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20各地中考语文新冠疫情模考精选50题!(含答案解析)52 21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答题。

    材料一“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在两千多年的儒学史上,仁爱思想不断丰富提升,“博爱之谓仁”,即敬畏生命、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仁”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材料二大医精诚,大爱无限。习总书记高度赞扬了奋战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疫情当前,全国各地200

    多医疗队,250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1400名军队医护人员奋战武汉火神山医院。他们从医院救治一线到科研攻关前沿,到完善诊疗方案,精心救治患者,心怀大爱,无私奋战。

    材料三2020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期间,刚熬过疫情高峰的中国,真诚友善地援助疫情暴发的其他国家。以下是中国对外援助物资上部分寄语:

①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②鲸波万里,一苇可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③山水之邻,风雨相济

(1)、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这是《中国抗疫图鉴》的节选,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描述时注意条理清晰,关注细节)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时,往往自己加“句读”,作为语气停顿的标志。所谓“句”就是一句话讲完了,在字的旁边画一个圆点或圆圈表示终结。“读”(音“豆”)则是话还没完,但语气又得停顿一下,就在字的后面或旁边加一个斜点,形如今天的顿号。所以句读又俗称“圈点”。有人支持书加句读,认为这样能使文意更明晰。唐人说,“学识如何观点书”——从一个人为古书断句的水平,即可窥见他做学问的水准。但也有人觉得水平不够才需要标有句读的书,正如现在小孩子才需要拼音读本。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认为“涂抹古书,大圈密点,狼藉其间”是有失水准的。

    有意思的是,古文阅读如果断句的位置不同,意思就会截然不同。比如吝啬主人写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诗句逐客,机灵的客人却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含义就完全相反了。《论语》也有断句争议。比如“厩焚,子退朝,曰:①伤人乎不问马”——马厩被烧了,孔子下朝回来,问:“伤着人了吗?”而不问马怎么样。这是说孔子以人为本,轻财物而重人命。我们今天读的《论语》,也多采用这个版本的断句和注释。但古时就有人提出异议:马也是生灵,怎能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另一种断句法:“②伤人乎不问马”(此处“不”同“否”。)先确定是否伤到人,再问马的情况。

    无论怎样,句读只是为了断句,可以算作标点符号的前身,但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的工作,句读却无法承担,还得交给“也”“乎”“耶”这类专职的语气词。今天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是晚清民国时借鉴西方标点设计的,历史不过百年。它体系完整,既能表示停顿,亦可表示语气、词语性质等。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除了用逗号、句号表示句子的停顿与结束,还用问号来表达语气,让语义更明确。

【材料二】

    写错了怎么办?古文的修改最常见的是直接抹掉,简单粗暴,就叫做“涂”,这常见于书法家的即兴创作。因为兴之所起,往往免不了涂改。比如《兰亭集序》就创作于王羲之与友人聚会游玩,酒酣尽兴之时。描绘清丽淡雅的自然风光时心情欢快畅达,转而又兴尽悲来,慨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有趣的是,等王羲之酒醒后想要重写,却怎么也达不到最初的境界。作品中的涂改和隽逸潇洒的字体一起构成了“天下第一行书”中饱含情绪的自然美。讲究一些的涂法还可以用雌黄遮盖原本的墨迹,并在上面重新书写,这相当于今天的涂改液。所以“雌黄”也有篡改之意,还衍生出一个成语“信口雌黄”。

    除了涂,也可以用一些符号表示修改。苏东坡《寒食帖》中,表示删除的时候,就在字的右边点四个小点。敦煌发现的《搜神记》中有个对调符号的故事,说赵颜子十九岁就会死。后来他买通了管生死的南斗和北斗星君,让南斗在他的寿数“十九”之间“取笔乙复边”,从而把十九改成了九十。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发现字句颠倒错乱时,用“乙”字形来表示字序对调,今天的对调符号也与它相似。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