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朝阳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材料一】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时,往往自己加“句读”,作为语气停顿的标志。所谓“句”就是一句话讲完了,在字的旁边画一个圆点或圆圈表示终结。“读”(音“豆”)则是话还没完,但语气又得停顿一下,就在字的后面或旁边加一个斜点,形如今天的顿号。所以句读又俗称“圈点”。有人支持书加句读,认为这样能使文意更明晰。唐人说,“学识如何观点书”——从一个人为古书断句的水平,即可窥见他做学问的水准。但也有人觉得水平不够才需要标有句读的书,正如现在小孩子才需要拼音读本。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认为“涂抹古书,大圈密点,狼藉其间”是有失水准的。
有意思的是,古文阅读如果断句的位置不同,意思就会截然不同。比如吝啬主人写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诗句逐客,机灵的客人却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含义就完全相反了。《论语》也有断句争议。比如“厩焚,子退朝,曰:①伤人乎不问马”——马厩被烧了,孔子下朝回来,问:“伤着人了吗?”而不问马怎么样。这是说孔子以人为本,轻财物而重人命。我们今天读的《论语》,也多采用这个版本的断句和注释。但古时就有人提出异议:马也是生灵,怎能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另一种断句法:“②伤人乎不问马”(此处“不”同“否”。)先确定是否伤到人,再问马的情况。
无论怎样,句读只是为了断句,可以算作标点符号的前身,但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的工作,句读却无法承担,还得交给“也”“乎”“耶”这类专职的语气词。今天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是晚清民国时借鉴西方标点设计的,历史不过百年。它体系完整,既能表示停顿,亦可表示语气、词语性质等。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除了用逗号、句号表示句子的停顿与结束,还用问号来表达语气,让语义更明确。
【材料二】
写错了怎么办?古文的修改最常见的是直接抹掉,简单粗暴,就叫做“涂”,这常见于书法家的即兴创作。因为兴之所起,往往免不了涂改。比如《兰亭集序》就创作于王羲之与友人聚会游玩,酒酣尽兴之时。描绘清丽淡雅的自然风光时心情欢快畅达,转而又兴尽悲来,慨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有趣的是,等王羲之酒醒后想要重写,却怎么也达不到最初的境界。作品中的涂改和隽逸潇洒的字体一起构成了“天下第一行书”中饱含情绪的自然美。讲究一些的涂法还可以用雌黄遮盖原本的墨迹,并在上面重新书写,这相当于今天的涂改液。所以“雌黄”也有篡改之意,还衍生出一个成语“信口雌黄”。
除了涂,也可以用一些符号表示修改。苏东坡《寒食帖》中,表示删除的时候,就在字的右边点四个小点。敦煌发现的《搜神记》中有个对调符号的故事,说赵颜子十九岁就会死。后来他买通了管生死的南斗和北斗星君,让南斗在他的寿数“十九”之间“取笔乙复边”,从而把十九改成了九十。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发现字句颠倒错乱时,用“乙”字形来表示字序对调,今天的对调符号也与它相似。
(有删改)
【链接材料】
《祭侄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坚决抵抗,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颜真卿挥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材料一:丰子恺先生在《书法略说》中说:“世界各国的文字,要算我们中国字为最美术的。别国的字,大都用字母拼合成,长短大小,很不均齐。只有我们中国的字,个个一样大小,天生成是美术的。”
|
|
|
|
|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楷书 | 简化字 |
材料二:作为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
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取代。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汉字是具有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将使中国的文化传播更为有效,让世界更快更好地认识中国。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