撕不吞!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它已把一切都完成了。天是如此的蓝,风又变得如此的清。它蓦然欣喜地高叫了两声,拍拍翅膀,消失在岩边。

       ⑦我一下子从震撼中清醒过来,心里一阵难耐的懊悔。但那问号依然盘旋脑际:这冷酷与嗜杀成性的鹰竟会弃猎物而去?

       ⑧我刚要失望地起身,突然从天空传来一声熟悉的鹰鸣,急忙伏下,心又狂跳了起来,紧盯着声音传来的地方。是它!只不过还携了一只鹰来。我以为是它的爱侣,但仔细观察之后,发觉自己错了。那是只苍老的岩鹰,很老了。它的羽毛在阳光下灰蒙蒙的,且脱落了不少,好像还受了重伤,一只翅膀耷拉着。脚无力地蜷成了一个“7”字形,它的脖子转动也很困难,也许根本就不能转动!年轻的鹰把它轻轻地放在向阳的岩石上,然后叼起猎物,一块块地喂它。

       ⑨我静静地看着,托枪的手悄然垂了下来。

       ⑩年轻的鹰在笨拙地喂着,显然它只习惯大力撕扯暴吞,做这种温柔的动作还笨拙得可爱。它的大喙不时错过老鹰的嘴,有时还忘了松开。但老鹰自始至终都在安详地接受着,那半闭的眼中,流露出的也全是爱和满足。

       ⑪天很蓝,风很清,我的眼睛开始潮湿。

       ⑫年轻的鹰每喂完一口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叫。有好几次,老的鹰把嘴闭上了,不肯张开,只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它。但它都轻轻啄开老鹰的嘴。那分明还带着少年的任性和撒娇!是的,它明白母亲(或父亲)的心,尽管它也确实很饿了。有好几次叼在嘴里的肉差点本能地吞下去;尽管再找到如此鲜美的野味已很不容易,但它宁愿去喝涧里的水充饥也不肯吃一块给母亲(或父亲)的食物!

       ⑬我的泪开始大股大股地往外涌,我不敢站起身,生怕惊动了那深情的两代鹰。我只有用泪水模糊了的眼,定定地望着那正紧紧依偎着晒太阳的两只鹰。不看那美丽的流云,也不听那柔歌似的松涛。

       ⑭没有照相机,但我的心已摄下了这一生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一幕。

       ⑮那一年,正是我因一双皮鞋跟父母闹翻的第一次出走。反思自己过激的行为,我当即决定下山。下山后,我马上还了朋友的猎枪,搭当天的末班车回家了。

(1)、作者的思想情感由发现岩鹰后狂喜激动,经历了三次变化,请逐一概括填出。(每格5个字左右)

狂喜激动→

(2)、文章第⑥自然段和第⑪自然段中都写到天“蓝”风“清”,反复描写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文章标题“情在高处”该如何理解?联系选文,说说你的理解。

(4)、文中的画线句描写了小岩鹰和老岩鹰的外形,它们的外形各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这两处的外形描写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短篇小说《用善良做底色》,完成后面题目。
                                                                                                        用善良做底色
                                                                                                               松 韵
        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
         “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
         “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
        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狼吞虎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
        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
        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
        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
        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
        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
        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 “让他干吧!”
        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
        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贺年卡的前世今缘

    ①乎在国人的印象中,贺卡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正如“卡”字,就缘自英文中的card(意为卡片、明信片等),是汉语中较为典型的音译词。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互递贺卡的习俗。那么,古人所使用的贺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②贺年卡,又名“拜年帖”,如今已成为元旦或春节时,人们送给挚友亲朋的一种纪念品,以达到沟通感情、传递祝福的寓意。

    ③中国人使用贺年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那时,人们在新年探访或登门造访之时,都会递上一张名片。名片,又名“名谒”,是贺年卡最初的雏形。不过在汉代,名谒还主要是官员和士大夫之间应酬交际的物品。名片上记录有姓名、籍贯、身份、官职等信息,以示通报晓谕之用,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名片。迥异之处在于,古代的名片多半在达官显贵或文人雅士间流行,且由家丁或仆人递送,以示身份的尊贵。从材质上看,当时的名片多以竹木削成,故而又称为“名刺”或“通刺”。自东汉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快速发展,纸张替代竹片成为贺年卡最常用的材质。

    ④迨至唐宋,贺年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改变,被称为“门状”或“飞帖”。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在新年宴饮群臣之际,用烫金法制作贺年卡,上镌御书“普天同庆”作为赐赏,恭贺佳节。宋代时,互赠贺年卡已在民间风靡一时,并演变出合页、连页等新款式样。宋代文人交友甚广,且喜远游,倘若四处登门问候,既耗时又耗力,对于远方故旧,如无法亲赴前往,便委派一名仆人,手执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贺年卡片代为庆贺,称之为“片子”。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在一首《贺年》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可见,贺年卡在明代已被人们所广泛使用。

    ⑤入清后,人们习惯用红色纸板制作贺年卡,寓意喜庆吉祥,故称之为“红单”或“拜年帖”。红单是专为年节而用红纸所制,以表达吉庆意味,平日里是不能随意使用的。可以说,红单是颇具现代意义的贺年卡。除了色彩之外,贺年卡的样式也日益繁多,有单片、合页、连页、对开、衮叠等不同款式。

    ⑥随着国门洞开,中国的基督徒也开始流行互赠圣诞卡。民国以前,中国人使用的是农历纪年,所以古人赠送贺卡多在春节期间。1912年以后,中国人开始使用公历纪年,并在元旦期间寄赠贺年卡。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们在圣诞节也流行寄赠贺卡,而且花色、品种逐渐增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阅读《你我都是“橱窗人”》,完成小题。

    ①漫画家朱德庸说:“有一种人,他穿时尚的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居住的家装修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别人看自己的品位或成绩或格调,所思所想都以他人眼光为唯一标准,这种人我称为‘橱窗人’。”

    ②朱德庸用“橱窗人”讽刺了为别人而活的人。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哪个人不是“橱窗人”?只是程度有轻有重罢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获得别人的肯定是一种本能,也是我们活得更精彩的动力。所以,很多人真的是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很少有人做到像李白那样洒脱,“仰天大笑出门去”。真正超脱于世俗之上,只在乎自己心灵感受的人也有。不过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③遥远宁静的古代,人们的心尚且不容易静下来,更何况是现代人。在如此喧嚣热闹的现代生活中,谁能抛开别人的议论和眼光,只为自己而活?我们不是圣贤,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和修养,只能在俗世中奔忙。没有人能在孤岛上生活,我们都要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所以很难免俗。“橱窗人”,或许真的是我们惯常的生活姿态。

    ④一个完全不在乎别人眼光的人是自私和可怕的。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别人的看法对他来说毫无分量,他只为自己活得舒服。别人说他是浪子,他到死都不会回头;别人说他是破罐,他就破摔。这样的人倒是不少见,他们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活得猥琐而糟糕。这样说来,做个“橱窗人”,在别人的眼光中展现自己的亮点,吸引别人的视线,赢得别人的羡慕和肯定,未尝不可。既然这样,那就尽最大努力,成为最好的“橱窗人”,让自己衣着体面,生活富足,提升自己的品位、成绩、格调,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展览”自己。

    ⑤你我都是“橱窗人”,只要不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皇帝一样病态,时时刻刻想着在别人面前“展览”自己。做个有度有节的“橱窗人”,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莫让睡眠被偷走

    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觉睡到大天亮的感觉真好。可如今。这却成了很多人的奢望。

    ②《2018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在睡眠质量欠佳的人群中,普遍有一定程度的入睡困难。约有四分之三的人在晚上11点以后入睡,有三分一的人是在凌晨1点后入睡,晚睡晚起的猫头鹰型和晚睡早起的蜂鸟型作息占到六成以上,仅有17.5%的人能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

    ③现代人睡眠质量差的原因主要来自工作压力和电子产品两方面。近日,一篇名为《每天2点睡觉,37岁年轻父亲查出胃癌晚期》的文章引起人们关注。主人公刘凌峰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业务多、压力大,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点之后才睡觉,最拼的一次是连续工作70个小时没有合过眼。像他这祥熬夜晚睡的人在全球范围内都较为普遍。另外,睡眠质量差的人,有许多都是电子产品的重度依赖者。互联网从业者睡眠质量普遍较差,自媒体人和程序员是失眠最严重的人群,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和广告人的睡眠质量也普遍较差。同时,有四分之一的人失眠是因为玩手机。

    ④我们的大脑中有个被称为视交叉上核的地方,即中枢时钟。这个中枢时钟每天根据地球自转周期校对一次,它的角色就是总监工,根据视觉感受器接收到的视神经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泌激素告知体内其他细胞统一协调工作和休息。其中,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就是帮助调节睡眠的重要信号之一。它会根据周围光线的明暗变化作出反应。要在黑暗环境中待上足够长的时间,身体就会分泌出褪黑素,帮助入睡。当太阳升起,随着光照渐强,人体就会停止分泌褪黑素,并开始分泌血清素,一种刺激情绪的神经传递素侍逆素,它将和褪黑素此消彼长。

    ⑤太阳光中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提高人的灵敏度和各方面表现。但在天黑以后,蓝光就成了一种不良光线。目前市面上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屏幕所发出的光线基本上属于蓝光。人体视觉感受细胞对蓝光特别敏感,当细胞感受到蓝光后。就会发出信号通知中枢时钟,中枢时钟就会认为天亮了,进一步减少褪黑素的分泌,造成内分泌等一系列身体机能的紊乱,甚至导致疾病。

    ⑥睡眠不足会影响容颜。在睡眠不足时,体内会释放出更多的应激激素皮质醇。过量的皮质醇会分解皮肤中的胶原蛋白,使皮肤变得粗糙且缺乏弹性。

    ⑦睡眠不足还会损害人的注意力。据统计,因疲劳驾驶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20%左右,重特大伤亡事故中约40%是疲劳驾驶造成的。有专家称,睡眠不足,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道路安全问题。

    ⑧睡眠负债累累,就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研究证明,长期失眠会将导致认知功能衰退、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免疫系统衰退、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风险增加,甚至提升乳腺癌、胃癌、结肠癌的风险。

    ⑨对青少年来说,睡眠严重不足会造成生长激素分泌減少,影响生长发育,会降低记忆的储存、重组和整合能力,容易造成学习能力降低。

    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强调: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保护脑神经细胞功能;帮组体力、脑力恢复。可见睡眠已成为人类健康生活的试金石。提高警惕,莫让你的睡眠被偷走!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块怀表

耿建

前些日子,89岁的老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一天,他掏出跟随自己大半辈子的怀表,叮嘱我交给我的儿子、他的孙子,“给孩子留个纪念,让他好好工作”。

人生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第二天,父亲就走了,那一刻,儿子在一线工作,错过了与爷爷的最后一面。听到爷爷去世的消息,儿子悄悄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号啕大哭。连接他和爷爷之间的,只剩下这块怀表。

从1951年考入南口铁路司机养成所,父亲一生的基调就已奠定。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但43年的工作经历,已经幻化成融在骨髓里的对铁路的热爱。这份独特的情感,构建出一个老铁路人的心理秩序。不管外界怎样变化,始终不乱。就像他留下的那块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生到灭,始终如一。

父亲这一代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坚定而执着,有些做法今天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他们会认为那是天经地义。

父亲是唐山人,从铁路司机学校毕业以后,先是分到张家口成为一名火车司机,后来又开着火车一路向西,到大同支援铁路建设,全家也随之在大同安家落户。

在我的印象里,家里哪怕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误父亲正常出车。

1976年,家里真的发生了天大的事。唐山大地震时,父母在唐山的亲人大大小小共9口人遇难,包括奶奶。令人感慨的是,面对巨大的灾难和打击,父亲强忍着悲痛,依然正常出车,没耽误一天工作。

一切以工作为中心,是父亲行为动作的准则。从苦难中爬出来的父辈,用他们的朴素信仰支撑起吃得下任何苦、咽得下任何难的一生。

与两根钢轨打了40年的交道,父亲的性格也像那笔直的铁轨一样,有原则、有底线。1960年,物质极度匮乏,父亲饿得全身浮肿。但就是在那样极端的条件下,即使拉的是一车车能救命的生活物资,即使拿一点很难被发现,父亲也从来没动过一丝念头。

父亲是其机务段最后一批蒸汽机车司机,随着电力机车时代的到来,父亲的火车司机生涯也告一段落。交接过渡时期,父亲被委以重任为防止电力机车在试运行期间出现状况影响正常运行,100多对蒸汽机车必须随时待命,保证能够及时顶替电力机车出车。寒冬腊月,即将被淘汰的蒸汽机车水箱不能结冰,炉膛的火不能熄灭。为确保万无一失,父亲在100多对蒸汽机车之间来回穿梭察看。那段时间,父亲的嗓子喊哑了,腿也跑肿了,甚至鞋底也磨破了。就是这样,父亲也从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他沉浸在认认真真做好眼前事的认知世界里,不说苦、不喊累,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父亲那一代人,虽然文化水平没多高,但他们却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也是从那以后,只有火车司机才配发的怀表,履行完它的使命后光荣下岗。父亲特别喜欢他的这块怀表,一直把它带在身上,即便后来坏到没办法修理也始终揣在怀里,直到生命的结束。它是父亲情感的寄托,父亲揣着它,就像揣着一份契约-他和自己一生的约定。

父亲对孙子和他在同一单位工作非常自豪,情感上讲,孙子满足了他凝结着信念的铁路情怀。尽管我也在铁路部门工作,但在他看来,我所工作的医院不和两根钢轨打交道,不算真正的铁路人。

从父亲驾驶着蒸汽机车驶入大同,到2019 年年底“复兴号”奔驰在广袤的晋北大地上,大同铁路在经历了蒸汽时代、内燃机时代、电气时代,一路高歌进入高铁时代。我们一家三代人的经历,像一个缩影,见证了大同铁路光辉的发展史,也正是一代代铁路人永葆不怕苦、不怕累的本色,传承着小家与大家、大家与国家共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底色,才有了中国铁路蓬勃发展的今天。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人走了,精神可以永存。吾家之宝,后人谨记。

学校的《疾风》文学社推出了“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本期赏读的是散文《一块怀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