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中学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子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重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寻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的特点。

(2)、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叶子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②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天使的礼物》,完成下列小题。

    ①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②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尚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③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④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⑤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⑥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名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还远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⑦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⑧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⑨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⑩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堆雪人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⑪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⑫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迭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⑬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⑭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那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⑮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⑯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⑰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⑱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⑲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⑳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男性客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这是一种尊重,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也就和解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有一次,是我升职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经典“青春化”,靠谱吗?

2016年末,一本号称“青春版”《红楼梦》的新书高调上架,随即引发热议。而“出版史上最优质版本”的宣传语也引起各界激烈辩论。

正方同济大学张瑞鸿

先别着急“什么鬼”,且问名著分层普及是不是好事?传统经典成为流行是不是好事?是!就对了!这个时代,阅读新产品层出不穷,任何改良都是对经典的挑战。但只要得当就能杀出重围成为新的经典,毕竟大众≠精英阶层,你我皆凡人,也无需为文学代言。至少青春版《红楼梦》把更多的人领进了经典文学的世界。形式只是形式而已,若能成为阅读的契机,也算好事一桩,不是吗?

反方澎湃新闻莫默

说实话,从《牡丹亭》到《凤求凰》再到《红楼梦》,经典“青春版”都有股鹤发童颜奇装异服的古怪气质,形式本身就很反正统了,出奇的同时还要出色,简直难上加难。现在让我们看看它到底有多“新”:粉色封面、便携皮套、小开本、好妹妹乐队演唱主题曲以及“你会愿意随时一起拍照”……超级心疼文案君的内秀,真想替他说出口:“拿这本书装酷就对了!”营销本无罪,但触碰经典须谨慎啊!

正方新世相公众号张伟

这么多年来繁复的学术研究、解读.让《红楼梦》越来越像一个“古董”了,凝重得让人看着就害怕,不敢轻易阅读。那么多代人的青春都有红楼梦,但《红楼梦》却不再陪伴人们的青春了,这太可惜。对经典始终心存敬畏,而“青春”是奇以尝试的方式,《红楼梦》可以成为现代城市里的流行品。

反方《解放日报》施晨露

经典作品何须放低姿态.靠青春粉嫩的脸皮去迎合不读书的那些人呢?这个所谓青春版,难道只是改一种装帧方式+迎合年轻人携带、拍照、晒图习惯+高于常规的天价就可以了?对于经典作品来说,读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红楼梦》的博大之处,恰恰在于它是写给时间的,它甘于等待并召唤那些选择去读它的人,“流行”本身并非《红楼梦》的使命。

中立文化研究员郭万超

经典《红楼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青春版也有存在的意义。有些人一辈子不会读《红楼梦》,说不定这个版本能让他们接触到一些。当然,这种书籍属于快消品,仅仅适用于这个时期,并不能代替经典版本。

(选自《格言》2017年第7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妖精为何总是得逞

聂辉华

要扬长避短而不是扬长补短

    在一个创业团队中,团队领导是核心人物,应该是重点保护对象。但是在《西游记》中,唐僧这个取经团队的领导多次被妖精掠去,险些丧命。原因几乎是相同的,总是妖精调虎离山,支开孙悟空等人,然后杀个回马枪,把唐僧抓走。有趣的是,这招居然屡试不爽,好像孙悟空等人从来不长记性!

    例如,《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在陷空山无底洞,取经团队遭遇老鼠精。本来孙悟空与老鼠精对打,沙僧和八戒保护唐僧。沙僧似乎过意不去,劝说八戒一起帮忙打妖精。妖精致走,一看那里孤零零地留着个唐僧,就顺手牵羊搞走了唐僧。

    为什么妖精的调虎离山之计屡试不爽?原因之一,是取经团队的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对西天取经这条漫长的创业之路来说,班子是搭好了,但是还缺乏有效合作。怎么才能有效合作?让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这包括两个条件:第一,团队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分工的依据是每个人的比较优势;第二,在分工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A就取经团队而言,唐僧的优势是根正苗红、形象俊朗,因此应该主要负责外联,兼做取经团队的“形象代言人”。孙悟空的优势是神通广大、胆大心细,因此应该主要负责保护唐僧和降妖除魔。在“保护唐僧”和“降妖除魔”这两项任务之间,前者显然应该优先。猪八戒的优势是武功不错、功利心强(这有时也是一种优点),因此应该协助悟空降妖除魔。沙僧的优势是忠厚老实,因此应该主要负责后勤工作。根据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哪怕一个人什么都做得比别人好,也不应该什么都做。假设悟空降妖和化缘的本领都比沙僧强,也不应该什么都干。第一,如果悟空什么都自己干,那要沙僧干什么?第二,如果妖精来了,悟空不可能同时干两件事情,否则,要么丢了师父,要么没饭吃。第三,降妖是门技术活,含金量高,而化缘相对容易。B如果悟空去化缘,那就相当于做了机会成本更高的事情,好比“高射炮打蚊子”是错误的选择。正确的选择一定是做自己机会成本最低的事情,这样才能得到最高收益。

分工也要有A计划和B计划

    取经团队的全部人员配齐之后,如果唐僧一开始就明确每个徒弟的主要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也许自己就不用经历那么多磨难了。但团队分工不是死的,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必须有多种方案。比如一旦遇到妖精,根据分工原则之A计划,应该先让八戒上,让悟空保护唐僧。这样做,一来可以试探妖精的实力,因为一般打前锋的都是小妖,大部分情况下八戒能够对付得了;二来避免中了妖精的调虎离山之计。如果碰到大妖精,那就让八戒和沙僧保护唐僧,悟空去打大妖精。此时,就算有小妖精想调虎离山

    有八戒和沙僧在,也足以应付。沙僧干什么呢?看住行李,必要时协助八成。如果八戒不敌打前锋的小妖怎么办?那就角色对调,实行B计划,让悟空去对付妖精,而八戒和沙僧保护唐僧。

    那如果三个徒弟一起上,都打不过妖精怎么办?例如,在火云洞碰到红孩儿时,三昧真火谁都挡不住,包括在太上老君炉子里炼过的孙悟空。那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C计划。让悟空先逃,赶紧去搬救兵。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是都被抓住了,取经团队就全军覆没了。这不是说悟空不仗义,拥下同门师兄弟不管,而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先“战略撤退”,再“收复失地”。

分类考核才能促进团队合作

    如来当初派观音去招募取经团队成员时,对大家都有承诺,而且业绩越好,回报越高。例如,《西游记》第八回,观音去长实的路上遇到仍在“服刑”的沙僧,跟他承诺“功成免罪,复你本职”。

    怎么衡量业绩呢?虽然《西游记》中没有明说,但我推测,主要标准就是看打死多少个妖精。例如,第二十回,老虎精被八戒打死后,悟空说:“兄弟呀,这个功劳算你的。”实际上,取经团队完成取经、送经任务之后,回到西天,如来佛祖当场论功行赏。在第一百回,如来宣赏:“孙悟空……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这再次证明,打死的妖精数才是硬指标,直接决定了几个徒弟的功果和升迁。

    问题是,如来的这种考核机制其实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在于它“一刀切”,对所有人都一样。“一刀切”的考核方式的好处是一视同仁、简单易行,但坏处是大家只盯着一个目标,会忽视其他目标,从而损害团队的总体利益。这个团队总体利益,应该是取经团队取得真经,这个目标高于一切。如果不论悟空、八戒还是沙僧,都只管打杀妖精,却忽视了保护唐僧,一旦导致唐僧遇害,岂非功亏一篑?这样看来,妖精的调虎离山之计屡试不爽,其实背后是有制度设计缺陷的!

    好的制度设计,应该能使团队总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光激励团队成员个人。在唐僧这个创业团队中,取得真经是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应该针对团队成员的能力差异,制定分类考核指标。例如,考核孙悟空的主要指标首先是保护唐僧,其次才是打死妖怪的数量,而且妖怪的能力不同,权重也应该不同。对猪八戒,应该主要考核打死妖精的数量。对沙僧,应该是考核其对大师兄和二师兄的协作程度,然后才是后勤工作。对唐僧,应该只有一个指标,就是取得真经。

(摘自人民大学出版社《跟<西游记>学创业》)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 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③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 , 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